文档详情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个美丽幌子-赛龙舟习俗最早是纪念伍子胥

一****云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KB
约4页
文档ID:272312109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个美丽幌子-赛龙舟习俗最早是纪念伍子胥_第1页
1/4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个美丽幌子-赛龙舟习俗最早是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个美丽幌子-赛龙舟习俗最早是纪念伍子胥提起端午节,国人已习惯接受这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样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忧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主张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学者,总是举出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但碧华先生认为这个传说仅仅是传说,只是古代文人为了表达爱国之心而杜撰的理由如下:汨罗江百姓救屈原不可能如此奢华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算得上是楚怀王的红人,在外交谋略上举张联齐抗秦但是,由于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收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屈原失宠特别是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首都后,开始了流放生涯楚怀王囚死于秦国后,顷襄王即位,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他放逐的地带 江南 ,实际上就是如今的湖南洞庭湖一带,且在今湖南常德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常德的痕迹,如著名的《涉江》,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就是指从常德出发溯沅江而去湘西后来屈原自沉汨罗江,那时的汨罗江地广人稀,远比常德一带落后,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汨罗江一带的渔夫们对屈原也许根本就闻所未闻,闻悉有人自杀,出于人类的善良本性前往营救或打捞,这都在情理之中,并非因为知道屈原是个爱国者而去救他且渔民自古就属于经济条件欠佳的群体(与现代海上渔民富裕不同),能保证一家老小温饱就很不错了,还能专门跑回家中拿来白饭团丢入江中喂鱼?这个传说杜撰得也太离谱了,但因为涉及爱国心,千年以来人们竟然接受了!赛龙舟习俗最早是纪念伍子胥早在屈原投江前206年,也有个名人投江自尽了,这个人就是伍子胥,伍子胥因强谏被谗杀后,装入皮袋,弃尸胥江此事发生在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左传》、《国语》、《国策》中都有记载,而且这些典籍都是存史纪实,如《国语》卷19中 王愠曰: 孤不使大夫得有所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鸱鴺而投之江 《史记 伍子胥列传》中记载 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江上 ,可见在春秋末当地人早已把伍子胥作为神来崇拜。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说: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文中伍君,即伍子胥这是明确记载端午竞渡是纪念伍子胥,这一记载比第一次提 端午为纪念屈原 的吴均《续齐谐记》要早三百余年,可见,伍子胥才是端午节中被首先纪念的人物所以吴越方言区自古至今一直坚持 端午祀伍 说端午节只是百姓出于健康需求端午节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中国百姓自古以来政治觉悟还没上升到自觉的高度,且屈原当时身为楚国人,其他国家的人爱国与他的爱国范畴是不同的,犯不着后来的秦国人及其后代也纪念他的爱国心吧而他之所以取代了伍子胥,碧华先生认为应归功于他的文学造诣,后代文人们对其文学成就的膜拜,给他罩上了美丽的光环在一代一代文人们的引领下,屈原便被神化了但是,直到如今,国人仍然如此看重端午节,却又为何?碧华先生认为,并非是一种纪念屈原的自觉性使然,而是为了家人的健康,不信去问菜市场买艾叶菖蒲的主妇们,她们才不至于首先想到的是纪念屈原爱国哩!从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这三种端午习俗来看,划龙舟只是一种体育运动方式了,不能为全民所共享;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粽子的兴趣也越来越淡了但是,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无论城市乡村,依然普遍。

第 4 页 共 4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