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编]陶行知诗歌教育内涵分析

风****你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6KB
约12页
文档ID:168837856
[精编]陶行知诗歌教育内涵分析_第1页
1/12

陶行知诗歌教育内涵分析摘要:陶行知既是著名教育家,也是高产的大众诗人,其诗歌创作与其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文学成就与教育成就相辅相成,注重诗歌教育性是陶行知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陶行知诗歌创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试图通过文学样式,采用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对民众进行教育的最大化效果陶行知诗歌蕴含了爱国爱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现代启蒙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彰显出他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陶行知诗歌;平民意识;教育性;爱国爱民;生活理念;现代启蒙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大众诗人陶行知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创造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理论,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教育实践成果,可以说,陶行知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作为一位教育家,他心系祖国和平民大众,深知国家落后的原因,志在通过教育来唤醒愚昧落后的人们因此,不少研究者对陶行知的定位也多是其“教育家”这一身份事实上,陶行知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著述了几百万字的教育理论;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900余首诗歌,是个高产的大众诗人。

值得关注的是,他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在文学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其诗歌创作是与他推行教育改革实践离不开的,甚至可以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其教育学上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他创作的大部分诗歌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他的教育思想,他通过“文学”样式,采用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对民众进行教育的最大化效果细品陶诗,几乎每首诗歌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简单的诗歌形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其教育内涵——陶诗所体现出的爱国爱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现代启蒙教育等,彰显了陶行知的爱国爱民情怀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一陶行知的平民意识 陶行知作为一位心系祖国和人民的教育家,在他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是体现其诗歌教育内涵的思想根基因此,要了解陶诗中的教育内涵,首先有必要对陶行知身上的平民意识做一番详细阐述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清贫的家庭,自幼便感受到了世事沧桑,深知农民生活的疾苦他在平日的生活里,接触得最多的也是贫民,12岁时,他就成为了家中的半个劳动力,经常与贫民们一起劳作由于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陶行知对广大贫苦大众表现出无比尊敬与挚爱的态度,对那些有钱有势者是极为鄙视和憎恨的。

陶行知的生长环境使他自幼便形成了亲民、爱民、为民、教民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后来发展成为陶行知思想性格的主干,贯穿在他一生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中,推动着他开拓以人民为本位的文化思想路线,致力于建设中国性、平民性的民主社会其次,陶行知是一位爱国人士,但他的爱国思想有别于古代的忠孝观念和家国思想中国古代没有“社会”观念,“社会”一词是在近代中国才出现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认为忠孝于家或者家族,便是对国家的忠;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成为历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中国古人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家族的利益而缺乏整体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陶行知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文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不仅爱国,而且爱民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这个国家的公民融于一个大集体,具有一种“社会”意识,共同提高,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他深刻地认识到旧中国的封建和落后,尤其是旧中国教育的落后他认识到”老八股”的传统教育和“洋八股”的奴化教育的弊端,认为这正是中国教育落后的真正原因旧中国广大平民百姓无法接受教育、愚昧无知,民众的落后是国家落后的根源他同情那些在这个等级社会中无法接受正当教育的穷苦百姓陶行知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怀着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在社会生活中凭着自己的躬耕精神,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对社会进行改造。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平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一生的愿望,他想以此来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创造新生活、创造新社会再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年陶行知置身于新的社会环境下,深受新的思想与理论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使处于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作为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的马克思主义很快就吸引了陶行知的注意力,他也逐渐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自觉地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最终他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亲密战友与此同时,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群众思想和群众路线、关心贫苦劳动人民生活的思想也更加坚定了陶行知的平民思想意识陶行知一生为了人民,他是那个时代人民性觉悟较高的人他在教育学和文学上的努力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教化平民百姓,他所指示的道路是人民的道路、民主的道路郭沫若评价他的诗歌是一部“人民经”;余之介评价他在教育上创造了新的民本主义的教育思想;茅盾也评价说“他的教育理论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可以说是人民本位的教育”,“适应人民的要求而又提高人们的要求”[1]陶行知先生一门心思为了人民,他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他骨子里的平民意识贯穿了他一生,他是人民的诗人,是人民的教育家。

在其诗歌创作中,他的平民意识是彰显其诗歌教育内涵的根基,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 二爱国爱民教育 陶行知是一位爱国爱民的伟人,“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凡是脚站在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2]这是陶行知先生在其论文《预备钢头碰铁钉》中对爱国主义最通俗的解释和最真挚的情感表达爱国必然包含着爱民的因素,所以陶行知不仅爱国,而且爱民,他爱农民、爱工人、爱广大的劳苦大众,有一种爱满天下的精神从爱国爱民出发,他决定“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决心为祖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留洋博士,他从美国回来后,拒绝了大学校长等各种高官厚禄的职位,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事农村教育和平民教育事业,到乡村与农民同生活、共生存,下田、锄草、挑粪样样都干陶行知的这个选择不免遭来不少人的讥笑,甚至还有人说他是个傻瓜陶行知并没有因此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他写下《傻瓜》一诗来加以回应:“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傻瓜》)他注意到当时中国社会中教育的僵化落后,旧中国推行“老八股”的传统教育和“洋八股”的奴化教育扭曲了中国的人心,广大平民无法接受到正当的教育,思想愚昧、素质低下。

他的选择就是为了改变中国这种落后的面貌,他决定一辈子献身于平民教育事业,用教育来爱国爱民、救国救民除了在教育上体现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外,参加的政治活动也足以体现他爱国爱民之精神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陶行知积极投身于爱国实践活动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挽救中华民族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地方起义,领导了南京“五四”爱国运动,支持晓庄师范学校师生反帝爱国运动,响应“八一宣言”,发表“共同声明”,从事国民外交,争取抗战外援,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据统计,陶行知从1936年7月到1938年8月的2年零1个月的时间里,共出访26个国家,行程25万公里,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大会在国外的2年里,陶行知共创作诗歌100首左右,诗歌成为了他最有力的宣传武器他利用一切机会争取到国际上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最大支持、同情和援助他去马来西亚和印度,了解当地人民的艰辛生活在印度时,创作了诗歌《阿黑煞的农人》《不可亲近的人》《印度三姊妹》《印度高利贷》,描写印度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在塞特,创作了诗歌《塞特的水上乞丐》,对塞特底层贫民用生命换取生存的遭际深表同情,同时对他们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表达敬意;到达红海后,他写下《给爱西阿皮亚的战士》,对埃塞俄比亚战士抵御外敌侵略的英勇精神表达敬佩之情。

陶行知在国外创作的这些诗歌,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对国外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因此,在他创作的诗歌中,其中大部分诗歌都体现了其爱国爱民教育思想,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早在1923年,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中,他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只愿爱你,不愿害你如果害你,就是害己《国民与我》)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就应该融为一体,要团结共处、相互友爱的爱民思想和情感他后期创作的诗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中国人》)直接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他对祖国未来的光明前途寄寓了美好的理想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水生火热之中时,诗人怀着满腔热血,把诗歌当作打仗的号角、战斗的武器,以炽热的情感,唱破了喉咙,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向前冲他教育妇女们行动起来,走出闺房和厨房,冲向救国救民的战场,如《妇女大众战歌》;教育人们认清卖国贼,不做卖国贼,把握准枪杆的指向,如《枪杆向北》《枪杆向外》;呼吁国民党积极抵抗外敌,与全国民众共同拯救祖国,如《联合战线》陶行知创作了大量的有关爱国爱民教育的诗歌,一是出于诗人本身爱国爱民的本性;二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

陶行知生活在半殖民、半封建地中国社会的后半期,在这样一个国难深重、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陶行知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用他的诗歌和行动鼓舞着民众的斗志,对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内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面对军阀混战,陶行知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在诗歌《军阀的镜子》一诗中,诗人对北洋军阀“压倒主人自作主,挥霍兵饷如粪土,强盗进门不抵抗,主人赶贼他不许”[3]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愤怒和批判当帝国主义者入侵中国,中国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时,诗人的《不投降歌》对宁死不屈的中国军人忠诚地赞扬,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寄予无限的哀思抗战胜利后,继之而来的是中国的内战,祖国处于动荡的命运之中此刻,陶行知深感战争会带给国家和人民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于是写作《立刻停止内战》,警示中国同胞的相互厮杀会带给人民深重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希冀停止内战的强烈愿望诗人对那些为争取祖国解放、民族独立做斗争而牺牲的战士,表达出强烈的敬畏之情,如《纪念“一二八”》《张故上将自忠殉国三周年纪念祭歌》等;对那些贪生怕死、投降卖国者进行了尖锐批评和猛烈抨击,如《安内攘外》《枪杆向北》等从这些诗歌可以看出,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其诗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情怀。

陶行知诗歌中所体现的爱国爱民教育思想内涵,使得他的诗歌内容紧密地配合了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陶诗确实存在着一些具有标语口号“传声筒”式的倾向,但这是对诗歌新的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出现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后人没有必要苛责其创作总之,人们从这一教育内涵中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对“国家”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其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在国家处于深重的灾难之日,这些诗歌号召人们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生活理念教育 陶行知根据中国当时的教育现状,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揭示了人民教育的客观规律,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普及人民群众文化教育的新路子[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要把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这一理论,不仅对近代中国和世界教育思想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当今社会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繁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有启示意义他的生活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其几百万字的教育论著中,而且他还通过小说、诗歌、杂文、散文、书信、演说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宣传,其中诗歌就是他运用最多的一种文体。

在陶行知的诗歌作品中,除了一些抒发个人情怀、表达政治立场的作品以及游记之类外,其余诗歌大部分都阐述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具体如下:首先,表达“生活即教育”的观点陶行知认为实际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可以提炼出人生真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