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童简洁唐诗赏析精选

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8.10KB
约9页
文档ID:253289388
儿童简洁唐诗赏析精选_第1页
1/9

儿童简洁唐诗赏析精选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精致绝伦的艺术珍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后人学习的爱好和探讨的热潮下面是我共享的儿童简洁唐诗赏析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1.儿童简洁唐诗赏析精选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然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安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安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特别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挚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闲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闲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明显不是供人观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

他吟唱的诗或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原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假如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缺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会和观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养相一样,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支配,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四周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样;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比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宁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支配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2.儿童简洁唐诗赏析精选  送别  王维〔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新颖,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恋恋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孤独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来却难定惜别之情,自由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知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 色调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当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孤独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原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原来每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孤独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缘由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现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按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始终到日暮还为离思所覆盖,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将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擅长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3.儿童简洁唐诗赏析精选  八阵图  杜甫〔唐代〕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当然有很多因素,而诸葛亮协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当说是重要缘由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其次句是从详细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致工整,自然妥当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宗明义;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沉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旧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奇妙色调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行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奇妙色调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行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好像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终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争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争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 色调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4.儿童简洁唐诗赏析精选  登乐游原  李商隐〔唐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理想,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心情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愁闷,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远眺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巡游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缘由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妙,只惋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情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妙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非常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其中也富有疼惜光阴的主动意义5.儿童简洁唐诗赏析精选  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漫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打算  “日暮客愁新”,“日暮”明显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须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缘由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其次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原来行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