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早在20世纪50年代,林非就写出一系列研究鲁迅作品的论文,至现在,林非已出版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鲁迅传》(合著)《鲁迅和中国文化》《论〈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历史意义》等大量的学术著作,在海内外影响广泛作为原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对鲁迅的研究持续了近60年 在陈荒煤的鼓励下写出《鲁迅传》 1931年,林非出生在江苏海门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初中毕业进入上海吴淞中学读高中在这里,林非读了很多鲁迅、高尔基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却因说真话得罪了三青团(中国国民党下属的青年组织)当时与他一块儿读进步书籍的一位同窗好友,因为其父是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书记长,得知林非已被列入“黑名单”,就悄悄告诉了林非,让他多注意林非索性离开上海渡江北上参加了革命,之后又随解放大军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1951年,林非作为调干生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基于早已认真研读过两遍《鲁迅全集》,林非在文研所写出第一篇论文《论〈狂人日记〉》,见解新鲜而深刻独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这篇文章经唐弢先生阅审,发表于1962年2月的《文学评论》,这是林非研究鲁迅的首发之作此后,他先后发表《鲁迅小说的人物创作》《论〈阿Q正传〉》《论鲁迅的小说》等文章1977年,林非完成了他第一部研究鲁迅的专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夏天,在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的工作中,主持文学研究所工作的陈荒煤同时担任纪念委员会的秘书长,林非负责学术组的事务,筹划全国上百位著名学者参加的研讨会有一次,陈荒煤在走廊上看见林非陈荒煤问“为了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你们考虑过没有,还应该做一些什么工作?” 林非说“除了已经上报的三部学术专著之外,还发动大家多写一些论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着眼于提高鲁迅研究的学术水准……” “你们没有想到过其他的工作吗?”他默默地望着林非,和蔼地笑了 林非无法回答这突然的询问,说“没有 陈荒煤说“应该赶写一部言简意赅的鲁迅传,让更多的人准确地了解鲁迅,这既是最有意义的纪念,也是拨乱反正的重要工作啊!” 回忆起这段往事,林非依然觉得温暖陈荒煤是找来他写的文章后,才确定让他写鲁迅传的除荒煤之外,从来还没有哪一位领导,是在阅读了我的著作之后,再布置和指点我去从事研究工作的。
就在纪念鲁迅百年诞辰活动上,成立了鲁迅学会,这是“文革”后第一个成立,也是规格最高的学会名誉会长是宋庆龄、邓颖超,会长是林默涵,林非担任副会长同年底,林非和刘再复合作完成了《鲁迅传》,以文学笔法,不仅追求其研究价值,更注重通俗性和形象性,记录了鲁迅一生的各个侧面,丰厚有力地凸显了鲁迅的人格、思想、艺术和学识尤为可贵的是,让鲁迅作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抒写出他真实的成功和失败、喜悦和痛苦、愤怒和热爱、憧憬和绝望,完整而准确地展示了鲁迅光辉的一生 回望三十多年前出版的《鲁迅传》,林非认为,由于当年是匆促赶出的急就章,因此还显得比较粗糙,在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两个方面,还开拓不够,不少地方应该提炼得更精致和概括一些 林非还认为,对于鲁迅批判封建传统思想的独特贡献,应该在研究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的基础上,作出细致和深入的分析为此,林非将鲁迅与同时代的人物以及在中国思想史上各种反封建思想的人物进行比较,还把视野扩大到了中西方人的自觉与精神解放历程的历史比较,以历史主义的观点指出鲁迅的局限性,使鲁迅具有了更为科学的历史定位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林非于1978年动笔,写出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
林非说,撰写《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三条思想线索之间的起伏变化,以及鲁迅唯物史观见解的不断递进,突破与替代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发展的那个公式这种符合实际且显得更为丰盈的说法,引起学术界不少朋友的兴趣,也许是在意料之中的 鲁迅研究专家张永泉于1983年致林非的一封信里说道“时隔二十年,我还是十分清楚地记得当年坐在阅览室里读您的《论〈狂人日记〉》的情景那服人的论辩,动人的诗情,融哲理与形象于一体的语言,曾使我激动不已那以后,凡是您的大作,我必找来学习《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我圈圈点点,不知读了多少遍 “不免油滑”的利与弊 1984年4月,林非的《论〈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历史意义》出版,对于鲁迅小说的体裁問题、所穿插的“油滑笔墨”问题、创作方法问题以及小说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等问题,提出了新颖而准确的结论,再次引起学界的重视 在第一章论《补天》中,林非指出小说在中国新文学史的地位,是作为开拓古代题材的现代小说属于首创之作在《补天》出现之前的中国新文学史上,只有郭沫若写过古代题材的作品,然而那并不是小说创作,而是在新诗和历史剧领域的尝试……”然而,鲁迅在《补天》中,穿插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的丑行恶语的情节,这就直接涉及“油滑”笔墨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这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有着很严格的要求,他认为这‘小人物跑到女娲的两腿之间来,不但不必有,且将结构的宏大毁坏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他认为‘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故事新编·序言》 可是,为什么鲁迅后来创作《故事新编》的其他篇什当中却一再止不住要加倍地“油滑”,越发走上这条独特的道路呢?林非没有拘泥鲁迅对自己作品的严格要求,而是联系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以及诸如郭沫若同期历史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还对照鲁迅的“不免油滑”,“有一利必有一弊”之说,阐明这里的“利”就是鲁迅作为民主主义战士的责任感,是现实的战斗需要,闪烁着鲁迅对社会停滞状态批判的光芒加进现代社会细节的‘油滑之处’不能妨碍它作为历史小说的存在,却只能使它成为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比较特殊的历史小说 紧接着,林非在《奔月》的分析中,结合鲁迅所处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退潮时期和他个人的经历,透过对于羿的塑造,写出了既是作品人物,也是作者本人的孤独和寂寞如果他真的追上了嫦娥,是愤怒地用箭射她,还是依旧像往日那样爱抚她呢?这种来源于性格复杂性的合情合理的悬念,产生了耐人咀嚼的蕴藉和含蓄的力量,这正是现实主义艺术的长处。
此外,林非再一次评点“油滑”写法的利弊,点明其中蒙逢陷害羿,既是博考文献,也有随意点染之笔墨,那就是讥讽文人高长虹,但这里却将他攻击鲁迅的话语直接搬进小说的对话里去,“如果不太了解鲁迅详细的史传材料的话,这些话就显得怪诞和无法理解了林非说,这确实属于“油滑”之处的弊病了 鲁迅说过,“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1936年2月1日致黎烈文信)但是,林非却逆向而论,认为《铸剑》也有“油滑之处”的,“不大喜欢红鼻子的人”即指一再评说过的顾颉刚,还有宴之敖居然说出现代的文学语言这些都属于顺手拈来,信笔成趣但对此的否定抑或肯定的评语是相当谨慎委婉的,林非先点到其多少有点儿冲淡作品的肃穆的气氛,显得滑稽和荒诞,不能说是很恰当的笔墨林非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对这种“油滑”发表不同的看法,但是鲁迅想使文学创作产生更大社会作用的意图是不能否定的 林非指出,《故事新编》中,“油滑之处”的表现最为突出的,要推《理水》,其现代生活的情节占了重要篇幅至此,鲁迅这种以“油滑”进行讽刺的写法,更趋于成熟鲁迅是要通过滑稽和怪诞的讽刺手法,跟读者达到一种会心的默契,提醒他们不要将古代和现代的生活现象混淆起来这些带上了古代和现代生活不同特点的混合物,正是鲁迅的一种独特的创造,在这显得有些‘油滑’的插科打诨的艺术结晶中,讽刺了从古到今的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
林非认为,这种被鲁迅自己称为“油滑”的笔墨,在世界短篇小说创作中实在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鲁迅的艺术独创性正是在这里表露了出来 林非如此估评“油滑”笔墨,可谓全面、审慎,有利于历史小说的艺术创作既不失传统的范式,又有独特性地向前发展在林非看来,鲁迅远远地超越了当时那种文化氛围的启蒙主义者,往往是显得十分寂寞和孤独的可以说,鲁迅毕生都处于寂寞和孤独的精神境界中间他说“当今的中国不会再让鲁迅孤独和寂寞,当今的中国仍然需要鲁迅,鲁迅仍然是科学和文学启蒙主义的旗帜 《鲁迅和中国文化》的学术朝气 很多人认为林非温文尔雅,其实内心刚强因为爱说真话,他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进一步拓展鲁迅研究,将鲁迅研究提升到新的层次2005年秋天,李敖在香港凤凰卫视有关鲁迅的四次讲演中以他惯有的“狂放”,对鲁迅进行了不顾事实的贬损林非注意到后,很快在香港《香港作家》发表《李敖,信口雌黄说鲁迅》一文,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驳他认为,必须要维护鲁迅,维护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无人可以替代的伟大鲁迅的形象,这是一个正直的、成就卓著的学者的责任感,学术良心至关重要 回顾近60年研究鲁迅的心得,林非认为,自己非常在意把鲁迅主要的特点和长处表现出来,在鲁迅思想中重视人的个性。
2007年,《鲁迅和中国文化》的撰写和出版,被古稀之年的林非视为自己鲁迅研究的最后冲刺,也是他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最终记号这部学术著作阐述了作为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的鲁迅,创见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被学术界誉为当代鲁迅研究的一座“高峰”的著作,当代中青年鲁迅研究学者不易超越的不朽之作 《鲁迅和中国文化》中写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封建林非强调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自始至终强调个性,和封建形态隔离这是他在理论上最大的贡献他不只在考证资料上,更主要在理论上研究鲁迅,强调鲁迅在五四时期启蒙的作用,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知识分子的启蒙 从精神文化视角探索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了,而林非的《鲁迅和中国文化》使这一视角更为深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梦阳认为,《鲁迅和中国文化》中最耐人咀嚼、发人深省的是,从深邃、丰厚的文化内蕴中发出对“人”的呼唤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阐发立人”是鲁迅自己独立思想的核心,对鲁迅“立人”思想的阐释与发挥是新时期鲁迅研究最重要的收获同时,林非在中国鲁研史上第一次科学与理性地指出了鲁迅的历史局限性。
他在《鲁迅和中国文化》中指出,鲁迅早期受到无政府主义和唯意志论思潮的影响,不可能离开小农经济的基地,对明中叶及黄宗羲以后的民主思想缺乏研究等等像这样实事求是地为魯迅定位,不回避他的矛盾和局限,反而与鲁迅所处的时代达到深度契合 “林非在鲁迅研究上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独到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学者蔡长青认为,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研究鲁迅小说时,林非就开始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他的《鲁迅和中国文化》更是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研究的杰出范例在《鲁迅思想研究随笔》一文中,他主张“应该把鲁迅的思想,放在他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前面来进行观察”,“还应该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并且跟思想史上各种反封建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从而阐明它历史和现实的意义,阐明它在思想史上的作用和价值”实际上,林非不仅仅把鲁迅的思想放在中国思想史上来观察,甚至还参照了西方思想史上的诸位先哲,这样更有助于对鲁迅的思想进行合理而准确的评价和定位与许多学者的认识不同,林非一直强调鲁迅研究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是涉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在他看来,鲁迅研究的意义绝非停留在学术层面,其思想启蒙的意义更值得重视 林非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日益提高自己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水准。
一个会思索的民族才会产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所以鲁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