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章 城市概况 一、市域概况1 、地理位置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巢湖市域与合肥、南京、安庆、滁州市接壤,与铜陵、芜湖、马鞍山三市隔长江相望全市拥有 182 公里长江岸线,是安徽省皖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会合肥市到南京、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沿江城市的交通走廊2 、行政区划巢湖市南北宽约 122 公里 ,东西长约 133 公里 ,全市总面积 9423 平方公里,辖庐江、无为、含山、和县四县及居巢区, 1999 年底总人口 446 万人,人口密度 473 人 / 平方公里3 、历史沿革巢湖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共三千多年历史上巢湖曾称南巢、居巢、襄安、巢州,至唐武德七年始称巢县,后县名又几经改变,到南宋景定二十八年定名巢县 1984 年巢湖撤县成立县级巢湖市, 1999 年 7 月撤县级巢湖市成立地级巢湖市殷商时期,巢湖市一带属于南巢之地,周代属巢伯国,春秋时为吴楚交兵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设居巢县,东汉为居巢候国,皆属庐江郡,三国时居巢县属魏,后因战争破坏遂废西晋复置居巢县,仍属庐江郡,东晋南朝时侨置南谯郡,置蕲县,隋时改为襄安县,辖境为今巢湖市和无为县地。
唐初一度置巢州,后废巢州设立巢县,属庐州(今合肥市)宋时巢县属于无为郡,至南宋末升为镇巢郡,元初又改镇巢郡为巢州,后又改州为县,隶属无为州明代巢县属无为州,清代属庐州府4 、地形地貌巢湖市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市域中部被长江、巢湖两个冲积平原贯穿,南部和北部为山丘岗地南北部分用地有东北至西南方向的山脉断续相连,形成了沿江水 网 圩、沿湖碟形圩、波状平原和低山丘陵四种地貌,其岗地、圩畈、平原的比重分别为 12.3% 、 48.9% 和 38.8%5 、气象水文巢湖地处地球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全区年平均气温 15.7~ 16.1 °C , 南北差异较小巢湖沿岸由于受湖泊的调节作用,冬季最低气温比其他地方略高 1 ~2°C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 1000.3 ~ 1157 .1 毫米 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内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均很大 长江流经市域东南边缘,市域内河流主要属于长江流域的巢湖——裕溪河水系区内流入巢湖主要有炯汤河、柘皋河、北河、白石天河、杭埠河西河、清溪河是裕溪河的主要支汊河全市有牛屯河、姥下河、双桥河、石跋河、得胜河、竹丝湖等直接入长江。
南部山丘区的罗昌河、柯坦河经枞阳县境的白荡湖、莱子湖入长江北部跨区的滁河经江苏省六合县入长江湖泊有巢湖、黄陂湖、白湖等巢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多年平均水位 8.37 米 ,水面积 769.55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2.89 米 ,容积 20. 7 亿立方米 ,湖岸长 155.7 公里 6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1999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08.5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 2.4 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 14.4% 农业总产值达到 53.8 亿元,增长 0.8 倍,年均递增 30.6% ;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以及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产值 56.8 亿元,增长 6.3 倍,年均增长 22.7% ;全市实现财政收入 11.35 亿元,增长 4.6 倍,平均年递增 21%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依次为 31.37% 、 40.88% 和 27.75% 二、市区概况巢湖市区滨临巢湖,现状建成区面积 22 平方公里,市区人口 23.58 万人市区距合肥、芜湖分别为 60 公里 巢湖市区交通位置显要,铁路、公路、水运均较为发达淮南铁路横贯市区,经合肥在蚌埠与京沪线相连。
芜湖长江大桥开通之后,淮南铁路将成为我国又一条南北通道合巢芜高速公路连接合肥、巢湖、芜湖三市,与合宁高速公路贯通巢湖市区地处江淮丘陵的南部,三面环山,地貌类型复杂包括陡坡高丘、低缓浅丘、山前倾斜平原、河流阶地、湖漫滩、浅滩等多种地貌市区近郊山丘海拔 200 ~ 300 米,市区主要座落在一、二级阶地上,海拔高 8 ~ 15 米,其中最高处卧牛山顶海拔为 48 米 旧城区北部为山丘,其余西、南、东三面均是湖漫滩改造而成的圩田,平均海拔 8 米 左右第二章 市区总体规划的 回 顾及城市建设现状一、 1984 年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巢湖市于 1984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成立地辖市 1984 年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邀请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师生编制了《巢湖市总体规划》这一规划近期建设时限为 1984 — 1990 ,远期建设时限为 1990 — 2000 年,经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省人民政府于 1986 年 6 月批准正式实施• 城市规模总体规划确定近期人口规模 10 万人,用地规模 9.6 平方公里,到 1994 年,规划区内常住人口 17.5 万人,建成区面积已达 17 平方公里。
• 总体布局总体规划中确定近、远期城市将向西部的贾塘圩方向发展因贾塘圩地势低洼,滨临巢湖岸边,城防问题一直难以彻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太大,向西发展缓慢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力量主要投入旧城改造在旧城改造同时,城市新区基本上沿过境交通干线发展,如巢湖南路、官圩路、合裕路、半汤路、巢柘路两侧发展• 工业布局主要分布在铁路北侧和城市西北、东侧近期市政府统一组织建立了几个相对集中的工业小区如东塘圩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贾塘圩的轻纺工业区这些布局,一方面将旧城中一些拥挤、零散分布的工业企业搬迁到新区中,便于统一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也为这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外交通规划建设淮南复线,将巢县新站 ( 青蒲葛站 ) 并入巢湖站,该站同时兼客运与货运职能为确保城市南北交通畅通,拟在贾塘路、巢柘路、巢维路、巢湖路、健康路与铁路交叉口处修建五座立交桥,新建裕溪河大桥、濡须河桥,扩建巢湖港,新增官圩货场,扩建城南、城北汽车站,实行城市南北向交通双向分流,规划实施中,除巢湖站没有客货合并建设外,其余均已完成• 仓贮用地新增巢湖火车站仓库区及巢柘北路仓库区,另在东塘圩开发区建设部分仓库区。
• 文教和科研卫生用地原规划在城南望城一带,因巢湖闸通行能力一直没有提高,往巢南方向交通压力过大,文教和科研卫生用地基本上集中沿半汤路分布• 旧城改造规划利用老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结合房地产开发,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分期、分步建设,进行了有滨湖特色的城市改造;在旧城改造的同时,城市新区建设同步进行,建成了卧牛、官圩、东炮营、向阳、城西居住小区• 城市道路建设拓宽了巢湖路、人民路、团结路、健康路、巢南路、巢柘路、合裕路、半汤路新建巢湖南路、东风西路、银屏路、贾塘路、东塘路、健康路、天湖路结合城防加固工程,建设了湖滨路因城北立交桥的易地建设及原总体规划的局限,巢湖路、东塘路没有与半汤路相接,人民路在草城道口没有继续向东延伸• 城市给排水工程扩建了第一水厂,供水规模达 4 万吨 / 日,新建第二水厂,供水规模达 8 万吨 / 日,排水系统仍采用雨、污合流体系• 园林绿地系统充分利用原有天然水系,结合滨湖特色,呈带状分布建设了卧牛山公园,城北和城西的街头小游园,拓宽了环城河公园绿地,建设从西坝口至龟山脚下一直延伸到姥山的湖滨游览带积极开发王乔洞、鼓山、旗山、龟山、南山等风景旅游资源。
二、 1995 年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巢湖市区 1985 年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十年后,巢湖市政府委托安徽省建工学院规划研究所对原有规划进行修编 1995 年 3 月修编规划纲要获得原则通过 1995 年 12 月修编规划评审成果经省级专家评审会评审得到基本肯定根据评审会意见及地方领导有关指示精神,编制单位重新调整了方案,于 1996 年 5 月完成了正式成果1995 年规划的近期时限为 1995 ~ 2000 年,远期时限为 1995 ~ 2010 年主要规划编制要点如下:• 城市性质和规模城市性质巢湖市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贸协调发展,以旅游、休疗养为特色的园林湖滨城市城市规模,城市近期人口为 25 万人,远期人口为 40 万人,远景控制在 50 万人城市建设总用地 40.38 平方公里,人均城市用地 101 平方米• 城市总体布局市区用地发展方向确定为适当向北,重点向东、向西、西南及半汤方向发展城市总体结构形态为整体网络分区式结构,以现状中心城区为主体,逐步建成半汤新区与贾塘圩西区两个次中心,形成完善的城市功能和集中紧凑的布局结构•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规划居住用地分为东、南、西、北、中五片。
东片为半汤新区及放王岗一片,规划安排人口 13 万人南片为银屏山麓至湖滨一带,规划安排人口 5 万人西区贾塘圩规划居民约 6 万人,用地选择意在表现湖滨城市建设特色北片主要为淮南复线以北各工业区散布的生活区,居民约 8 万人中片即为以旧城为中心的老城区,规划改造建设后居民约 8 ~ 10 万人•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布局保留现状行政办公用地,分别于贾塘圩和半汤预留新的行政办公用地,以备行政中心搬迁选择结合新区开发,分别于贾塘圩和半汤设置城市次中心次中心集行政、文化娱乐、旅游商业于一体于半汤新区增设一所综合性大专院校,城市主要新区增设教育科研用地城市主要新区贾塘圩和半汤设置文化中心,安排影剧院、科技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和老年活动中心半汤新区增设一座占地 10 公顷的体育公园贾塘圩和半汤新区分别增设一所综合性医院• 工业用地规划布局增加的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三片,分别是东塘圩工业区、半汤高新技术产业区、城东南工业区旧城原有工业以控制性保留和逐步搬迁相结合,逐步改善区内环境6 、仓储用地规划布局规划仓储区分为四片,包括巢湖火车站及巢柘北路仓库区、城东工业仓库区、城南工业仓库区、水港码头仓库区。
规划搬迁城南湖滨仓库于水港码头7 、对外交通规划公路远期建设过境快速城市道路,彻底解决过境交通对城市的干扰问题水运,裕溪河航道全线按三级航道统一建设,预留新港用地,保留裕溪河岸线铁路,淮南复线改造完成以后,拆除穿越旧城区的原有铁路线,原巢县站改为港口及仓库区服务的货站,于鼓山脚引铁路线与港口联运巢湖火车站以货运为主,新建青薄葛客站8 、区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形成环形路、方格路和自由式路网相结合的综合路网形式规划道路总长度 60 公里,道路面积率 14.6% ,人均道路面积 15.2 平方米1995 年规划因多种原因未正式上报审批 1999 年 7 月,国务院批准撤县级巢湖市成立地级巢湖市撤地改市之初,新一届市政府要求对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全面修编三、城市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1 、城市建设现状巢湖市区城市建设现状是地区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巢湖市区现状主要依托旧城区建设城市基本沿合裕路、巢柘路、半汤路、巢湖南路、长江东路等交通干道发展,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南城市片区和贾塘圩城市片区除贾塘圩有部分开发外,其余均未形成市区多年的城市建设,主要利用旧城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条件,集中于旧城改造。
城市规模的外延拓展部分,主要依赖对外道路交通干道散乱建设2 、城市未能形成整体、有序、合理的建设框架,建设与规划脱节城市建设的现状与规划总图差别较大,现状城市发展用地散乱,城市未能集中形成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新区旧城大规模改造的同时,未能适当保留传统民俗街区,城市“文脉”出现断层道路交通不畅市区南北城市交通和南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