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可得性启发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39KB
约3页
文档ID:10672699
可得性启发_第1页
1/3

可得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法指判别者根据一类事物中的事例或一个事件发生情况容易回忆的程度来评估该类事物或该事件的发生率可得性启 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 的信息往往被利用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向你自己和几个朋友提出下列问题:爬山危险,还是骑车危险?以下哪一个是较常见的死因,车祸还是胃癌?如果你和大部分人一样,你会断定爬山比骑车危险;毕竟,我们经常在广播里、报纸上听说某某地方登山运动员受阻,某某登山者因雪崩被埋没,某某登山者失踪然而,根据国外专家的调查,骑自行车的危险性要比登山大同样,你也许会认为死于车祸的概率要高于胃癌;因为你可以经常在传媒中听到车祸的消息而实际上,胃癌比车祸造成的死亡更多有几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请一些非专家评价 30 种事物或活动给人带来的危险性大小,又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也给这些危险性排个名次,结果如下中间一栏是 30 种事物或活动的名称,两边分别是非专家与专家对它们的危险性大小所排列的名次表 1 专家和非专家的评价非专家 专家1 原子能发电 202 汽车 13 手枪 44 抽烟 25 摩托车 66 酒 37 民用航空 128 警察工作(对警察自身的威胁) 179 农药 810 外科手术 511 灭火 1812 建筑作业 1313 打猎 2314 喷雾器 2615 登山 2916 自行车 1517 商业航空 1618 非原子能发电 919 游泳 1020 避孕 1121 滑雪 3022 X 光 723 高中和高校足球赛 2724 铁路 1925 事物储存 1426 食物着色 2127 电动割草机 2828 医用抗菌素 2429 家庭用具 2230 预防接种 25(采自特弗斯基和卡纳曼,1974)为什么非专家容易犯这类系统的错误?特弗斯基和卡纳曼(1974)认为这是“可得性启发”造成的。

可得性启发法指判别者根据一类事物中的事例或一个事件发生情况容易回忆的程度来评估该类事物或该事件的发生率我们的经验与可得性启发的产生有很大关系如果经验比较片面,判断就会发生错误例如,我们的经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媒体的报道而相当数量的媒体对某一死亡原因的报道是侧重于新闻报道的实际需求而非侧重死亡原因的相对重要性,新闻中对车祸致死的报道次数要多于胃癌致死的次数因此,我们对不常发生事件的例子比常发生事件的例子更容易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专家们由于掌握的情况比较全面、完整,能够比较科学地作出判断可得性启发法是许多类型的启发法或心理捷径中的一种,人们利用它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如果启发法会产生如此戏剧性的错误,那么我们不禁对人们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它表示惊讶其中的原因是它们也常常产生正确的判断正如普劳斯(1993,p121)对可得性启发法的解释,“所有的事物机会均等,一般的事件比特殊的事件容易记住或反映,根据可得性评估它们出现的频率和可能性,判别者能简化那些做起来很难的判断因此,我们走了这些心理捷径,因为它们常常使正在解决的问题变得简单你能想出另外一些使用可得性启发法可能产生错误答案的例子吗?(采自杨治良等,1989)卡内曼和特威斯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 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

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如某地家庭都有 6个孩子,多数是 3男 3女问你这 3男 3女的出生顺序,男男男女女女和女男女男女男哪个可能性大一般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实际上这两种顺序有同样的可能性因为 3男 3女的出生顺序有 20种可能,其中类似前者的只有两个 ,其余 18个都是混合型的 ,混合型有代表性 可得性启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如果 问 你班上哪个同学影响大,那么你首先想到的是那个人往往被认为影响大可得性启 发法可以解 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 ,对于观察者来说,行 动 者是突出的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K 在英文单词里,是更常出现在第一个字母位置, 还是第三个字母位置?为什么更多的人认为是出现在第一个字母位置呢,虽然事实上是出现在第三个字母位置这就是“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意思是最易被想起的事件通常被 认为最普遍相应地,人们对他们不易记忆 的事物则认为是不常发生的可得性启发认为,容易令人联想到的事件会让人误以为这个事件常常发生。

如Shiller(2000)指出,网络使用者会 倾向将 1990 年代后期的股市繁荣归功于互联网的发展Kahneman and Tversky(1973)认为存在可得性启发是由于个人不能完全从 记忆中获得所有相关的讯息Fischhoff,Slovic and Lichtenstein(1977)认为,个人对于自已不太能想象的事件,会低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可得性偏差是指人们往往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 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容易被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 认为更容易出现 ,其主 观概率就会被夸大而事件刺激的频率、新异性、生动性也会影响到其可获得性程度,进而影响到其在个体心目中的主观概率例如,有研究发现,由于 1929 年股市大崩盘的痛苦记忆,美国的许多投资者一直担心再次蒙受巨大损失,从而高估股价下跌的概率,一直不敢入市,结果指数却一涨再涨,等到股价涨到很高时,人们才发现 自己已经失去了很好的投 资机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