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节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美食不如美器”、“葡萄美酒夜光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明.许次纾《茶疏》“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不可” 茶具、古时候又称为茶器,陆羽的《茶经》把才茶、加工茶的趁为茶具泡茶茶称为茶 器 宋代又合二而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 饮茶器具一、 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 ——口小 肚大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 年)“武 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1990 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公元 25—220 年)的碗、杯、壶、盏等器具,在一 个青瓷储茶瓮底座上有“荼”字,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所以茶具的出现最 迟于始于汉代我國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專用茶具出現,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內 的飲具之間,区分也並不十分严格,在很長一段时间內,兩者是共用的二、 专用茶具的出现 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 265-316 年) 左思 (約公元 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
這“鼎”當属茶具三、、完备的唐代茶具: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一隋唐以前 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 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 视陆羽的 24 件茶器在王公之门正式的茶宴中不可缺少一般的可以简化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且共有29 件, 他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 励志精神而设 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风炉:铜或铁铸成,也有泥烧成的形状像古鼎,下有三脚炉壁厚3分,上口有9分厚的 边,边的 6 分宽的部分在炉壁内方,以便用泥墁于膛壁炉下方的三只脚,共有 21 个古字:一脚是“坎上巽下离于中”,另一脚是“体均五行去百疾”第三脚是“圣 唐灭胡明年铸”在3只脚间各开—窗洞、底下的一个洞用以通风漏灰3、个窗口上并排有6个古字,一是“伊公”,一是‘羹陆”,一是“氏茶”,意为“伊公羹, 陆氏茶”内设“带(原字左有“土”旁)埠(原字右下为“木”)”,有3 格,一格有长尾野鸣的图形,这是火禽,画有离卦,一格有彪,是风兽,画巽卦;另一 格有鱼,是水虫,画坎卦。
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助火, 火能把水烧沸,所以要有这三卦另有花木、山水等图案作为装饰据说此炉由陆羽设计20世纪 80 年代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的金银、秘色瓷、琉璃茶具——宫廷用的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 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 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四、 兴盛的宋代茶具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微宗的《大观茶论》,宰相蔡囊《茶录》可以想到饮茶之风的兴盛 宋代以后,我国饮茶方法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逐渐改变,已开始不加调味饮茶了茶具主要 有茶碾、茶罗、茶盏、茶杓和茶瓶等宋代初期煎茶或建茶,器具与唐代差不多,炙茶针对于陈茶,新茶不炙拷 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因瓶口小,难以观察 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 南宋时,点茶法流行,南宋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祥)《茶具图赞》画了12 件茶具,称之为 “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名称,赐其以名、字、号可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的钟爱 它们是:韦鸿胪(烘茶炉,鸿胪司掌朝廷礼仪),木待制(木茶桶),金法曹(碾茶槽),石 转运(石磨),胡员外(茶葫芦),罗枢密(茶罗),宗从事(棕帚).漆雕秘阁(茶碗),陶 宝文(陶杯),汤提点(茶壶),竺副师(竹筅),司职方(茶巾)。
宋代全套茶具是12 件以卢仝号命名为“大玉川先生”,由此可见对茶、水、具更讲究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 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 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 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 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 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 作是佳品 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小底,有黑釉、酱袖、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宋朝烧制茶具著名的 产地有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产不同风格的瓷器官窑在杭州, 哥窑在浙江龙泉;汝窑在今河南省临汝县(古属汝州);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古属定州, 故有定窑之名;钩窑在河南禹县神后镇禹县古名钧州而得名饮茶器具:唐人喜越窑青瓷茶盏,宋人喜建安黑盏 煮水器具:唐为敞口的(釜)宋为汤瓶有足曰鼎,无足曰镬” 器具:唐代和宋代用的是呈古鼎形的炉,只是宋代质地更为广泛宋代茶具流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推动了世界茶具的发展。
五、 过度时期的元代茶具 饼茶开始走向衰退、散茶开始兴起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元代茶壶的变化主要 在于壶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 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六、 明代 明朝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 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 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 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 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 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 突出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 无人不知 紫砂茶具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 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而有史记载的是供春《阳 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
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 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 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 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 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 六、清代: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 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 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 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 “地”,茶碗居中,是为“人” 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 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第二节 茶具的分类按用途可划分为:茶杯、茶碗、茶壶、茶盖、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按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煮水器、备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 按茶具的质地可划分为:金属茶具、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 茶具、竹木茶具、搪瓷茶具、玉石茶具等(一)陶土茶具(新石器时代)粗糙的土陶一硬陶一釉陶(表面敷釉)。
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 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明代大为流行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600 多种(二)瓷器茶具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等1、青瓷茶具 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 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 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 16 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 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陆羽《茶经》2、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 映出茶汤色 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 生产的白瓷茶碗而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美称,这些产品质薄光润, 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到了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 瓷而闻名于世3、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 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盏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 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著盏无水痕”为上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 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 盏”最为人称道4、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 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C左右高温还 原烧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 蓝、青、绿等诸色统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 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
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 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 地明、清时期,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 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青花瓶不仅国内珍爱,而且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 因“茶汤之祖”珠光氏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珠光青瓷”三)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 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 到高峰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 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 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 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 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