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底基层施工工程技术指导书.doc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8MB
约18页
文档ID:521730985
底基层施工工程技术指导书.doc_第1页
1/18

. . 黑大项目技术服务报告至公路宝泉至克东拜泉界(滕家围子)段改扩建工程项目底基层水泥稳定砂砾掺碎石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号:JSFW-HD-2016023)华通道桥技术开发XX公司克东段技术服务组2016年7月11日编 制 依 据 施工作业指导书主要依据施工图纸、合同文件与以下施工技术规、试验规程与检验评定标准进行编制 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2.《公路工程水泥与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05) 3.《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 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JTG D50-2006) 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7.《至公路宝泉至克东拜泉界(滕家围子)段改扩建工程项目》设计图纸1、 原材料要求1.1 水泥 1.1.1 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禁止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与其它受外界影响而变质的水泥 1.1.2 水泥等级为 P.O 42.5;水泥各项指标应符合表1要求。

水泥质量要求 表1-1项目凝结时间(h)抗压强度(MPa)抗折强度(MPa)安定性(标准法) (mm)初凝终凝3d28d3d28d质量要求>3>6且<10≥17.0≥42.5≥3.5≥6.5≤51.1.3 如采用散装水泥,在水泥进场入罐时,要了解其出炉天数刚出炉的水泥,要在生产厂家停放7d,且安定性合格后才能使用气温高于30℃时,散装水泥入罐温度不能高于50℃,若高于此温度且必须使用时,应采用降温措施气温低于15℃时,水泥进入拌缸温度应不低于10℃1.2 集料 1.2.1 集料应采用由硬质岩石加工而成的且符合图纸与规要求,天然砂砾采用图纸中所注明产地所产的符合图纸与规要求的天然砂砾碎石采用冲击式或圆锥式破碎机生产,二次破碎禁止采用颚式破碎机机生产砂砾按图纸要求仅可用于垫层与底基层,且垫层、底基层所用砂砾应洁净、无泥块、无冻块,级配、含泥量等均应满足配合比设计的要求 1.2.2 粗集料应符合表1-2 中的规定,砂砾应符合表1-3的规定粗集料技术要求 表1-2指标层位重、中、轻交通试验方法压碎值(%)基层≤26T0316底基层≤26针片状颗粒含量(%)基层≤18T0312底基层≤200.075mm以下粉尘含量(%)基层≤2.0T0310底基层-软石含量(%)基层≤5T0320底基层-砂砾技术要求 表1-3项目 小于0.075 颗粒级配组成 砂砾 ≤5 推荐指标1.2.3 底基层合成级配应满足本项目设计文件中对底基层混合料级配的要求(《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中C-A-1级配)。

1.3 水 1.3.1 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饮用水可直接作为基层、底基层材料拌和与养生用水 1.3.2 拌和使用的非饮用水进行水质检验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4的规定非饮用水技术要求 表1-4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1 pH值≥4.5 JGJ-63 2 Cl- 含量(mg/L)≤3500 3 SO42-(mg/L)≤2700 4 碱含量(mg/L)≤1500 5 可溶物含量(mg/L)≤10000 6 不溶物含量(mg/L)≤5000 7 其他杂质 不应有漂浮的油脂和泡沫与明显的颜色和异味 1.3.3 养生用水可不检验不溶物含量,其他指标应符合表1-4的规定2 混合料组成设计与控制2.1 一般规定 2.1.1 底基层水泥稳定砂砾(75%)掺碎石(25%)组成设计应包括原材料检验、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 2.1.2 确定最大干密度指标时宜采用重型击实方法 2.1.3 采用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水稳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结合设计文件要求,水泥稳定(75%砂砾 +25%碎石)底基层7天抗压强度大于2.5MPa,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7%。

2.1.4 不宜单纯通过增加水泥剂量来提高材料强度,宜采用控制原材料技术指标和优化级配设计等措施 2.2 目标配合比设计 2.2.1 底基层级配围见表1-4 底基层级配要求 表1-4层位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7.531.526.519.0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底基层10090-100-67-90--45-6829-5018-38-8-22--0-72.2.2 根据设计文件中对水泥稳定底基层要求的强度,在目标配合比设计中,按4%、5%、6%、7%、8%水泥剂量,分别确定水泥稳定底基层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2.2.3 根据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与压实度要求成型标准试件,验证不同结合料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技术性能,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剂量 2.2.4 在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应将各档石料筛分成单一粒径的规格逐档配料(回配),并按相关的试验规程操作,保证每组试验的样本量 2.2.5 选定目标级配曲线后,应对各档材料进行筛分,确定其平均筛分曲线与相应的变异系数,并按2倍标准差计算出各档材料筛分级配的波动围。

当混合料级配超出波动围时,应与时查找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2.3 生产配合比设计 2.3.1 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档材料比例,应对拌和设备进行调试和标定,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 2.3.2 拌和设备的调试和标定应包括料斗称量精度的标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和拌和设备加水量的控制等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标定拌合站水泥称与料仓流动称,水泥称偏差小于±5%,料仓流动称偏差小于±10%,固定段落各料仓出料比例与给定值偏差小于±10%2) 按标准水泥剂量,与其±1%、±2%水泥剂量,绘制不少于5个点的结合料剂量标定曲线 (3)按各档集料的比例关系,设定相应的称量装置,调整拌和设备各个料仓的进料速度 (4)按设定好的施工参数进行第一阶段试生产,验证生产级配不满足要求时,应进一步调整施工参数 2.3.3 通过延迟试验确定底基层混合料延迟时间分别按立刻压实、闷料1h压实、闷料2h压实、闷料 3h 压实等条件,进行不同成型试件条件下的混合料强度试验,绘制相应的延迟时间曲线,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容许延迟时间技术服务组通过大量室试验得出本项目延迟时间为3.7h,但由于本项目底基层施工正处于7-8月份的高温时期,技术服务组建议本项目底基层混合料的最大延迟时间为2.5h。

2.3.4 应在第一阶段试生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试验分别按不同结合料剂量和含水率进行混合料试拌,并取样、试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过混合料中实际含水率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水流量计的设定围 (2)通过混合料中实际结合料剂量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结合料掺加的相关技术参数 (3)通过击实试验,确定结合料剂量变化、含水率变化对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影响 (4)通过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材料的实际强度水平和拌合工艺的变异水平 2.3.5 混合料生产参数的确定应包括结合料剂量、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等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综合考虑施工过程的气候条件,含水率可增加0.5~1.5% (2)最大干密度应以最终合成级配击实试验的结果为标准  3 混合料生产、摊铺与碾压3.1 一般规定 3.1.1 对水稳混合料,宜在拌和2.5h之完成碾压成型,对于2.5h不能完成碾压的段落,应单独取样制件,并单独检测 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看是否满足强度要求超过容许延迟时间的混合料,必须做废料处理,不得用于现场摊铺3.1.2 宜避免在雨季施工,且不应在雨天施工 3.1.3 宜将室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的干密度作为压实度评价的标准密度。

3.1.5 施工单位须配备足够的拌和、运输、摊铺、压实机械,机械具体数量至少应满足每个工作面、每日连续正常施工要求以与业主总体工期安排 3.2 施工机械配备 3.2.1 拌和站产量不小于600t/h,保证实际出料(生产量的80%)能力超过实际摊铺能力的10~15%至少要有5 个进料斗,料斗下面电子称周围应禁止堆放杂物,保证称量的准确性料斗上口须安装钢筋网盖,筛除超过37.5mm规格的集料与杂物,料斗之间用挡板隔开,挡板高度不小于1m,防止规格集料混杂 3.2.2 拌和站钢制水泥罐容量不低于100t,应定期检查水泥称上方是否存在杂物影响水泥剂量,不得通过点击转速计量水泥的添加量罐仓应配有水泥振动器,以免水泥受潮停流 3.2.3 加水量应采用自动流量计进行计量,水的流量数值应在中央控制室的控制面板上显示 3.2.4 有效拌和时间应不少于14s 3.2.5 拌和站应具备定期打印各档料仓使用量的功能 3.2.6 摊铺设备使用年限不超过 5 年,动力不小于200kW,每作业面宜配备一台摊铺机进行摊铺,摊铺机应备自动找平装置摊铺后初始压实度应较高为避免混合料离析,技术服务组建议在摊铺机前进方向假装竖向胶皮挡板。

图1 摊铺机安装竖向挡板3.2.7 现场配备应同品牌、同型号且生产年限相近且不小于22t的单钢轮双驱压路机2台、不小于22t的单钢轮单驱1台、不小于30t的胶轮压路机1台和不小于13t的双钢轮压路机1台 3.2.8 应配备 30t 以上足够数量的自卸运输汽车,形成不间断的供料车流 3.2.9 每作业面应配备不少于4台的5000L与以上洒水车 图2 洒水车3.3 混合料拌和 3.3.1 拌和场布置需符合《工地标准化建设指南》中关于拌合站的相关要求且须位置适当应考虑主线两头摊铺运料距离的长短,且应综合考虑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的总时长和材料进场、道路建养与取水、排水的便捷性同时,应确保场地具有足够的机械作业和材料堆放面积 3.3.2 拌和场地面应按《工地标准化建设指南》的相关要求进行硬化 3.3.3 工程所需的原材料严禁混杂,细集料必须覆盖袋装水泥严禁露天堆放,应放置于专门搭建的防雨棚或库房各档集料间需设隔离墙,进行分堆码放,并有明显的标识标志,严禁混料3.3.4 施工前,应储备足够数量的用料 3.3.5 拌和设备应进行设备的安装、检测、调试与试拌在正式试拌混合料之前,应先调试所用的设备,使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和含水率都达到配合比设计的规定要求。

原材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调试设备 3.3.6 在拌和过程中,应实时监测各个料仓的生产计量,应与时查看各档料仓的使用量如实际偏差值高于±10%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