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师素质考试复习备考资料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9.01KB
约38页
文档ID:404717387
教师素质考试复习备考资料_第1页
1/38

2013年西安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测试复习资料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制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二、基本内容维度领域基本要求 专业理念与师德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2.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3.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6.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7.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8.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9.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11.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2.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13.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四)个人修养与行为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专业知识(五)教育知识19.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20.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2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22.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23.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24.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六)学科知识25.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26.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27.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28.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七)学科教学知识29.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30.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31.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32.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八)通识性知识33.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35.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6.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专业能力(九)教学设计37.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3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39.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十)教学实施40.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41.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42.有效调控教学过程43.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44.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4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46.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47.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48.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49.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50.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51.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十二)教育教学评价52.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5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54.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十三)沟通与合作55.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56.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7.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58.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十四)反思与发展59.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60.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61.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三、实施建议(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二)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三)中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四)中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 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