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态比较优势研究新进展

l****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0KB
约7页
文档ID:37398799
动态比较优势研究新进展_第1页
1/7

1动态比较优势研究新进展内容提要: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时序变化的理论,拓展于静态 HO 模型,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本文按动态比较优势来源对该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别从要素积累、技术创新、公共产品与规模经济四个方面的新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动态比较优势,要素积累,技术创新,公共产品,规模经济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通常集中于特定的影响产业绩效的产业行为上,这类研究在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90 年代的贸易政策争论中尤其流行规制、联合、税收、劳动与环保标准、信用补贴与贸易政策等特定产业行为当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但如果忽视了产业、地区与市场之间的关联,产业结构的决定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Reeve,2006)国际贸易的要素比例模型是解释产业结构的一般均衡框架,Reeve(2006)运用要素比例模型及经验数据证实了要素禀赋可以独立于产业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生产结构,并且确定了产业结构演化受要素积累力量的支配程度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的,而研究产业结构与要素比例关系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动态的本文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一、要素积累与动态比较优势2(一)资本积累与动态比较优势20 世纪 60 年代有关动态比较优势的文献都认为,长期比较优势的主要决定因子是国家储蓄率,然而,什么导致了国家储蓄率的差异却极少提及Stiglitz(1970)把长期比较优势与储蓄率差异归因于偏好差异,但运用偏好差异解释贸易模式明显偏离了 HO 模型的本质精神:贸易产生于相对要素比例差异Zhiqi Chen(1992)分析了具有相同折现(time discount)因子的长期国际贸易模式:如果两国初始要素比例相同,那么两国将在所有时期自给自足;如果两国初始要素比例不同,那么贸易将发生并长期持续,初始资本相对丰裕国家长期出口相对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长期出口相对劳动密集型商品Zhiqi Chen(1992)把这种长期贸易模式称之为长期 HO 定理(Long-Run Heckscher-Ohlin Theorem)理解长期HO 定理的关键是:相同偏好、不同初始资本劳动比例的国家在长期内不会收敛于相同的资本劳动比例这是因为在要素价格均等的世界中,两个贸易国家会面对相同的资本回报比率,资本存量水平将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两个国家之间初始的要素丰裕度与贸易模式将长期维持。

Zhiqi Chen(1992)模型提供了国际储蓄率差异新的解释:两个偏好相同的开放经济,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国家比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稳定的平均储蓄倾向于是,尽管长期贸易与国家间的储蓄率差异相关联,但储蓄率差异并不引致于偏好差异,而是引致于初始的要素比例Yunfang Hu K. Shimomura(2007)把“寻求身,份”(status-seeking)的代理人行为引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且把高储蓄率归因于这种行为财富代表社会地位,代理人当前的储蓄不但有利于未来消费,还有利于当前拥有更高的社会地3位 “寻求身份”行为使资源从商品消费配置到资本积累,并影响长期增长虽然标准的动态模型存在稳定状态的连续统,但引入“寻求身份”行为的新框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存在单一的、局部鞍点稳定的、不完全的专业化状态,该状态可以解释经济发展中的追赶与赶超现象李嘉图模型的显著含义是,统一的绝对优势不能产生国际贸易如果技术优势形式是希克斯中性的,国家在其他方面都相同,这个命题在固定禀赋版本的 HO模型里继续生效但是,在最优资本积累版本的 HO 模型里,资本存量内生于连续的最佳储蓄行为与投资行为,统一的绝对优势也可以产生贸易,技术领先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但在稳定状态下也可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这就与标准的 HO 模型相悖(Brecher,Chen Choudhri,2002)。

在固定禀赋版本的 HO模型中,相对的技术优势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为部门的技术领先效应可能为该部门密集使用要素的相对稀缺所抵消但是在最优积累版本 HO 模型中,这类不确定性消失,即使单个贸易商品的一个小小的技术优势也足以支撑该类商品的出口Brecher,Chen Choudhri(2002)论证了比较技术优势导致相对资本丰富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条件;在非统一的优势条件下,资本积累可能违背 HO 模式贸易,这也为“里昂惕夫悖论”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他们强调了既定的技术差异对长期贸易模式的影响,而没有解释技术差异如何产生,没有把技术差异内生于模型动态 HO 模型中的国际贸易来源通常是技术差异与主观折现率差异,一般忽略国际借贷行为,资本是惟一可储存的资产Ono Shiba(2003)把国际资产4交易引入动态 HO 模型,人们可以积累国际金融资产,通过国际金融套利交易,国际利率会均等;如果两国拥有同样的技术与劳动禀赋,他们长期的资本劳动比率也会相等,所以,即使在长期内,两国也得不到完全专业化Ono Shibata(2006)把国际借贷与最优的储蓄投资行为引入 HO 框架,其结论是:无论两国技术差异多么微小,至少一国必须专业化;如果两国主观折现率相同,国家专业化模式将独立于金融资产交易;专业化模式依赖于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相对偏好、劳动禀赋与效率的国际差异,而不是两国初始的要素比例,这是因为要素比例会由于资本积累而随着时间改变;如果两国人口数量差异显著,那么大国生产两种商品,小国专业化于比较优势部门;如果两国人数相同,那么两国专业化于各自比较优势的部门。

Ono Shibata(2006)的动态专业化模式与静态 HO 模型的预测有很大差异二)人口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与动态比较优势为了测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相对要素比例的影响,需要建立跨代一般均衡(OLG—GE)模型Sayan(2005)在跨代框架之内把人口动态差异引进简单的国际贸易模型假设两个地区除了人口增长方式以外,在所有方面都相同;人口增长差异对相对要素比例的影响通过比较自给自足与自由贸易两种状态而得到不平等的人口动态影响每个地区的生产要素相对丰裕度变化,引起工资与资本租金差异,进而引起生产成本与相对价格差异,这就为 HO 意义上的贸易找到理由,但是静态 HO 结论并不能在人口差异引起要素比例独立于贸易过程而不断演化的动态环境中一般化不平等的人口增长率也可用来解释为什么贸易不一定比自给自足帕5累托更优C.Bajona T.J. Kehoe(2006)考察了跨代的与消费者数量无限的两类人口环境之下的动态 HO 模型特性研究发现,动态 HO 模型的均衡特性严格依赖于国际资本市场与人口环境的假设如果允许国际借贷,那么要素价格将独立于人口环境,并在第一期之后均等;资本水平与国际借款水平不会在均衡路径上得到确定,在均衡的连续路径上,国家之间的资本配置、国际借款、生产结构与贸易模式还是存在差异的。

如果不允许国际借贷,那么模型的均衡特性将依赖于人口环境:在无限有生命的消费者的环境中,如果存在特殊的稳定状态,那么将存在特殊的稳定状态的连续统,世界经济收敛于稳定状态并依赖于初始资本禀赋,要素价格在所有稳定状态都是均等的,贸易在所有稳定状态都是确实发生的(除了在所有国家的资本劳动比率均等的稳定状态以外);而在“跨代”环境中,在任何要素价格均等的特殊稳定状态之下,世界经济都是自给自足的,没有贸易发生,而且在稳定状态下,要素价格均等也不一定发生Bond,Trask Wang(2003)构建了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两种贸易商品(消费与投资商品)与一种非贸易商品(教育商品),所有国家具有相同的偏好与技术,相同的自给自足均衡增长路径让 ki(t)≡Ki(t)/Hi(t)代表国家 i 在时间 t 的总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静态 HO 命题可以表述为:如果 kA(t)>kB(t),那么(1)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家 A 在时间 t 出口物质资本密集的贸易商品;(2)在自给自足条件下,国家 A 的物质资本密集的商品价格更低,物质资本的回报更低动态的 HO命题可以表述为:如果 kA(t)>kB(t),那么,kA(t)≥kB,t>t,在时间6t上,物质资本丰富的国家不会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

Bond,Trask Wang(2003)模型认为可能产生静态与动态 HO 悖论:如果国家间的人力资本增长率不同,由于教育商品不可贸易,为了改变人力资本增长率,就需要调配生产可贸易商品的资源,从而改变生产结构,那么命题(1)不一定成立;如果国际贸易导致国家间要素价格均等化,跨时无套利(intertemporal no-arbitrage)的要素积累条件使得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无差异,要素价格均等允许连续的资本积累的非均衡增长路径,相对要素供应非收敛,那么命题(2)与动态 HO 理论不一定成立总之,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内生积累的动态 HO 模型中,在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条件下,要素积累结果是不确定的三)经验研究估计要素禀赋变化对专业化模式影响的经验研究大致可分两条路径,两条路径有不同的结果,也有不同的经验含义第一条路径假设所有国家技术水平相同,即部门产出水平与总要素禀赋呈线性关系,所有的研究发现一个规律:资本存量的提高对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部门的产出水平产生正面与显著的统计影响资本是制造业的朋友第二条路径以 Harrigan(1997)、Harrigan Zakrajsek(2000)为代表,他们的经验研究框架以对数线形估计等式连接部门产出份额与相对要素比例的关系,允许国家之间的生产水平差异,结果发现相对资本存量的提高对部门产出水平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部门都同样正面;当一个国家积累资本时,部分制造业部门将扩张而部分制造业部门将收缩产出份额。

7Fitzgerald Hallak(2004)提出了统一的框架解释以上两条路径的结果差异,认为不能控制生产力差异对产出的独立影响导致了遗漏变量偏差,特别是因为生产率影响了要素积累的动力他们的经验研究消除了这种变量偏差研究结果是:OECD 国家之间的差异要素禀赋可以解释 OECD 穷国与富国间 2/3 的专业化模式差异;因为相对要素禀赋变化来自于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任何连接专业化模式与发展阶段的经济机制都能产生这些结果 二、技术创新与动态比较优势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很多贸易与增长的文献都以标准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为框架,资本报酬递减,探寻开放经济中的增长与要素积累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一般忽略贸易模式对经济增长与要素积累的反向作用Grossman Helpman(1990)构建了一个动态模型,RD 部门为新产品设计蓝图,中间产品部门由不同产品的垄断生产商组成,当可得到的差异化的中间投入品种数量增加时,最终产品的 TFP(全要素生产率)会得到提高RD 资源持续促进最终产品生产率与增加科技、工程知识存量如果 RD 资源与中间产品制造业效率存在国际差异,那么它们的比较优势对长期专业化模式、长期增长率、产业结构与经济政策都有重大影响,但如果 RD 资源增长与中间产品制造业效率提高主要发生在RD 比较劣势的国家,这些变化不一定加快稳定状态下的增长率。

当知识溢出存在时滞、知识在国内传播比跨国传播更快时,国家 RD 比较优势则会变成内生的维农(R. 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深刻体现了动态比较优势思想Segerstrom,Anant Dinopoulos(1990)结合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熊彼8特(1942)产品创新描述,构建了南北贸易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把 RD 竞争模型化为“发明抽奖”竞赛,赢取竞赛的几率与每个公司的 RD 资源投入成比例;胜利者在外生既定的专利期限内取得垄断利润,专利期限结束以后市场转为完全竞争技术变化内生,模型产生了一些比较稳定状态结果:当南方与北方工资相等时,专利期限的延长(或者技术转移到南方的速率下降)提高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