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教授谈儒家的幸福观杨立华一、儒家文化是一种追求获得幸福感的乐感文化儒家的精神气质实际上是一种乐感文化,它与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以及佛教的苦感文化形 成一个鲜明的对照也就是说儒家看待世界的目光跟基督教、佛教看待世界的目光不一样, 儒家看待世界的目光是春天一般的,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着温暖和生生不息的世界从乐感文 化角度来说,甚至可以把整个儒家精神概括为一种幸福的境界儒家讲的思想都跟幸福有关, 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方法,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幸福的艺术,而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 来说,幸福是最难得到的东西儒家把《四书》编成一个统一的文献,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主 体,这个主体就是“修身”修身的目的是成德,成就个人的道德,但是成德不是唯一的目 的,修身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幸福,这也是目标之一,而且你要注意,在儒家的思想里 面,成德和幸福之间是有直接关联的,不是意味着人的德行跟幸福无关,相反人的德行是人 能否幸福的根本条件我们既然讲到儒家是一种幸福的技艺,我们就从儒家的幸福观讲起我们看一下儒家所 说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样子?“愉悦”与“快乐”是两种不同的幸福感受《论语》第一句话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无论是“悦”还是“乐”都跟幸福有关。
但是,在哲学意义上,“悦”和“乐”还是 有明显区别的:首先是时间上的区别愉悦和快乐哪个更持久?答案很清楚,当然是愉悦,你可以在愉 悦中待一天,也可以在愉悦中待一年,如果你足够幸运,你的德行跟颜回、孔子一样高,可 以在愉悦中待一生,这是非常持久的东西但是“乐”、快乐是短暂的,钱钟书曾说“快乐 快乐,凡是乐必是快,凡是乐必是短暂的听一个笑话,你哈哈大笑,笑三秒、五秒都很 正常,要是笑上十天八个月,正常人都得绕着走所以快乐是短暂的其次是来源的不同快乐”的来源总是来源于某些具体的对象;而“愉悦”来源于我 们对生活整体的感受请注意,生活的整体是没有办法对象化的什么叫对象?我拿水瓶子 盯着看,在这个行为里,我就把它变成了“对象”所以,对象是源于一个对象化的行动 有谁能把生活的整体拿在手上盯着看?这也引出一个重要的内涵,愉悦是与人的生活的整体 相伴随的,内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到远方、到外面去寻找;而快乐总要到外面去寻 找,所以,人们常说“找乐子”第三是程度上的不同我们在生活当中,人在获得快乐了之后可以追求更快乐,但是要 注意,哪怕你想在下次获得同等程度的快乐,刺激度都要再不断地加强如果我们维持同等 程度刺激的话,快乐的程度是不断降低的,这有点类似于经济学里面的“边际效应递减”的 原理。
而“愉悦”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分程度的,你要么愉悦,要么不愉悦,如果已经愉悦了, 其实就已经在最高的愉悦里,不存在、也没办法通过外在刺激变得更愉悦儒家的追求是什么?以追求身心的愉悦为根本,并同时不排斥快乐的生活这是儒家的 追求,这是儒家的幸福观幸福感取决于是否拥有“幸福的品格”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儒家追求的愉悦可以说是近在手边,唾手可得,内在于每 个人的生活,在我们生活最近的近处都能找到,不需要去远方寻找在某种意义上,愉悦同 时也意味着它不取决于生活外在的条件,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如果学过《论语》,在《论语》里讲到孔子和颜回的幸福的时候,都是极为简单的幸福 在极度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贫困的生活里所达到的幸福,那个幸福是不由外在条件支撑的在 座的应该可以感受到这一点通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每个人在物质富裕程度上已经 是有点空前了,但在如此优裕的物质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时时处处感到幸福的?所以,儒家 所强调的是,一个人能否拥有幸福,能否拥有幸福感,不取决于外在的条件,而取决于你是 否有“幸福的品格”所以,修身除了成就自己的道德以外,同时也是意味着幸福品格的获得通过一种德行、 一种精神状况的调整,获得“幸福的品格”。
在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看来,一个没有幸福品格的人,你把它放在无论什么样的生 活环境中,他都活得不幸福;而一个有幸福品格的人,会超越一切环境的限制,在所有环境 里都能找到幸福,内在的德行光辉一定会改变照耀和温暖这个环境,一定会超越这个环境中国20、30 年的经济发展,物质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物质丰富的同时幸福感却越来 越少我在给国学班上课的时候感触很深,现在国学班主要还是面向高端人群,基本上每个 班的同学都是大企业家,按理说这些人拥有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眉宇之间应该洋溢着祥和、 温暖的气息,但是,很多人没有,很多人眉宇间总很悲惨,比穷苦的人还悲惨我跟他们开 玩笑说有钱人真苦,有钱人比没钱人苦多了,活着都不容易,没钱的人还能想象有钱人的幸 福,有钱的人连想象都不能,你说多惨?一个人待在100 平米的房子里郁闷和在500 平米的 房子里郁闷,其实没有不同的,只是后者的郁闷更绝望而已儒家讲的思想都跟幸福有关,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方法,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幸 福的艺术,而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说,幸福是最难得到的东西到这个地方,让我想起《论语》里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孔子讲“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
不仁者,就是没有德行的人,也是没有幸福品格的人孔子的意思是一个 不仁者,既不能让他长久地在“约”——就是穷困的状态里生活,这样的人容易“谄”(贫 而谄),失去自己的生活;也不可以长期处于“乐”就是富贵的生活状态中,富贵必骄生 活中很多人表现出来的基本上不是穷困产生的“谄”,就是富贵产生的“骄”中国有些企 业家,20、30 年下来之后,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人垮台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请宾 客,眼看他楼塌了一个人成功的时候是直线上扬,够快吧,这个角度还可以更陡,但是 衰落的时候直接是自由落地,连角度都没有为什么?离不开四个字:“富贵而骄”黄光 裕都进去了,黄光裕为什么进去?还不是因为没学好国学成为中国首富是好事,但把“中 国首富”四个字写在脑门上,那就太危险了稍微学点国学,你就算没德也有智,做不了仁 者,至少要做成智者,会变得聪明点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穷没有穷到“谄”的地步, 富也没有富到“骄”的地步,稍微日子紧点,他就愁,稍微日子过得好一点他就闷大家这样不是愁就是闷,不是谄就是骄,内心永远处于煎熬之中永远处于煎熬之中的 心,某种意义上就是地狱之心一个人如果内心永远处于煎熬当中,活着就等于生活在地狱 里,因为你的心就是烈狱之心,没有片刻的清闲。
所以,还是要回到获得幸福品格这个问题上来,这是儒家重要的追求之一那么,什么 样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品质?什么样的人才能在幸福品格的基础上,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今天大家缺失的就是感受幸福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不到自己生活中平静、朴 素的幸福愉悦,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的不是幸福和愉悦,而是这两个字——“无聊”今天 有几个人能摆脱这两个字?忙的时候被事情的逻辑推着走,但一旦闲下来之后,“无聊感” 就扑面而来现在只要一放长假,全国人民都纷纷花钱到祖国各地去看“人”,因为景点到 处都是人,除了“人”你什么也看不着但就是要出去,为什么?就是觉得特无聊,生活怎 么能闷成这样子?生活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生活内容怎么可以这么少呢?不行,所以我们就 “去远方”,去找“别处的风景”我有一个朋友酷爱旅游,我跟他说,你旅游的钱要么捐 出去,要么直接捐给我,就你现在这样的心境,走到天边也就是换个地方吃喝拉撒而已因 为缺少感受幸福的能力,走到天边也是如此二、无聊感源自人生意义的缺失和感受力的缺失要想在今天找到幸福感,我们先看看“无聊感”是怎么来的?我认为无聊主要来自于两 个方面:无聊感第一方面的来源是“人生意义的缺失”■人生意义缺失的第一种表现是神圣感的丧失没有了宗教和信仰,就没有了神圣感。
今天物质生活如此丰裕,但有多少人目光坚定?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活着为了什么?有多少人清楚地知 道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大家回家可以做一个工作,把自己今天最好、最庄重的一寸标准免 冠照片拿出来,去跟你父亲与你同样年纪的照片对比一下,看看父辈目光的坚定你有没有? 父辈脸上干净、宁静的气息你有没有?今天很多人都变成影子般的虚幻、软弱、飘荡为什 么?最根本的就是人生意义的缺失信仰的缺失在今天已经到了非常极端的地步,马克思当 年最担心的那些情况在中国大地上都出现了那么人生意义的缺失根本原因源于什么?源于神圣感,生活中不再有神圣感唯物主义、 无神论等思想的普及,让神圣感在中国的土壤上连根被拔除这也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但 是你要注意,现代性最极端的后果在今天的中国表现得最明显现代性虽然源于西方,但在 欧美世界里,现代性是与宗教的展开相伴随的,在现代性展开的过程当中,没有根本破坏宗 教的土壤,宗教在那个社会的地位仍然是最核心的,与我们的近邻韩国跟日本相比,韩国跟 日本在现代化展开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约束的力量,能进行平衡而今天 的中国既没宗教又没传统,所以,国人身上没有了神圣感,一种没有神圣感的生活,你到哪 去找人生的意义?今天,最能够清楚地找到人生意义的地方在哪?在中东、在伊斯兰世界, 证据是那个地方还可以出“人体炸弹”。
不是说出“人体炸弹”是什么好事,能出“人体炸 弹”意味着这个地方还有很多人知道自己在为什么牺牲,愿意为什么牺牲,清楚地知道自己 的人生价值何在在中国找两个“人体炸弹”看看?我们今天连一个仇恨社会的人都是带着 汽油跑到公共汽车上,去伤害那些同样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可怜的同胞,这些都是生活中最苦 的人,被生活凌辱、被生活伤害的人想想有多可怕没有神圣感怎么办?造一个宗教?那必是邪教那儒家怎么解决?对儒家大家一直有一 个疑问,它到底是不是宗教?我从来不管这个问题,反正儒家很伟大儒家伟大在哪儿?儒 家跟其他各种宗教都不一样,儒家的神圣是建立在内心的,它直接导入每个人的内心内心 中的神圣来源于敬畏,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在什么地方都能找到神圣,永远不缺乏神圣而没 有神圣感的人,就是把它摆在神灵面前,都没有神圣感一个真正有神圣感、有敬畏心的人, 哪怕在再凡俗的生活里,也能找到制高点只要有敬畏心,用心去体贴,用全部生命去体会 神圣感,你在最凡俗的生活里也能感受到神圣生命本身还不够神圣吗?生命的延续本身还 不够神圣吗?家庭本身不够神圣吗?手里的工作本身不够神圣吗?你要到远处去找什么? 要你真能有神圣感,真能有这样的心灵的话,你就是耐心地陪着自己的儿子玩那么一小会儿,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普通的生活空间,这样一个场景,其实就有最高的神圣。
你要知道人类的 精神传承,就在这里传承,父子之间的温暖、人的道德基础就在这样耐心地陪着儿子的小时 间段里传承着你这么陪着你儿子,当年你的父亲就是这么陪着你,当年你父亲的父亲就是 这么陪着他,这个还不够神圣吗?家庭本身还不够神圣?手里的工作还不够神圣?到哪儿找 神圣?生活中有两类人,有一类人能够把再凡俗的工作,在他的手里升华为神圣的事业;还有 一类人,能把手里特别高尚的工作也贬降为比饭碗还低的活,能当它是饭碗已经不错了,当 饭碗起码会看重你的饭碗,有的人把手里的工作贬降为比饭碗还不如的东西这是一念之间的变化,当你把你手里的工作当成个人生存目标实现工具的时候,那这个 工具、这个工作最多仅仅是饭碗或职业而已相反,如果开始把自己有限、短暂的生命作为 自己手里工作实现的工具和环节的时候,你就会把手里的工作升格为神圣的事业一个人如 果这样做,你面对他的时候,他那种职业的尊严给你带来的震撼,让地位再高的人都会有所 敬仰我有切身的感受,有一次我家马桶坏了,找了一个修马桶的工人,我还没见这个人的 面,里就被他给震住了他说话阴阳顿挫,我说您赶紧派个人来帮我们家修修马桶,我 们家马桶漏水了他一句话就把我振住了,说你怎么知道马桶漏水?一番对话之后,他在电 话里就帮我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