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章第七、八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内容要点内容要点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一、“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概述概述二、黄庭坚二、黄庭坚三、陈师道三、陈师道四、陈与义四、陈与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江西诗派研究》,莫砺锋著,齐鲁书社,1986年版《江西诗社宗派研究》,龚鹏程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一、一、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概述概述•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形成的形成•2、、“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成员的成员•3、、“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影响的影响1、、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形成的形成•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它得名于吕本中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它得名于吕本中的的《《江西宗派图江西宗派图》》该图并序数百言,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该图并序数百言,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宗””,其余二十五名诗人为,其余二十五名诗人为““派派””的诗人群体的诗人群体• 历史上这二十六位诗人并未开宗立派,故历史上这二十六位诗人并未开宗立派,故““江西宗派江西宗派””是吕是吕本中为总结某种文学现象而创造的诗学术语。
吕氏的文学眼光是本中为总结某种文学现象而创造的诗学术语吕氏的文学眼光是敏锐而独特的,在北宋哲宗、徽宗朝,确实存在这样一群诗人,敏锐而独特的,在北宋哲宗、徽宗朝,确实存在这样一群诗人,他们生存在元祐党禁的时代,却学禀元祐,师友传承,在民间形他们生存在元祐党禁的时代,却学禀元祐,师友传承,在民间形成一股隐伏的力量成一股隐伏的力量•他们中以江西人为主,诗歌多受黄庭坚的影响,因共同的政他们中以江西人为主,诗歌多受黄庭坚的影响,因共同的政治态度、诗学兴趣而同气相求,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诗人群体,治态度、诗学兴趣而同气相求,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诗人群体,出现出现““同作并和,尽发千古之秘,无余蕴也同作并和,尽发千古之秘,无余蕴也””的盛况•江西宗派这个名词,正是吕本中对当时这样一个具有文学流江西宗派这个名词,正是吕本中对当时这样一个具有文学流派性质的文学团体的称谓派性质的文学团体的称谓2、、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成员的成员• 北宋末年,吕本中作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江西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派之,首推黄庭坚为宗派之主,而主,而““自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自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章””(胡仔(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
前集卷四十八)•后来赵彦卫后来赵彦卫《《云麓漫钞云麓漫钞》》、严羽、严羽《《沧浪诗话沧浪诗话》》又分别将吕本又分别将吕本中、陈与义归入诗派,刘克庄又把曾几等人归入诗派中、陈与义归入诗派,刘克庄又把曾几等人归入诗派• 方回方回《《␑ ␑ 奎律髓奎律髓》》卷二十四:卷二十四:““老杜之后有黄、陈,又有简老杜之后有黄、陈,又有简斋,又其次则吕居仁之活动,曾吉甫之清峭,凡五人焉斋,又其次则吕居仁之活动,曾吉甫之清峭,凡五人焉并首并首倡倡““一祖三宗一祖三宗””之说,谓之说,谓““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斋四家为一祖三宗””(卷二十六)(卷二十六)•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成员以江西人为主体,却非全是江西人,刘克的成员以江西人为主体,却非全是江西人,刘克庄在庄在《《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总序总序》》中曾讲过:中曾讲过:“派中如陈后山,彭城人;韩子苍,陵阳人;潘邠老,黄州派中如陈后山,彭城人;韩子苍,陵阳人;潘邠老,黄州人;夏均父、二林,蕲人;晁叔用、江子之,开封人;李商老,人;夏均父、二林,蕲人;晁叔用、江子之,开封人;李商老,南康人;祖可,京口人;高勉,京西人。
非皆江西人也南康人;祖可,京口人;高勉,京西人非皆江西人也• 杨万里在淳熙十一年(杨万里在淳熙十一年(11841184)所撰的)所撰的《《江西宗派诗序江西宗派诗序》》说:说:““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 也就是说,是因为这些诗人在创作态度、创作方法上与黄庭也就是说,是因为这些诗人在创作态度、创作方法上与黄庭坚相似而把他们归为一派坚相似而把他们归为一派一、成员众多且不断发展一、成员众多且不断发展•吕本中吕本中→胡仔胡仔→赵彦卫赵彦卫→刘克庄刘克庄→严羽严羽→方回方回二、活动时间长二、活动时间长•前后持续了二百余年前后持续了二百余年三、成就高三、成就高四、影响大四、影响大3、、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特点的特点4、、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影响的影响•江西诗派从北宋末年至南宋灭亡,一共存在了二百余年影响颇江西诗派从北宋末年至南宋灭亡,一共存在了二百余年影响颇为深远,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流派为深远,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流派。
《《四库全书总四库全书总目目》》::““宋诗之分门别户,实自是始宋诗之分门别户,实自是始•从江西宗派的徐俯、韩驹、吕本中,到江西宗派后学曾几、陆游、从江西宗派的徐俯、韩驹、吕本中,到江西宗派后学曾几、陆游、杨万里,中兴诗人几乎都受到黄庭坚诗风的影响南宋人纷纷成杨万里,中兴诗人几乎都受到黄庭坚诗风的影响南宋人纷纷成立江西宗派的立江西宗派的“后社、后社、“续派续派”、、“别派别派”,淳熙年间程叔达刊,淳熙年间程叔达刊《《江西宗派图江西宗派图》》诸家诗为诸家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总集,后来刘克庄又刻有总集,后来刘克庄又刻有《《江西诗派江西诗派》》选集•可以说南宋时期大的诗人多半是进出于江西诗派,一度流行的其可以说南宋时期大的诗人多半是进出于江西诗派,一度流行的其他诗派,如江西诗派、晚唐诗派,都是在与江西派诗风的改造、他诗派,如江西诗派、晚唐诗派,都是在与江西派诗风的改造、对抗中产生;南宋时期的诗论,几乎也都是围绕着赞同或反对江对抗中产生;南宋时期的诗论,几乎也都是围绕着赞同或反对江西诗风的问题而展开的西诗风的问题而展开的 二、二、黄庭坚黄庭坚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1、、《《黄庭坚年谱新编黄庭坚年谱新编》》,郑永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郑永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1997年版。
年版•2 2、、《《黄庭坚评传黄庭坚评传》》,黄宝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黄宝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98年版•3 3、、《《黄庭坚全集黄庭坚全集》》,刘琳等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刘琳等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001年版•4 4、、《《黄庭坚诗集注黄庭坚诗集注》》,,[ [宋宋] ]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校点,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校点,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32003年版•5 5、、《《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傅璇琮编,中华书局,,傅璇琮编,中华书局,19781978年版•黄庭坚父黄庶,母李氏,为李常之姊黄庭坚父黄庶,母李氏,为李常之姊•兄弟六人,黄庭坚为次长兄黄大临,其余为黄叔献、黄叔达、兄弟六人,黄庭坚为次长兄黄大临,其余为黄叔献、黄叔达、黄苍舒、黄非熊黄苍舒、黄非熊•姐妹四人,长女嫁南康洪民师,为洪朋、洪刍、洪炎、洪羽之母姐妹四人,长女嫁南康洪民师,为洪朋、洪刍、洪炎、洪羽之母 宋仁宗庆历五年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一岁•六月十二日生于江西分宁县双井村六月十二日生于江西分宁县双井村 其父黄庶共育有六男其父黄庶共育有六男四女,黄庭坚为其次子。
四女,黄庭坚为其次子•这一年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相继离朝八这一年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相继离朝八月,欧阳修上书论朋党事,落龙图阁直学士,罢都转运使,降知月,欧阳修上书论朋党事,落龙图阁直学士,罢都转运使,降知制诰,知滁州制诰,知滁州•范仲淹五十七岁、宋祁四十八岁、梅尧臣四十四岁、苏舜钦范仲淹五十七岁、宋祁四十八岁、梅尧臣四十四岁、苏舜钦四十三岁、欧阳修三十九岁、苏洵三十七岁、曾巩二十七岁、王四十三岁、欧阳修三十九岁、苏洵三十七岁、曾巩二十七岁、王安石二十五岁、苏轼十岁、苏辙七岁安石二十五岁、苏轼十岁、苏辙七岁 一、生平与创作分期一、生平与创作分期仁宗皇祐三年仁宗皇祐三年(1051),七岁•创作创作《《牧童牧童》》诗:诗:“骑牛远远过前村,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据蔡絛(据蔡絛《《西清诗话西清诗话》》,,这首诗作于黄庭坚七岁这首诗作于黄庭坚七岁 ))仁宗嘉祐四年仁宗嘉祐四年(1059),十五岁•从舅父李常(公择)游学淮南读书成诵,李常以为一日千从舅父李常(公择)游学淮南读书成诵,李常以为一日千里。
里 •黄庭坚的舅父李常(公择)和岳父孙觉(莘老)少时俱受知黄庭坚的舅父李常(公择)和岳父孙觉(莘老)少时俱受知于吕公著吕公著为旧党元老,其地位与司马光相伯仲系吕本于吕公著吕公著为旧党元老,其地位与司马光相伯仲系吕本中的曾祖父其后吕本中作中的曾祖父其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诗社宗派图》》,其渊源所从来,其渊源所从来远矣 英宗治平四年英宗治平四年(1067),二十三岁二十三岁•春,赴礼部试,登许安世榜进士第,调汝州叶县春,赴礼部试,登许安世榜进士第,调汝州叶县(治所在今治所在今河南叶县西南河南叶县西南)尉•娶孙氏,两年后死于叶县娶孙氏,两年后死于叶县 神宗熙宁五年神宗熙宁五年(1072) ,二十八岁二十八岁•正月,参加招考四京学官考试,名列优等,除北京(今河北大名)正月,参加招考四京学官考试,名列优等,除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当熙宁九年时,四年任期已满,当时留守北京之文彦博器国子监教授当熙宁九年时,四年任期已满,当时留守北京之文彦博器重其才华和文章,坚持留其再任于是山谷在北京前后共计八年重其才华和文章,坚持留其再任于是山谷在北京前后共计八年 神宗元丰元年(神宗元丰元年(1078),三十四岁,三十四岁•二月,寄书苏轼,并以二月,寄书苏轼,并以《《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初通消息,表达对初通消息,表达对苏轼的钦敬感激之意。
苏轼有报书并作苏轼的钦敬感激之意苏轼有报书并作《《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二首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二首》》,,二人始订交二人始订交 神宗元丰二年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十五岁,三十五岁•本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知湖州任上被逮十一月二十八日,本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知湖州任上被逮十一月二十八日,结案,前后一百三十天结案,前后一百三十天•十二月二十六日,因与苏轼有诗往来,受十二月二十六日,因与苏轼有诗往来,受“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牵连,坐牵连,坐罚铜二十斤罚铜二十斤•本年学官之任已满,改任著作佐郎,因受苏轼案牵连,知吉州太本年学官之任已满,改任著作佐郎,因受苏轼案牵连,知吉州太和县 神宗元丰七年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十岁•移监德州德平镇六七月间到德州时通判德州为赵挺之,移监德州德平镇六七月间到德州时通判德州为赵挺之,希合执政旨意,正在德州大力推行市易法黄庭坚为当地贫民百希合执政旨意,正在德州大力推行市易法黄庭坚为当地贫民百姓计,力阻在德州推行姓计,力阻在德州推行 神宗元丰八年神宗元丰八年(1085),四十一岁四十一岁•一至五月间,在德平一至五月间,在德平•四月奉诏为秘书省校书郎,九月间到京。
四月奉诏为秘书省校书郎,九月间到京哲宗元祐元年哲宗元祐元年(1086),四十二岁四十二岁•在秘书省,年初与苏轼相见在秘书省,年初与苏轼相见•三月,受司马光推荐,与范祖禹、司马康等共同校定三月,受司马光推荐,与范祖禹、司马康等共同校定《《资治资治通鉴通鉴》》•六月十六日,诏黄庭坚与孔平仲、毕仲游、廖正一、晁补之、六月十六日,诏黄庭坚与孔平仲、毕仲游、廖正一、晁补之、张耒等九人参加学士院考试,以充馆阁主考官为苏轼张耒等九人参加学士院考试,以充馆阁主考官为苏轼•十月二日,除神宗实录院检讨官十月二日,除神宗实录院检讨官 哲宗元祐二年丁卯哲宗元祐二年丁卯(1087),四十三岁四十三岁•正月,洛、蜀、朔党争起正月,洛、蜀、朔党争起•在秘书省兼史局在秘书省兼史局•正月十八日,除著作佐郎正月十八日,除著作佐郎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 四十四岁四十四岁•本年,除黄庭坚外,年轻学子秦观、张耒、晁补之等同任馆职本年,除黄庭坚外,年轻学子秦观、张耒、晁补之等同任馆职北宋文坛之盛,莫过于此所谓北宋文坛之盛,莫过于此所谓“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之名,盖在此时之名,盖在此时 哲宗元祐六年哲宗元祐六年(1091),四十七岁。
四十七岁•三月,因修史有功诏为起居舍人,为中书舍人韩川所阻仍为著作三月,因修史有功诏为起居舍人,为中书舍人韩川所阻仍为著作佐郎(韩川言:佐郎(韩川言:“新除黄庭坚为起居舍人伏以左右史职清地峻,次补新除黄庭坚为起居舍人伏以左右史职清地峻,次补侍从,而黄庭坚所为轻翾浮艳,素无士行,邪秽之迹,狼藉道路,封还侍从,而黄庭坚所为轻翾浮艳,素无士行,邪秽之迹,狼藉道路,封还除命• 六月,母安康郡太君李氏病故秋,护丧归分宁六月,母安康郡太君李氏病故秋,护丧归分宁 •在汴京的六年是黄庭坚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在汴京的六年是黄庭坚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哲宗元祐九年、绍圣元年哲宗元祐九年、绍圣元年(1094),五十岁 •四月,哲宗将年号改为四月,哲宗将年号改为“绍圣绍圣”,意为,意为“绍述先圣绍述先圣”之政 •六月,又被任命管句亳州六月,又被任命管句亳州(今安徽省亳县今安徽省亳县)明道宫,并责令于开封明道宫,并责令于开封府境内居住,以便听候国史院之对证查问盖此时章惇为相,蔡府境内居住,以便听候国史院之对证查问盖此时章惇为相,蔡卞为国史编修官,对范祖禹与黄庭坚等人所撰之卞为国史编修官,对范祖禹与黄庭坚等人所撰之《《神宗实录神宗实录》》大大为不满,意欲打击报复,以泄私愤。
为不满,意欲打击报复,以泄私愤•七月初,与苏轼相遇于彭蠡湖七月初,与苏轼相遇于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时东坡以时东坡以“讥刺先朝讥刺先朝”之罪名被贬往英州二人相会三日,才洒泪而别此之罪名被贬往英州二人相会三日,才洒泪而别此后与苏东坡一别,竟成永诀后与苏东坡一别,竟成永诀 •十二月二十七日,谏官上疏:十二月二十七日,谏官上疏:“实录院所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实录院所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乞重行窜黜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乞重行窜黜遂贬涪州(今四川省涪遂贬涪州(今四川省涪陵县)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从此开始了他在蜀陵县)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从此开始了他在蜀中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中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哲宗绍圣二年哲宗绍圣二年(1095),五十一岁五十一岁•正月,由长兄黄大临陪同,由陈留出尉氏、许昌,由汉沔趋江陵,正月,由长兄黄大临陪同,由陈留出尉氏、许昌,由汉沔趋江陵,上夔峡,直赴贬所二月至江陵,寓居承天寺时住持僧人智珠正建造上夔峡,直赴贬所二月至江陵,寓居承天寺时住持僧人智珠正建造佛塔,请求黄山谷在塔落成后为之作记佛塔,请求黄山谷在塔落成后为之作记。
四月到黔州四月到黔州 哲宗绍圣三年哲宗绍圣三年(1096),五十二岁五十二岁•六月,作六月,作《《忠州复古记忠州复古记》》,始用,始用“涪翁涪翁”之名哲宗绍圣四年哲宗绍圣四年(1097),五十三岁五十三岁•十二月,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因黔州属夔州路管辖,张向十二月,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因黔州属夔州路管辖,张向启奏朝廷移迁山谷以避嫌,于是诏移戎州安置启奏朝廷移迁山谷以避嫌,于是诏移戎州安置哲宗元符三年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十六岁五十六岁•五月,复宣德郎,监鄂州五月,复宣德郎,监鄂州(今湖北武昌县今湖北武昌县)在城盐税在城盐税•十月,又被委任为奉议郎、签书宁国军(今安徽省宣城县)节度十月,又被委任为奉议郎、签书宁国军(今安徽省宣城县)节度判官•十二月出川,顺江东下十二月出川,顺江东下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十七岁五十七岁•四月,到达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又称荆州),泊家沙市四月,到达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又称荆州),泊家沙市(今湖北沙市市今湖北沙市市)再次接到尚书省札子除吏部员外郎之命,要求再次接到尚书省札子除吏部员外郎之命,要求乘递马速赴阙因长年贬谪,体弱多病,又有丧弟之痛,故上乘递马速赴阙。
因长年贬谪,体弱多病,又有丧弟之痛,故上《《辞免恩命状辞免恩命状》》,请求为官于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或无为,请求为官于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或无为军(今安徽省无为县),并在荆州等候命令在荆州,践前约,军(今安徽省无为县),并在荆州等候命令在荆州,践前约,为承天寺僧智珠作为承天寺僧智珠作《《承天塔记承天塔记》》,并因署名事得罪在场之湖北转,并因署名事得罪在场之湖北转运判官陈举,由此导致第二次远谪宜州之祸运判官陈举,由此导致第二次远谪宜州之祸 徽宗崇宁元年徽宗崇宁元年(1102),五十八岁五十八岁•正月二十六日至岳州正月二十六日至岳州•二月一日独上岳阳楼,作二月一日独上岳阳楼,作《《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诗•六月初九日领太平州六月初九日领太平州(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县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县)事,九日而罢事,九日而罢•八月,有诏管勾洪州玉隆观八月,有诏管勾洪州玉隆观•九月至鄂州,居住年余九月至鄂州,居住年余 徽宗崇宁二年徽宗崇宁二年(1103),五十九岁五十九岁•十一月有宜州十一月有宜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谪命佚名谪命佚名《《豫章豫章先生传先生传》》::“公往尝作公往尝作《《荆州承天院塔记荆州承天院塔记》》,转运判官陈举承风,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采摘其间数语,以为幸灾谤国。
遂除名,编隶宜州旨,采摘其间数语,以为幸灾谤国遂除名,编隶宜州 徽宗崇宁三年徽宗崇宁三年(1104),六十岁•本年自潭州历衡州、永州、全州、静江以趋贬所本年自潭州历衡州、永州、全州、静江以趋贬所•五月至宜州初至,宜州倅余若著父子为其经理馆舍,山谷五月至宜州初至,宜州倅余若著父子为其经理馆舍,山谷为书为书《《范滂传范滂传》》•十一月为当地官吏刁难,被迫迁居子城南名其所居庐舍曰十一月为当地官吏刁难,被迫迁居子城南名其所居庐舍曰“喧寂斋喧寂斋”,因其一则不避风雨,二则市声喧闹故因其一则不避风雨,二则市声喧闹故徽宗崇宁四年徽宗崇宁四年(1105),六十一岁六十一岁•三月,范寥自成都来陪伴黄山谷,山谷誉之三月,范寥自成都来陪伴黄山谷,山谷誉之“好学之士好学之士”九月九日九月九日(癸卯癸卯),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南乡子南乡子》》(诸将说封侯诸将说封侯)词九月三十日卒,终年六十一岁九月三十日卒,终年六十一岁 创作分期:创作分期:•1、自青年时期至神宗元丰八年(、自青年时期至神宗元丰八年(1085)五月,即诗人)五月,即诗人41岁之前•2、自神宗元丰八年(、自神宗元丰八年(1085)至哲宗元祐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1093),即诗人),即诗人41岁至岁至49岁。
岁•3、自绍圣元年(、自绍圣元年(1094)至崇宁四年()至崇宁四年(1105),即诗人),即诗人50岁至去岁至去世• 据据《《内集内集》》((37岁以后,约岁以后,约715首)、首)、《《外集外集》》((17—34岁,岁,约约685首)、首)、《《别集别集》》(前二集补遗,约(前二集补遗,约81首),以及首),以及《《山谷诗山谷诗外集补外集补》》(约(约475首)我们所看到的现存黄庭坚诗歌共有首)我们所看到的现存黄庭坚诗歌共有1956首就内容而言,黄庭坚的诗歌可分为三类:就内容而言,黄庭坚的诗歌可分为三类:•一、思想感情比较苍白,有内容上没有多大价值的作品包一、思想感情比较苍白,有内容上没有多大价值的作品包括挽诗、赠答诗、咏物诗、题书画诗括挽诗、赠答诗、咏物诗、题书画诗•二、反映时事政治和民生疾苦的诗二、反映时事政治和民生疾苦的诗•三、思亲怀友、感时抒怀、羁旅行役和描绘生活遭遇以及一三、思亲怀友、感时抒怀、羁旅行役和描绘生活遭遇以及一部分题咏书画、轩亭等建筑物的诗部分题咏书画、轩亭等建筑物的诗 二、诗歌的内容与特点二、诗歌的内容与特点登快阁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此心吾与白鸥盟•此诗为黄庭坚宋神宗元丰五年(此诗为黄庭坚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1082)知吉州太和县所作,太和)知吉州太和县所作,太和即今泰和,这一年黄庭坚即今泰和,这一年黄庭坚3838岁•首联叙写公余之暇登上快阁眺望首联叙写公余之暇登上快阁眺望•颔联写眺望所见之景颔联写眺望所见之景•颈联借伯牙、钟子期之事,慨叹自己心怀志事,世无知者颈联借伯牙、钟子期之事,慨叹自己心怀志事,世无知者•尾联则是表达了弃官归隐之意尾联则是表达了弃官归隐之意清人姚鼐认为此诗清人姚鼐认为此诗““能称太白歌行于律诗能称太白歌行于律诗方东树(方东树《《续昭昧续昭昧詹言詹言》》卷七)卷七)寄黄几复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瘅溪藤隔溪猿哭瘅溪藤。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黄庭坚临德州(今属山),其时黄庭坚临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时年四十一岁东)德平镇,时年四十一岁•首联借典故说明与友人黄几复相距甚远,而思念之情亦深首联借典故说明与友人黄几复相距甚远,而思念之情亦深•颔联对仗工整,将昔日的欢聚、交情、快意与今朝的久别、思念、颔联对仗工整,将昔日的欢聚、交情、快意与今朝的久别、思念、失望鲜明地对照出来失望鲜明地对照出来•颈联、尾联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友人黄几复的为人与处境颈联、尾联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友人黄几复的为人与处境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岳阳楼上对君山其二其二满川风雨独凭栏,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银山堆里看青山•宋哲宗绍圣二年(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五十一岁,因参与修撰),黄庭坚五十一岁,因参与修撰《《神宗神宗实录实录》》被新党人物指控失实,诋毁朝政,于是被贬为涪州别驾,被新党人物指控失实,诋毁朝政,于是被贬为涪州别驾,开始了他在蜀中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至元符三年(开始了他在蜀中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至元符三年(1100)始放)始放还,待命荆州还,待命荆州•宋徽宗崇宁元年(宋徽宗崇宁元年(1101)正月,黄庭坚由荆州至岳阳二月初登)正月,黄庭坚由荆州至岳阳二月初登上岳阳楼,作此诗,这时黄庭坚已经五十七岁上岳阳楼,作此诗,这时黄庭坚已经五十七岁•第一首并没有从正面写君山,而是重在对黄庭坚心情变化的描写第一首并没有从正面写君山,而是重在对黄庭坚心情变化的描写他的心情又是随着他的行程而改变,从投荒四川到行将重见江南,他的心情又是随着他的行程而改变,从投荒四川到行将重见江南,从从“万死万死”到到“生出生出”,先是悲语出之,继之以微喜之情,最后,先是悲语出之,继之以微喜之情,最后化为欢欣之笑化为欢欣之笑•第二首则是从正面来写君山诗人远来登高,藉登高而望远,融第二首则是从正面来写君山诗人远来登高,藉登高而望远,融合今古,把眺望时的凝思引入奇境构思奇特,笔力雄阔合今古,把眺望时的凝思引入奇境构思奇特,笔力雄阔黄庭坚诗歌的特点表现在:黄庭坚诗歌的特点表现在:一、典故一、典故•黄庭坚用典的范围囊括古今,单是任渊在黄庭坚用典的范围囊括古今,单是任渊在《《内集内集》》注中所指出的注中所指出的就有四百多种书,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道藏佛经、稗官就有四百多种书,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道藏佛经、稗官小说等,尤其喜欢使用晦涩难懂的佛典用语。
小说等,尤其喜欢使用晦涩难懂的佛典用语 •钱钟书钱钟书《《宋诗选注宋诗选注》》::“以前像李商隐的最起影响的诗和西昆体以前像李商隐的最起影响的诗和西昆体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这一方面黄庭坚歌咏的内容,比起这种诗的来,要繁富得多,这一方面黄庭坚歌咏的内容,比起这种诗的来,要繁富得多,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在李商隐、尤其在西昆体的诗里,意思往往似有若无,欲在李商隐、尤其在西昆体的诗里,意思往往似有若无,欲吐又吞,不可捉摸;他们用的典故词藻也常常只为了制造些气氛,吐又吞,不可捉摸;他们用的典故词藻也常常只为了制造些气氛,牵引些情调,仿佛餐厅里吃饭时的音乐,所以会给人一种牵引些情调,仿佛餐厅里吃饭时的音乐,所以会给人一种‘华而华而不实不实’、、‘文浮于意文浮于意’的印象黄庭坚有着着实实的意思,也喜的印象黄庭坚有着着实实的意思,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的诗给解他用的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的诗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语言不够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语言不够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
黄庭坚曾经把道听途说的艺术批评比于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黄庭坚曾经把道听途说的艺术批评比于‘隔帘听琵琶隔帘听琵琶’,这句话正可以形容他自己的诗这句话正可以形容他自己的诗 二、拗体二、拗体•黄庭坚的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这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黄庭坚的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这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风格的重要因素风格的重要因素 •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 题落星寺题落星寺落星开士深结屋,落星开士深结屋,∣ ∣――∣ ∣―∣ ∣∣ ∣,,龙阁老翁来赋诗龙阁老翁来赋诗―∣ ∣∣ ∣――∣ ∣―小雨藏山客坐久,小雨藏山客坐久,∣ ∣∣ ∣――∣ ∣∣ ∣∣ ∣,,长江接天帆到迟长江接天帆到迟――∣ ∣――∣ ∣―宴寝清香与世隔,宴寝清香与世隔,∣ ∣∣ ∣――∣ ∣∣ ∣∣ ∣,,画图妙绝无人知画图妙绝无人知∣ ∣―∣ ∣∣ ∣―――蜂房各自开户牗,蜂房各自开户牗,――∣ ∣∣ ∣―∣ ∣∣ ∣,,处处煮茶藤一枝处处煮茶藤一枝∣ ∣∣ ∣∣ ∣――∣ ∣―•此诗大拗大救,奇崛劲挺,为表现幽僻清绝的境界创制了恰到好此诗大拗大救,奇崛劲挺,为表现幽僻清绝的境界创制了恰到好处的语音外壳。
处的语音外壳 •在黄庭坚的创作理论中,很明确地为初学者指出了循序渐进的两在黄庭坚的创作理论中,很明确地为初学者指出了循序渐进的两个步骤:一、熟练地掌握谋篇、句法、炼字等技巧,这是诗人艺个步骤:一、熟练地掌握谋篇、句法、炼字等技巧,这是诗人艺术修养的初步阶段;二、然后再求摆脱这些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术修养的初步阶段;二、然后再求摆脱这些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无斧凿痕”的更高的艺术境界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的更高的艺术境界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标前者的最终目标 ““点铁成金点铁成金””与与““夺胎换骨夺胎换骨””辨辨•““点铁成金点铁成金””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老杜作诗,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答洪驹父书答洪驹父书》》))•““夺胎换骨夺胎换骨””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自己的构思与意境三、诗歌创作的理论三、诗歌创作的理论•“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能惹恨长此出于唐人贾至诗此出于唐人贾至诗:”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吹愁惹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吹愁惹恨长仅改五字仅改五字《《诚斋诗话诚斋诗话》》))•“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此出于唐人朱昼诗:此出于唐人朱昼诗:“一别一千里,一日十二忆苦心无闲时,今日见玉色一别一千里,一日十二忆苦心无闲时,今日见玉色《《优优古堂诗话古堂诗话》》))•“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出李白诗:出李白诗:“人烟寒橘柚,秋色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艺苑卮言艺苑卮言》》))•一、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成就很高,在诗坛上享有盛名一、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成就很高,在诗坛上享有盛名•二、黄庭坚喜欢指点青年,奖掖后进二、黄庭坚喜欢指点青年,奖掖后进。
•三、当时诗坛上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苏轼,但最突出、最集中三、当时诗坛上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苏轼,但最突出、最集中地显示宋诗特色的人却是黄庭坚地显示宋诗特色的人却是黄庭坚•四、在创作上,苏轼以才情为诗,挥洒自如,与苏轼所不同的是,四、在创作上,苏轼以才情为诗,挥洒自如,与苏轼所不同的是,黄庭坚则是严肃认真地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在创作实践中逐渐黄庭坚则是严肃认真地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在诗歌的谋篇布局、造句炼字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在诗歌的谋篇布局、造句炼字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则可循有自己独特的法则可循 •五、黄庭坚的创作论非常全面,既包括对诗歌艺术最高境界的要五、黄庭坚的创作论非常全面,既包括对诗歌艺术最高境界的要求,又包括对初学者入门必由途径的指点求,又包括对初学者入门必由途径的指点 四、黄庭坚为什么能成为四、黄庭坚为什么能成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领袖?的领袖? 三、三、陈师道陈师道《后山诗注补笺》,[宋]任 渊注; 冒广生补笺; 冒怀辛整理 ,中华书局,1995年版•陈师道(陈师道(1053~~1102),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
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16岁时从师曾巩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岁时从师曾巩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以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不去应试元丰四年义之学以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不去应试元丰四年(1081),,曾巩奉命修本朝史,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学博曾巩奉命修本朝史,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学博士正录荐师道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曾托秦士正录荐师道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往见,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观致意,让陈师道往见,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士不传贽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与少游书与少游书》》),拒不谒见元丰二),拒不谒见元丰二年年(1087),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州州学教授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
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绍圣元年他加以指导绍圣元年(1094),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元符三年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元符三年(1100),任秘书省正字次年病逝任秘书省正字次年病逝 •陈师道散文学曾巩,诗学黄庭坚他在陈师道散文学曾巩,诗学黄庭坚他在《《答秦观书答秦观书》》中说道:中说道:““仆于诗初无师法,然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仆于诗初无师法,然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豫章以谓譬之弈焉,弟子高师一著,仅能章,尽焚其稿而学焉豫章以谓譬之弈焉,弟子高师一著,仅能及之,争先则后矣仆之诗,豫章之诗也及之,争先则后矣仆之诗,豫章之诗也•陈师道作诗是主张学习杜甫的,但又认为,学杜必须从学黄陈师道作诗是主张学习杜甫的,但又认为,学杜必须从学黄入手他的苦吟功夫,较黄有过之而无不及。
入手他的苦吟功夫,较黄有过之而无不及•叶梦得叶梦得““世言陈无己每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世言陈无己每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谓之吟榻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抱持寄首,谓之吟榻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抱持寄邻家徐待其起,就笔砚,即诗已成,乃敢复常徐待其起,就笔砚,即诗已成,乃敢复常马端临(马端临《《文献通考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卷二百三十七)•对此黄庭坚在对此黄庭坚在《《病起荆江亭即事病起荆江亭即事》》一诗曾有一诗曾有““闭门觅句陈无闭门觅句陈无己己””之句•徐度徐度《《却扫编却扫编》》说陈师道每成一诗:说陈师道每成一诗:““揭之壁间,坐卧哦咏,揭之壁间,坐卧哦咏,有窜易至月十日乃定,有终不如意者,则弃去之有窜易至月十日乃定,有终不如意者,则弃去之 •陈师道这种冥心孤往,一意求深的创作态度,和生硬僻涩的陈师道这种冥心孤往,一意求深的创作态度,和生硬僻涩的作风的形成,是可以从他孤介的个性、他的沉沦下僚的政治命运,作风的形成,是可以从他孤介的个性、他的沉沦下僚的政治命运,和其由于抗拒这种命运而对当时社会所持有的疏远而冷漠的生活和其由于抗拒这种命运而对当时社会所持有的疏远而冷漠的生活矿工中求得解释的。
矿工中求得解释的•他的诗歌,长处就是个性鲜明,风骨磊落,意境新而雅他的诗歌,长处就是个性鲜明,风骨磊落,意境新而雅钱钟书钱钟书《《宋诗选注宋诗选注》》中曾评价陈师道:中曾评价陈师道:•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每下一俗间言语一俗间言语””也也““无字无来处无字无来处””,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杂博,常常见得竭蹶寒窘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杂博,常常见得竭蹶寒窘•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语简而益工””的理论的理论害了他•假如读假如读《《山谷集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后山集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
急示三子(时三子已归自外家)示三子(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忽忽心未稳•元丰七年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这一年,陈师道这一年32岁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岁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家贫,妻儿随行赴川,陈师道因母老不得同去近四年,狱因家贫,妻儿随行赴川,陈师道因母老不得同去近四年,即元祐二年(即元祐二年(1087),陈师道得苏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徐州),陈师道得苏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方才将妻儿接回州学教授,方才将妻儿接回别三子别三子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舟中(其)一舟中(其)一恶风横江江卷浪,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不尽还家去国情•这首七言古诗作于哲宗绍圣元年(这首七言古诗作于哲宗绍圣元年(1094),陈师道),陈师道42岁本年党岁本年党祸起,苏轼被贬谪惠州,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皆以苏党相祸起,苏轼被贬谪惠州,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皆以苏党相继被黜陈师道于是年春初,因元祐余党罢去颍州(今安徽阜阳)继被黜陈师道于是年春初,因元祐余党罢去颍州(今安徽阜阳)州学教授之职在离开颍州的舟中,感慨时事,作州学教授之职在离开颍州的舟中,感慨时事,作《《舟中舟中》》二首•前四句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四句流露出志士的悲辛具体而言:前四句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四句流露出志士的悲辛具体而言:1、、2句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句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3、、4句渲染风浪的威势。
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句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简直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简直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5、、6句写诗人舟中远眺,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晚风中送来几点句写诗人舟中远眺,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晚风中送来几点微光诗人在舟中坐起,盼望黎明早些到来诗人在舟中坐起,盼望黎明早些到来7、、8句诗人回想二十年来,历尽人世的坎坷,自己从一个意气风句诗人回想二十年来,历尽人世的坎坷,自己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如今的萧萧白发,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还家去国,发的少年,到如今的萧萧白发,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还家去国,离开也好,归来也罢,人生的艰难一言难尽离开也好,归来也罢,人生的艰难一言难尽四、陈与义四、陈与义•陈与义(一陈与义(一○九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容斋四笔容斋四笔》》卷卷一四)。
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一一三○),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为给事中(宋召为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复为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为参平观复为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为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卒,年四十九(《《紫微集紫微集》》卷三五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陈公资政墓志铭》》)•有有《《简斋集简斋集》》三十卷、三十卷、《《无住词无住词》》一卷传世一卷传世《《宋史宋史》》卷四四五卷四四五有传渡江渡江江南非不好,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楚客自生哀摇楫天平渡,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迎人树欲来雨余吴岫立,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日照海门开虽异中原险,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方隅亦壮哉!•这首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这首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0),陈与义四十二岁。
前一年),陈与义四十二岁前一年的夏天,作者在广南奉诏,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成郎的夏天,作者在广南奉诏,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成郎至本年正月,随车驾返回临安,诗为渡钱塘江而作至本年正月,随车驾返回临安,诗为渡钱塘江而作•诗中表示宋室处江南一隅,虽属偏安,但形势也很乐观;虽不若诗中表示宋室处江南一隅,虽属偏安,但形势也很乐观;虽不若中原的险固,国事仍可有为,此诗总体上的感情基调还是比较开中原的险固,国事仍可有为,此诗总体上的感情基调还是比较开朗乐观的朗乐观的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