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代意识的改造中国文学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50KB
约3页
文档ID:315221155
现代意识的改造中国文学论文_第1页
1/3

现代意识的改造_中国文学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和电影《画皮》对于蒲松龄的原作《聊斋志异》的新编和改造,来分析现代意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之处,揭示了《聊斋志异》的经典所在,以及新编故事改变原作的重心和目的  【关键词】《聊斋志异》;《聊斋新义》;《画皮》;改造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佳作,作者借一个美丽的花鬼狐妖的世界来寄寓自己对现实的悲愤和对理想的追求这样一本奇书,在传统文化的意味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的人当我们站在一个传承与创新的交叉口上,以现代的眼光,再来重新读《聊斋志异》的时候,又能从中感受到一些什么样的特别意味呢?  一、《聊斋新义》:“哲学的高度,审美的视角”  汪曾祺在《聊斋志异》的基础上选了13篇小说,以自己的理解对小说进行了改编:“我想做一点试验,改写《聊斋》故事,使它具有现代意义,这是尝试的第一批由此可见,汪曾祺选择《聊斋》来作为自己对于传统做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改编,用汪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小改而大动”  汪曾祺的《聊斋新义》中共选了13篇进行新编,其中有《瑞云》《黄英》《牛飞》《石清虚》《双灯》《画壁》《陆判》这7篇维持了《聊斋志异》的原命题,另外六篇《捕快张三》(《佟客》);《同梦》(《凤阳人士》);《明白官》(《郭安》);《蛐蛐》(《促织》);《老虎吃错人》(《赵城虎》);《人变老虎》(《向杲》),从题目上做了改动。

从这中间选取两篇来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是《瑞云》,这一篇以一种汪曾祺独有的云淡风轻般的口吻讲述了这样一个唯美而又有些遗憾的故事比起原作来,以现代的笔法,淡化故事情节,加重的是人物的对话和心理的描写如在原作中称赞瑞云的相貌只用了四个字:“色艺无双”,蒲松龄重在情节的转化上揭示人间万千世态,歌颂“不以妍媸易念”的知己真情而汪曾祺的笔法却是细腻清新的,一段对话中就烘托出了人物形象  改后的《瑞云》最大的一个变化便是结局的处理在原作中,因为贺生不离不弃的真情,得到了仙人相助,成就一段美好的奇缘但在汪曾祺的笔下,这个结局却出现了一个误差当贺生和难看的瑞云在一起时,两人相依相偎,因为这种怜惜使得两人之间真实而又亲近但当瑞云恢复美貌之后,明晃晃的红烛之下,两个人的距离却仿佛变得远了,一种陌生的感觉充斥其间,不再温存,而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为什么在恢复美貌之后,贺生却不能适应了,瑞云还是那个瑞云,变化的是贺生自己的思想,在他心中的瑞云是那个弱势的值得怜惜的女人,而当瑞云恢复亮丽时,贺生不能适应的恐怕是自己在相形之下的自卑感和难以亲近的陌生感吧  另一篇《捕快张三》比较特殊,首先它的选题来自于《佟客》一篇中最后“异史氏曰”里的一个小故事。

原作的《佟客》一文主要借佟客这样一个故事来讽刺世人一转念之间而忠孝全无之意,在文后的“异史氏曰”里,蒲松龄似笑谈般地提起这样一个小故事,张三勇于掀掉“绿头巾”的压力,是超越时代的豁达之情  在《捕快张三》中,刻画了这样一个男人的形象,他在发现妻子外遇之后,心理上发生一系列的挣扎和变化先是怀疑,再到忿恨,再到解脱,这是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却是通过鲜明的语言对话来表现的,读来环环相扣,细腻动人张三的这种思想挣扎再到最后的放开,也正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苏醒,正入文中所说:“他忽然成了一个哲学家,举着酒杯,自言自语:‘你说这人活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呢?’”最后,他想通了,管他什么绿头巾不绿头巾的,关键是人最重要,而正是因为这一转念,最终夫妻恩爱如初、琴瑟和谐  在汪曾祺改造的这13则故事中,风格上改情节的惊心动魄为娓娓道来的清新细腻之风,通过语言、心理等刻画重视还原“人”本身,重视的是人这一自我的力量,追求人性之美,正是“重新处理,从哲学的高度,从审美的视角  二、《画皮》:颠覆与重塑,现代意义上的情与爱  比起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影视剧对于《聊斋》的翻拍解读可谓是大刀阔斧的改动和花样百出的立意,以这种现代的手法,借助于一个古典的故事为平台,发挥现代人的想象,对于原作只是借用一个框架,而之后的情节、人物、中心全部都是一个崭新的诠释。

这也算是对于《聊斋》的一种新的现代意义上的改造  电影《画皮》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例子比起《聊斋》的原作来,电影的改变可谓是“大改而大动”了王生、小唯、佩蓉、庞勇、夏冰等主要人物,在一场人妖之间,人伦之间,兄弟之间,妖魔之间错综复杂的情仇抗争中,徐徐拉开生死大战情节上的变化自然不在话下,但最重要的是,这个以现代人的角度重新定义的《画皮》,在那情节背后想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身上找到答案可以说,在人物形象上,每个人都被做出了颠覆性的改造  原作中为美色所惑的王生,在这里化为了一个有担当的武将在美色面前,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并没有为之所动,虽然在他心底,应该是为美丽执着的小唯所动,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先有了佩蓉了”,便始终在压抑着自己对于小唯的感情作为一个男人,在情与爱面前,他艰难的徘徊,却又坚定的选择这里,我们很鲜明地看到了人物背后的现代性,这不是原作中引以为戒的为美色所惑的愚昧男子,不是那个忽略自己忠义妻子的薄幸男子,而是我们现代意义上更多探讨的介于家庭和感情之间,游移在责任与感情之间的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归宿问题  《聊斋》中的女鬼,披上人皮,化为美丽的女子,迷惑愚昧的世人。

这个画皮的意味就是对于世人眼光的挑战和讽刺而在电影中,“画皮”的寓意或许已经退去,画皮下的心才是现代意义上关注的重点所在女妖小唯虽然是个冷血的妖怪,但是她却不管不顾地真心爱着王生只是最后的结局,让它认清了人世的爱不仅仅是发乎情,正是一份生死相依的责任让一只妖追求真心似乎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爱情观,但结局却让这份追求无果,在爱情背后牵扯到的问题还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蒲松龄的笔下,有一个着墨不多但却十分出彩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王生的妻子陈氏她发现丈夫有了别的女人,还认真地劝说自己的丈夫并帮其保守秘密后来为了救其夫性命,吃下乞丐的浓痰,可以说得上是个忠义无双的妻子了这里是对女性形象的歌颂,但却仍然没有脱离道德礼教的观点而在电影中,佩蓉这一形象刻画得比较丰满她对于丈夫的爱,在于对这份感情的珍惜,和为了爱不惜牺牲自己的坚忍情怀为了王生,佩蓉可以做到变成众人所弃的“妖”,从人到妖,背后支撑的是深厚的情意  在电影中,通过人物之间的纠葛把现代题材之——三角恋充分展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出来,比起原作,电影更重视的是情感的纠结和归宿问题关于爱,这三个主角分别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忽略礼教而注重情爱,这正是现代意义的集中体现。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聊斋》这一传统文学身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们对它进行者不断地解读和再造对比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和电影《画皮》,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淡化的是情节和道德评价,而强化的是对人物心理的重视,是对于情与爱这个命题的深入关注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 聊斋志异[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 汪曾祺. 汪曾祺全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