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编辑出版史大整理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09KB
约4页
文档ID:437426956
中国编辑出版史大整理_第1页
1/4

中国编辑出版史年代整理一、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字的产生:《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 等书中都认为上古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文字的出现, 是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它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功劳而关于文字产生的年代,学界现在也未有定论图书的起源:“河图洛书”说: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另一部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 ;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 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 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伏羲产生说:关于伏羲造书的传说, 多种史籍都有记载 唐代的司马贞在补 《史记· 三皇本纪》 中记载:“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 ”,标志着伏羲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创制文字、制造文书,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二、夏(约前 21 世纪 -约前 16 世纪)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 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 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16 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三、殷商(约公元前 1600 年 -约公元前 1046 年)殷商甲骨文(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少数刻在背甲)上的文字成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或鹿头骨)上契刻的文字成为骨文)已是十分系统、发展成熟的文字,它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这一点是比较肯定的殷商时期出现了掌管图书的人员——史官 (我国古代把长官文字记录的专职人员通称为“史”四、西周(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771 年)文字载体——青铜器: 青铜器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 这意味着人类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在上面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称为“铭文” 铭是镂刻、记载的意思因为青铜器是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又因为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 ,所以也被称为钟鼎文铭文多刻于器底或器壁上,也有少数是铸刻于铸器的盖内、柄把或耳、口上的五、春秋(公元前 770 年 -公元前 476 年)春秋末年,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出现了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兴起著书立说之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删定六经,住诸子百家著书立说,都是写在简册上的石刻文书“侯马盟书”六、战国(公元前 475 年 -公元前 221 年)现今所见到的古代帛书,最早的是 1942 年在湖南长沙发现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帛画,其次则是两汉、晋初的遗物。

战国时代,印章就已经较为常见了七、秦(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7 年)手抄这一复制手段在先秦就有了精品文库秦汉时,简册继续使用秦始皇执政时,每天批阅的写在简上的公文,有 120 斤重重大事件: 孔子整理删定 《六经》、“书同文” 就是针对文字异形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 (李斯)、“焚书坑儒” (李斯建议)秦汉以前多是阴文印章,秦汉以后多为阳文印章 )八、西汉(公元前 202 年 -8 年)公元前 2 世纪西汉初即已有纸, 因而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 而是改良者 张怀瓘在 《书断》中说:“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资治通鉴》卷 48 胡三省注引毛晃语:“后汉蔡伦以鱼网、木皮为纸,俗以为纸始于伦,非也 ”据考古发现与研究,西汉时代已经试验和发明了植物纤维纸是可信的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事业的繁荣, 西汉旧有的图书收藏日渐增多, 同时,心得学术著作也出现了不少两者汇集起来,反映了西汉时期图书事业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建议)私人藏书在西汉也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西汉政权建立后, 就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图书编校工作, 即“命萧何次律令, 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

”刘向统领, 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家收藏的图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 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进行的古籍整理工作,并编制了我国古代第一步系统的综合性图书目录《七略》西汉时期的图书流通: 我国最早的书籍集市——槐市 槐市并非纯粹的商业交易市场,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着十分浓郁的文化气息西汉末年, “昔王莽 ,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 ”图书事业的发展再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石经是指刻写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西汉时期,刻石经的风气盛行,并扩大到碑碣( jie 二声:圆顶的石碑) 、摩崖(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等形式九、东汉( 25 年 -220 年)《后汉书·蔡伦传》记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 jian 一声)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焉 ”1 世纪前后,我国的造纸术已经发明且相对成熟,但东汉宫廷和市民中仍继续使用简3 世纪左右,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东汉沿袭了“刻石经”这一传统,往往在石头上刻下鸿篇巨制,极富史料价值现在所留存的汉碑,大多为东汉时代的遗物熹平石经:因始刻于熹平四年( 175 年),故称熹平石经,至光和六年( 183 年)刻成。

东汉以前,没有个人文集,当时的文学著作都以单篇流传十、三国(魏、蜀、吴) (220 年-265 年)经过三国、两晋,纸被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之后,简的使用才逐渐减少三国以后,影响较大的一次石经刻立是在唐文宗开成年间( 836-840 年),史称“唐石经”或“开成石经” 十一、西晋( 265 年 -316 年)4 世纪造纸术向东传入朝鲜西晋时荀勖( xu 四声)整理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类(对应经、史、子、集) 欢迎下载 2精品文库十二、东晋( 316 年-420 年)直到东晋桓玄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我国古代书史的简牍时期才宣告结束,图书进入写本书时期5 世纪造纸术经朝鲜传入日本 5 世纪全中亚一带都使用了纸十三、南朝(宋、齐、梁、陈) (420 年-589 年)私人撰史:比较成功的是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东晋、 南朝的都城建康出现了许多卖书的书铺, 还有人背书沿街出售 建康发达的图书生产和发行能力也使得南朝的教育和学术创作活动大有起色,教育和出版得以相互促进十四、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 386 年-581 年)北朝的秘书省设立了抄书的专职官员“正字”和“弟子” 。

弟子专门负责抄书,正字负责校对弟子所抄的书东汉魏晋南北朝: 东汉魏晋南北朝,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图书著作的内容范围比以前扩大了,数量也增多了客观原因: 一是造纸术已较前大为进步, 高质量和高数量的纸张的供应为图书的生产和传播创造了条件二是方便书写的字体已多种多样主观原因: 大部分统治者并没有因时局的动荡而置文化事业于不顾 此外, 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比较活跃,私人修书风气盛行,也是图书的编撰和出版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五、隋( 581 年 -618 年)7 世纪左右,造纸术传入印度造纸术向西方的传播是经由丝绸之路进行的十六、唐( 618 年 -907 年)8 世纪,造纸术开始传入西方751 年,唐朝与大食国 (今阿拉伯) 发生战争,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带领的唐朝军队被打败,许多中国人被俘,其中有些是造纸工人, 他们把造纸术传入了西方,并首先在撒马尔罕 (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开设了造纸厂于是,纸便成为阿拉伯人向西方出口的重要物品 8-12世纪,阿拉伯人在西方垄断造纸技术达 400 年之久《隋书·经籍志》十七、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907 年 -960 年)五代时,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刻立石经,史称“广政石经” ,又称“后蜀石经” 。

五代时, 政府已经应用雕版印刷刻印儒经作为经书的标准本, 广颁天下, 石经刻立已经失去了其主要意义,因而,五代以后的刻石仅是作为最高统治者政治上的一种装饰十八、宋(南宋、北宋) (960 年-1279 年)宋代两次刻石一次, “北宋国子监石经” ,又称“二体石经” ;另一次,“高宗御书石经” 十九、元( 1271 年 -1368 年)二十、明( 1368 年 -1644 年)二十一、清( 1636 年-1912 年)直到 19 世纪,在澳洲的墨尔本才有了造纸厂 经过 1000 多年,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遍全世界封建时代最后一次,也是儒家经典石刻最全的一次,是在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 年)进行的这次共刻儒家经典 13 部,由儒生蒋衡用楷体字书写底本,共刻石 189 块,立于北京国子监内清十三经石刻今存于北京历史博物馆内二十二、中华民国( 1912 年 -1949 年)欢迎下载 3精品文库二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欢迎下载 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