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届古诗文阅读大赛辅导讲座初三古诗词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73.50KB
约33页
文档ID:610118627
第九届古诗文阅读大赛辅导讲座初三古诗词_第1页
1/33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古诗文阅读大赛讲座,——,古诗词部分,,一、诗,.,词,.,曲常识,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1,、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分为,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2.,词,,(,1,)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2,)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3,)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4,)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外)三类。

5,)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3.,曲,,(,1,),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二、考查形式,1,、基础知识,,诗词背默(理解的基础上),,诗词文化常识:作者、朝代,,诗词句中关键字、词的含义,,2,、理解诗词,,理解语义,,作者思想情感、主旨,,写作特点,,3,、评析鉴赏,,知“人”论“世”,描述阅读感受,,写鉴赏性文字,《,专辑,》,中的诗歌必须背熟(初三以,2,星、,3,星为主),,诗歌下面的文学常识和题目也需熟记选拔考及区里考试范围以此书为主三、读诗的要素,1.,背景作者:,知人论世(贬谪,安史之乱等),,2.,文学常识:,豪放、婉约、曲牌,……,,3.,诗歌类型:,形式上,(诗、词、曲),,,内容上,(送别诗、怀远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题画诗、闺怨诗、讽刺诗),,,咏史怀古诗:,13《,江城子,》,、,21《,西河,·,金陵,》,、,,怀远诗:,14《,晚泊岳阳,》,、,28《,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送别诗:,26《,峨眉山月歌,》,,田园诗:,43《,南柯子,》,,写景诗:,49《,宿洞霄宫,》,,边塞诗:,56《,秋望,》,,题画诗:,19《,金陵图,》,,4.,意象:,物象加情感。

常见的意象,,自然景物:月亮,——,思乡,,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植物:菊花,——,坚贞、高洁的品格,,,,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动物:杜鹃鸟,——,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如: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常见的意象,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松树,:,,高洁 、坚贞,莲,:,,出淤泥而不染,,清高,;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梧桐,,:,凄凉悲伤,鹧鸪鸟,,:,其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高洁,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丁香,:,愁思,,,5.,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多见于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

6.,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二、抒情言志,含蓄表达,,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四、答题技巧,1,)整体认知,:,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1),注意诗歌的题目解题”,,(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4),调动知识积累2,)诗歌意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 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韶光不再。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写,+,写了什么,+,为何写抒发什么情,,“,怎样写,”,: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起承转合、 赋比兴等,,,“,为何写,”,:,,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6,)赏析,表现手法,:,手法(修辞等),+,表达作用,,,7,)鉴赏类题目:如何写鉴赏语段,,,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2.,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3.,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五、分类鉴赏,,(一)如何赏析送别诗,,1,、离情别绪是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2,、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3,、常见意象:,,长亭、劳劳亭、谢亭、南浦、杨柳、夕阳、日暮、酒、秋4,、纵观古代的送别诗,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1.,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2.,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答案有误,),,3.,“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山月,与人万里相随是,思友之情的象征,4.,短小的绝句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5.,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主旨),26.,峨眉山月歌,,(二)如何阅读怀远诗,古诗风格的一种,以思念朋友、亲人为主,其情感多凄凉,如,《,静夜思,》,、,《,望月怀远,》,都属这类诗歌。

这类诗歌在氛围上与送别诗类似,又有别于送别诗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被贬夷陵,途中,,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2.,意境:,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3.,意象:,月,,本诗三处写月,第三句只有明月作伴;第五句用拟人的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14.,晚泊岳阳,,1.,【,注释,】,,,①和:指,用诗应答,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②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③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④淑气:和暖的天气⑤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2.,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3.,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4.,“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28.,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三)如何阅读咏史怀古诗,,特点:,,(,1,)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古讽今,,,(,2,)常见的写作手法:先即事即景,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以议论为主;全诗只叙史实;景中寓有史实3,)一般,一人、一事,也有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1.,此词是五代词中写,怀古题材,较早的一首把金陵的景象与词人眼见古都兴衰而兴叹的悲凉情感,形象地描绘并抒写出来2.,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3.,“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4.,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词感情色彩极浓,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13.,江城子,,1.,作者周邦彦: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词集名,《,片玉集,》,2.,个别注释:①佳丽地:指江南,更指金陵 ②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③莫愁相传为金陵善歌之女 ④女墙:城墙上的矮墙3.,此词,隐括,刘禹锡,《,石头城,》,和,《,乌衣巷,》,二诗而成词中咏史情古,以铺写景物抒发古今沧桑的感慨作者词中,化用前人诗句,为己所用,以己笔写己情21.,西河,·,金陵,,(四)如何阅读写景诗,,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1,)角度: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感官的调动,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2,)方法:,绘形、绘声、绘色3,)顺序、色调4,)技巧:,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点面结合,(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1,)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2,)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3,)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附: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1.,,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2.,,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3.,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衬着,白,云4.,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5.,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等空阔自然49.,宿洞霄宫,,1,、定义:,,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五)如何阅读田园诗,2,、名家:,,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范成大,,1.,这首词描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出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向上,的感情2.,上片以景语起,:山色昏暗,彤云密布,寒雨将至3.,下片又复宕开,:将笔触伸向田垄阡陌,“朝朝出”、“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勾勒不避风雨、终年劳作的农民生活遂引出“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43.,南柯子,,(六)如何阅读边塞诗,1.,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2.,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3.,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1.,这首诗描写了,秋日边塞风光,,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2.,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

3.,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4.,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5.,尾联由此而发,,借助郭子仪之典故,,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56.,秋望,,(七)如何赏析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1.,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2.,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3.,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4.,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19.,金陵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