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其他代表人物有王韬(1828—1897)、朱执信(1885—1920)、辜鸿铭(1857—1928)、伍光建(1866—1943)等文学翻译的主要代表是林纾(1852—1924),又名林琴南,福建闽县人译小说222种,原作者详者159种,名著40余种如《滑稽外史》(Nicholas Nickleby)、《孝女耐儿传》(The Old Curiosity Shop)、《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贼史》(Oliver Twist)、《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吟边燕语》(Tales from Shakespeare)、《海外轩渠录》(Gulliver’s Travels)、《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ilias)、《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其译书方法是别人口述,他做记录据统计,协助林纾译外国小说的口述者达十六人之多陈家麟口述最多,魏易次之,曾宗巩和王庆通再次,毛文锺也多翻译小说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周桂笙、曾朴等4、“五四”前后的翻译这个时期的翻译工作主要由翻译家组成的翻译社或文学社进行。
译者往往本已是有名的作家主要社团和代表人物有:1)文学研究会,代表人物有茅盾、郑振铎、周作人、耿济之等,主要译介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流派作家的作品翻译特号有《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被损害民族文学》、《拜伦号》、《泰戈尔号》、《安徒生号》、《罗曼·罗兰号》等2)创造社,代表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主要译介“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介绍了歌德、海涅、拜伦、泰戈尔、王尔德、罗曼·罗兰等3)未名社,代表人物有鲁迅、韦素元、曹正华、李济也等4)新月社,代表人物有胡适、梁实秋、徐志摩等但翻译莎士比亚剧作31种半、其译文仍然得到高度评价的是不属于任何文学社的朱生豪五四前后还开始了马列主义文献的翻译 5. 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 新中国成立以后,翻译工作者继续介绍外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马列主义社科著作主要的不同是,在通常情况下,译者不再是原来就有名的作家以其译品而出名的,主要是傅雷,其次是张谷若、杨必、杨宪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翻译事业新的繁荣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文学新作抢译与文学名著重译并举,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尤其是实务翻译并举,外译汉、汉译外并举,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研究并举,中国传统译论研究与外国翻译理论介绍并举。
二、西方翻译简史从广义上说,西方翻译史的第一页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时由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揭开的,他们把《圣经·旧约》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即《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翻译活动始于大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西方翻译史大体经历了六次高潮1、肇始阶段(公元前3世纪或更早)主要是把希腊典籍翻译成罗马文字翻译代表人物有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翻译的作品有荷马史诗,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等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圣经》被翻译成拉丁语及各“蛮族”语言翻译具有宗教性质3、第三次高潮(中世纪中期:十一至十二世纪间)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友好接触时期4、第四次高潮(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至十六世纪)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译作德国有马丁·路德,翻译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现代德语的新纪元。
法国普鲁塔克译出《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英国有:诺思1579年翻译的《名人传》,查普曼1598年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洛里欧1603年译的蒙田的《散文集》等1611年,英国《钦定圣经译本》形成,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5、第五次高潮(十七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翻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译品也陆续问世6、第六次高潮(二战结束后)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到形式,都取得巨大发展,形式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兴办高等翻译教育;2)成立翻译组织,聚集翻译力量:国际译联,国际笔译、口译协会,各国译协等;3)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