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能力本位教育观在高职院校的确立与发展研究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9.50KB
约8页
文档ID:285145106
试论能力本位教育观在高职院校的确立与发展研究_第1页
1/8

试论能力本位教育观在高职院校的确立与发展研究(作者:谢群 发表时间:2014年"月)[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息息相 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观念的确立,有助于校正现今中国 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能力为本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工业化建设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 才短缺成了突出的矛盾之一1980年初,经济发展迅速的无锡市及 东南沿海的一些中心城市提出要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高等应用型人 才,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我国首批43所职业大学,这一新生事物 的诞生,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由于社会供求因素的原因,高等职 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方面缓解了各地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人才的 矛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结构改革,取得了举世公 认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 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分析”人口够,但人才不够”是最近来自河南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河南可谓是代表了当前人才供需的情况:一方面 企业急需人才,但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一方面学生急需就业,但找不 到“婆家”,此类现象不能不让人深思。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从总体上看就业率偏 低,且就业质量不高,在地区与行业之间也不平衡在"2006年全国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公布:截止到2007年9 月1日,2007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76.1%o由于高等职业院 校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体,因此这些数据应能代表高职院校的实际情 况但这些数据并非说明社会不需要高职教育,恰恰相反,大量信息 显示:应用型人才非常紧缺原因在于高职本应承担的社会紧缺应用 型人才的培养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职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 应社会的需求,这说明高职教育的内部结构存在问题,因此,如何加 强内涵建设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但“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了好的就业 才能有好的发展如果学生一毕业便失业,那么发展从何谈起?尤其 在当前情况下,就业形势严峻,高职教育的确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就 业,即它的主要功能如果高职教育的这一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那么它也就丧失了发展的根基而就业本身就是发展的内容之一,同 时就业也是发展的基础、目的与结果状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从 普高教育分离出来的,教学一直沿袭普高教育的教学体系,重“学”轻 “术”的倾向比较严重,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纸上谈兵”的人才。

二、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引入与接受过程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简称 CBE )教育 于20世纪70年代萌芽于美国,80年代初传入加拿大等欧美国家, 英国于80年代初、澳大利亚于80年代后期积极引进并予以推行 9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以能力为本教育”,得到了有力推介并被广 泛应用于课程改革方面以能力为本与其说是一种课程模式,不如说 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从职业能力要求入手,通过分析 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发相应的课程,所以与就业的要求容易取得一致, 有利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职业人才的培养自能力本位思想传入我国之初,在是否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这 一思想上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在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而争论的实 质其实就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与“适应性”问题J针对性”要 求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7适应性”要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一种观点认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 向,其直接目标是一系列技能的获得和掌握,重在发展学生的职业能 力,事实上,在2〜3年时间里,让基础较差的高职生发展成为一个 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人才,无疑是很困难的,而 且有些人文素养需要生活体验和长时间的积累,而仅仅开几门课是不 够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把'能力”功利化,不能急功近利,要 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如周明星认为,以岗位为中 心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一旦因社会分工出现变化与波动时,便只 能失业了围绕着狭义的职业岗位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不能适应 劳动力流动加剧的变化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 位”转变将成为必然这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应当首先是“育人”,然 后是培养“技能”,两者是相辅相成,同步进行的2004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 ] 31号),进一步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 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 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 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 得 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 人才:这些文件规定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回答了高 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国高职教育现阶段的重要指导思 想,就是确立能力本位教学理念。

西方英、美等国所倡导的新职业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在内涵与外延上具有广泛的概念,它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 的要求,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着眼于 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 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新职业 能力观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 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 力的重要构成这些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核心能力目前,英国工业 联盟、教育与技能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核心技能:交流(Conmnuni? cation \ 数字运用(Application of Number \ 信息 技术(Informa? tion Technology X 与人合作(Working with others \ 提高自我学习和增 进绩效(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其中前三 种能力属于哇要的”或'硬的”核心能力,它们通常强制性地应用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中。

后三种属于寡广泛的”或墩的”核心能力,它们几乎包含在所有的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培训计划中美国将一般能力称为“基本技能:美国劳工部在其发表的《获取成功所必须具备的 能力报告》SCANS( Secretary'S Co.hission for Achieving NecessarySkili )中提出了一个人进入劳动市场所必备的五方面基本技能:一是 分配时间、制定目标和突出重点目标的能力以及分配经费和准备预算 的能力;二是确定所需要的数据并设法获得数据、处理和保存数据的 能力;三是作为小组成员参与活动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四是了解 社会、组织和技术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并懂得如何操纵它们:五是选 择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应用技术的能力综上所述,综合职业能 力,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素的整合,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 或工作情景相联系的一种广义的概念,既有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 能的要求,又有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能将技术、知识转换成 运用的能力,具体包括组织、计划和创新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 与同事及客户相处的能力作者:谢群 发表时间:2014年“月)三、能力本位教育观在我国的创新发展英国32家企业认定大学生必须具备承诺、胜任能力、信心、创造力、奉献、热情等15种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用人 单位的择才理念也越来越趋近外国雇主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 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 , 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 , 外语能力占47.7%o我国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被普遍认可的是三个方面:通用能力、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第一,通用能力就是通常所称的一般能力,它是所有职业活动中都需要的基本能力不管是从事职业活动还是参加其他活动,都 需要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 注意力,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第二,行业能力也可以称为专业基础能力,是为适应某一职业领域或岗位群的工作需要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行业能力具有行业 基础性、通用性特征,行业内迁移性比较强第三,岗位能力就是胜任某种岗位所需的能力高职院校设 置了不同的专业,这些专业所要培养的就是符合生产、技术、管理或 服务所需要的一线人员,因而岗位能力可称为专业能力岗位能力是 由具体职业岗位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的特点 所决定的,通常具有针对性的特点。

岗位不同,能力要求也不同,在 某一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中,岗位能力是学生贴近职场、直接适应企业 需要的优势所在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不是培养“通才”,也不是培养“专而深”的科 学研究人员,而是培养处于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技术型 人才需要有手脑并重的综合能力,更不能仅以知识量为准;既要重视 认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态度”和非专业能力的养 成教育,特别是“做人”的教育良好素质的形成和实际能力的增强相 辅相成,素质是能力的内在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对非专业 能力,也就是通用能力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外乎 这么几条:信息交流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工作中的合 作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基本上能 涵盖通用能力的要求可见,中国的高职教育的目的和模式已经在逐 步和国际接轨与国际隔离,与社会脱离,与生活脱节”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 征,这也一直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问题办职业教育要帮助学习者人 人成才,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因此要走出传统教育方式培养职 业人才的误区首先做到“有教无类”,满足人们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 要求其次是“有教有类”,要用“智能多元”观点看待高职教育对象,按 照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学观,把学生培养成满 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实现“能力本位”的教学观,把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需要从教 学方式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建立实习场地和模拟真实环境配备一系列 设备设施上,以及建立校企联合上,共同锻炼教师和培训学生等方面 进行探索,实现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市场提供紧缺所需的实 用合格人才;学生在岗位上能独立操作完成工作任务,并能为将来职 业发展做好素质上的准备,这些无疑都是高职教育尚待解决和完善的 问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