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后赤壁赋》教案.docx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23KB
约6页
文档ID:531009887
《后赤壁赋》教案.docx_第1页
1/6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2.了解文人的山水情怀,与文人与山水的对话3.掌握文言字词、句式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课前自学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但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思想上出世入世,亦儒亦道亦佛文学成就辉煌,也有通,书法,音律,园林艺术,金石的旷世才华有《东坡先生全集》,《东坡乐府》,谥号“文忠” 成就: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 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元丰五年写的“两赋一词”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四、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文人与山水有不解的情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能影响眼中之景但郦道元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俗者,窥谷忘返柳宗元游西山之前是“恒惴栗”,游西山之后,感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自然有影响这文人的心情文人与自然有情感交流,能够对话,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两赋一词,就是人与自然交流的典范前赋已经学过,那么,是隔三个月,作者重游赤壁,与自然又进行了怎样的对话呢?(二)初读课文齐读 :正音;断句:如/此良夜/何?藏韵赋的古义为诵,古人称不歌而诵的为赋赋要诵读才能读出滋味三)初步理解1、前赋写景抒情, 表达哲理思考,后赋叙事抒情,叙了何事?请简要叙述经过 板书:游赤壁 游前 游中 游后2、作者的心情如何?产生这些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乐——悲 (四) 深入解读1、乐从何来? 一生读,其他同学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者有疑问的字词美景(“美景”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象佳肴良朋美酒概括景物特点:清新而宁谧(景象颇得陶韵)联系前赋“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板书:乘雅兴而游)2、乘兴而去,却“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转折点在哪? “划然长啸”板书:登山长啸)3、由乐而悲的转变过程是怎样的?所见何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怎么理解?前赋景象:宁静悠远少焉,月 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里有景物变化之叹,联系作者自身,也有世事无常,人生突 变之叹人生大起大落,作者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由地方长官到锒铛入狱,再死里逃生,贬官黄州,其中滋味,只有苏轼自己能说得清楚,所有感叹,蕴含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中4、这一感慨激起了作者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作者弃舟登山在登上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眼中的景象如何?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1)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在山高月小的环境中,景物险峻肃杀(板书:阴森险峻)(2)六个动词,一气呵成,迎难而上,诵读时应该以急促、畅快的语气3)积极进取,作者对大自然的征服,充满豪情,面对巉岩、虎豹之路,作者也迎难而上,透着坚毅的精神联想到作者的人生,这似乎是作者充满坎坷的仕途之路,作者迎难而上,披荆斩棘,不屈不挠5、登上山顶,作者“划然长啸”,啸,就是撮口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音。

有点像现在的吹口哨作者的啸蕴含着哪些丰富的情感?展豪情,抒愤懑,悲鸣展豪情:联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抒愤懑:联系岳飞《满江红》:“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内心极其痛苦压抑的愤然抒发悲鸣:封建社会落魄文人遭逢人生变故,宦海沉浮之后发出的凄怆、迷惘却又无可奈何的悲鸣6、探讨“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原因学生讨论)(1)自然的回应,景物给人的感受: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以狰狞凄厉之态威压着他2)个体渺小,自然浩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孤寂,无人陪伴:爬山之险,“盖二客不能从焉 黄州深居简出,苏东坡下狱后, “ 文之秘者, 朋游多弃去, 家人恐怖而焚之者, 殆无算出狱被贬后, “ 不敢复与人事, 虽骨肉至亲, 未肯有一 字往来” ,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只好“ 深自闭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渔樵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4)怀才不遇的苦闷:苏轼纵然文韬武略,满腹经纶,却回天无力苏轼22岁中进士,26岁为北宋第一个中制科第三等的文人。

奋力有当世之志苏辙《东坡墓志铭》)“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 上寄子由》)现在却被贬黄州,虽为团练副使,却不得签署公事还没有人身自由苏轼一次晚间回来,仆人已经睡下,敲门不开,便写了首词,最后两句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传唱出去,太守以为苏轼已经逃跑,很紧张,到苏轼家一看啊,苏轼还在睡大觉呢!生活也很艰难: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并在此处造了自己的居室——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 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7、为缓解游历的悲恐,作者“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并且遇到了鹤“掠予舟而西”, 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听其所止而休焉”可见作者顺其自然,心情归于平静遇鹤兴许确有此事。

作者在《为 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8、为什么作者对鹤如 此牵挂?以致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到道士,亦觉是鹤所化?鹤有何文化内涵?鹤:又名仙鹤,高贵、优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是超然物外,随缘而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在我看来,鹤“掠予舟而西”,化为道士问我:“赤壁之游乐乎?”鹤似乎是来点化我的,由于现实的苦闷,我想寻求像道家一样超脱9、但梦毕竟是梦,梦醒之后,一切如故作者最后超脱了吗? 没有,“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作者心情陷入了无限的惆怅想超脱而不得的怅惘东坡先生贯通内典(即佛经),尝赋《西江月》词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 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 《清夜录》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思想中兼有儒家的奋进、道家的顺其自然和禅宗的平常心三种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仕途顺利则“奋力有当世之志”;遭无妄之灾,身处逆境他则以道家精神寻求解脱,超然物外苏轼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出世之间徘徊困惑,乌台诗案使苏轼的思想性格日趋成熟,同时也让他的精神更见矛盾性,达观与抑郁共熔于一炉,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未尝不是源于一心。

这就是真实的苏轼,勇敢又灵活面对生活的苏轼五)总结:有人从自然中得到启迪而解脱,也有人在自然中更觉困惑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影响文人情感变化的气势不是自然,而是其内在的思想苏轼与山水之间的对话事实上是他思想上的自我剖析和精神上的自我超越! (六)自由诵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游前(1--2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板书 游前 雅兴而游 乐 求后 ( 清新宁谧) 超赤 游中 登山长啸 悲 脱壁 (阴森险峻) 而赋 游后 逢鹤梦道 怅 不 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