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带一路视域下跨国大学联盟的发展-以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为例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2.45KB
约5页
文档ID:210634696
一带一路视域下跨国大学联盟的发展-以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为例_第1页
1/5

“一带一路”视域下跨国大学联盟的发展以“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为例 摘要:战略联盟是高等院校实现国际化的动因与手段建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跨国大学联盟,有助于拓展高校的办学空间,促进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文章聚焦于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跨国大学联盟,以中波大学联盟为例,回顾了我国跨国大学联盟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主要类型,并针对跨国大学联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建议,包括积极学习世界一流大学联盟的经验,确立协同共生的联盟文化和理念,注重联盟院校的国际化,重视联盟与政府、社会的合作等关键词:“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跨国大学联盟,中波大学联盟,发展战略一、引言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倡议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大机遇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各国对贯通丝路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人才短缺、教育资源共享度低等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掣肘因素[1],另一方面,随着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依赖性增强,大学国际化打破传统的交流模式,人才培养呈现跨国趋势,跨国大学联盟应运而生2015年11月,兰州大学、复旦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8个国家的47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联合发布《敦煌共识》,决定成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2016年,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高校在西安加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述联盟的宗旨是搭建协同攻关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努力提升全球教育创新,并关注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2]2017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共同发起,由7所北京高校、7所重庆高校、9所波兰高校共同参与建立“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该联盟旨在发展中国与波兰及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中国与波兰及中东欧国家大学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国际化进程[3]当前,我国大学愈加关注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但与西方国家大学联盟相比,相关实践仍处于萌芽阶段,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不够成熟[4],同时在实质性合作、联盟中话语权、跨文化协作、合作深度等方面尚存在提升空间[5],且多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协作较为复杂,跨国大学联盟的管理必然面临挑战[6]因此,从跨国大学联盟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和主要类型出发,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并针对其提出一定的建议,这对促进我国大学联盟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二、我国的跨国大学联盟——以中波大学联盟为例(一)内涵跨国大学联盟是由至少三个高等教育机构自发组成的,以在国际上传播、提升知识为使命的机构联合体[7]。

它们一般依据共同愿景而自主结合,在高校之间签订联盟协议及章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并借助联盟平台,形成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强强联盟[8]参加联盟的大学在本科生及研究生层次提供联合服务,包括图书馆资源共享、校园联合采购、学术交流与合作等[9]当前,跨国大学联盟的典型代表包括2004年组建的全球七校联盟,由中国厦门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大学组成;1997年组建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由美、中、日、澳等15个国家的23所大学组成,其中中国的5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10](二)我国跨国大学联盟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跨国大学联盟的形式、途径和合作机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是研究型大学加入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联盟1996年开始,我国大陆地区有10余所重点大学陆续加入大学国际联盟,包括1996年的东亚研究型大学联盟(AEARU)、1997年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1997年的21世纪大学联盟(U21)、21世纪的学术联盟(AC21)等二是政府合作组织衍生的跨国大学联盟。

21世纪以来,中国同沿线国家先后签署了不同层次的合作条约、关系协定、联合声明,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为开展国家、地区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法制保障[11]例如,2007年8月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即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高校间的非实体合作网络,其由来自上海合作组织5个成员国的74所院校组成,旨在为各成员国培养文化、科学、教育、经济等优先合作领域的高水平人才三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催生的跨国大学联盟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催生的跨国大学联盟所涉及的国别和院校数量与以往跨国大学联盟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如2015年5月22日,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所高校积极响应的“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正式成立,发展至今,已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加入,逐步打造“丝绸之路学术带”[12];再如2015年11月,由8个国家的47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联合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至2016年,该联盟高校由最初的47所增加至126所,涵盖亚、欧、非、北美、南美等6个大洲的23个国家[13](三)“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的实践1.成立背景中波教育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2004年,中国开始向波兰派出汉语教师,2009年开始建立孔子学院目前在波兰设立的孔子学院有4所2011年12月20日,中波双方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波兰共和国科学与高等教育部教育合作协议》,中波双方50余所大学校长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出席“中波大学校长论坛”,两国之间的教育合作进入常态化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时指出,波兰是“琥珀之路”和“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并号召“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2016年11月,波兰理工大学校长联盟代表团访问北京工业大学,为中波大学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017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共同发起,由7所北京高校、7所重庆高校、9所波兰高校共同参与建立“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2.联盟目标及意义“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旨在发展中国与波兰及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中国与波兰及中东欧大学的全面交流与合作;致力于高素质、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培育模式的创新实践,为企业培养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实现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教育的新突破;致力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以及集成解决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以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为牵引,打造跨国界多校对多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企业间的资金、产品、人才、服务跨国界流动;致力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鼓励大学间人员跨国界流动,联合举办各类学术会议,科技竞赛,以及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推动联盟内部的大学申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的前期使命和责任是推动中国和波兰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进而服务于两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该平台的搭建不仅可使中国与波兰在高校之间达成单边或多边合作,共享优质资源,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中西部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通有无[14]3.管理模式一般而言,大部分跨国大学联盟的管理模式为设立理事会,并且有常设管理机构(见表1)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管理机构包括校长委员会、协调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校长办公室、院校专家委员会[15]同时,为了加强中方院校与其他成员国院校的工作协调与沟通,中国教育部在项目院校设立一系列的支撑机构,如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秘书处,在大连外国语大学设立中方校长办公室等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自成立之初即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实行理事会制度,理事会下设秘书处理事会主席实行轮值制度每两年轮值一次,每次轮值由中方和波兰方理事共同担任轮值主席,同时成立项目组,负责联盟具体项目的策划与管理项目组可根据联盟提出不同的项目主题,下设若干个项目小组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