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一情感系统理论Michel. W和Shoda.Y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完整地 提出了人格新理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这个理论恰好弥补了特 质研究的缺点因特质研究把跨情境的一致性作为人格,而情境间的 差异则当成误差不予考虑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则认为,个体在不同 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内部稳定而有机的人格结构的反映人 格结构主要由一些协调因子(mediating units)组成,如:(1)编码 (encoding):把外部情境归入自我、他人、事件、场景等;(2)期望和 信念(expectations and Beliefs):关于外部世界、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结 果、自我绩效等内部表征;(3)情感(affects ):感受、情绪和情感反 应(包括生理反应);(4)目标和价值观(goals and values):可取的结 果和情绪状态,可恶的结果和情绪状态,以及目标、价值观和人生规 划;(5)能力和自我调节规划(competencies and self-regulating plans): 人的潜能组织行为、控制结局、影响自己行为和内部状态的计划和策 略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米契尔Walter Mischel ( 1930-)英国人格心理学家。
他在人格 的结构、过程和发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异等领域的研究十分著名198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米契尔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借鉴来的模 型取代了特质论米歇尔认为,我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一个复杂的认知 ——情感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这个模型 中,认知——情感单元是构成我们人格中核心元素的所有心理表象关键词】认知一情感的个性系统认知原型认知情感单元自我延 迟满足1引言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深深地受到个性认知理论和早期社 会学习理论的影响,在某些观点上可隐见认知心理学家凯利的建构选 择论和重视人类动因作用的观点,以及社会学习理论家罗特(Rotter, J B)的价值期望理论和班杜拉相互作用论的观点他对自我控制的 延迟满足现象的研究兴趣,直接导源于他在临床上对“少年犯罪”的工 作经历[1]1968年他出版的《个性及其评定》一书,对特质论的一 致性提出挑战,确立了其研究人类复杂行为的社会认知取向20世 纪70、80年代,就认知结构稳定的个体差异,米契尔提出了认知原 型理论,并对能够预测个体成熟和社会适应的延迟满足能力进行了大 量实验研究,不仅试图揭开其心理发生机制,而且还为整合个性理论 提供了翔实的实证材料。
20世纪90年代,米契尔提出了认知—情感 的个性系统理论,对情境、个性倾向、动因和个性结构的一致性重新 进行了探讨[2],调和了社会认知论与特质论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心 理学发展的综合、统一趋势2米契尔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2.1认知原型分类认知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将人和事物进行分类,从而起到简化和概括 信息的目的当人们在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某种认知范畴或类别 时,通常会用原型作为范例来衡量某一物体Rosch运用原型分类法 曾对自然概念的分类进行研究,他认为原型是关于某一类事物的典型 特征模式,当物体特征与原型认知范畴越接近,就越有可能被划归到 某一原型范畴中如橘子和苹果常被人们看成是水果的原型,而桃和 杏由于与这些原型非常接近,它们要比番茄和鳄梨更易被人们认作是 水果[3]原型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符号或分类参照点的功能,被看 成是概念的“概括表象”[4]米契尔在Rosch研究的基础上,对人们有关人、情境及情境中的人的 类别知识展开了系统研究,他发现人们对人和情境的分类也如同对事 物的分类一样存在着相应的3种层次结构,上位水平(superordinate level)代表着相对概括、抽象的类别知识;下位水平(subordinate level) 代表着具体、特定的类别知识;而中间的基本水平(basic level)则 是不太抽象、信息丰富而不冗余、最易被人采用、最'经济”的类别知 识。
即基本水平的类别具有最佳的信息量和区分度,被人描述为以“最 小代价包括最多信息”的“最经济”的类别水平,而且具有某种特权的 性质,它能使人们对其分类更为迅速和容易,因而成为认知原型[5] 考虑到传统上专业人士对社会认知所采取的二分法——人和情境的 局限,米契尔认为最丰富、最生活化的和最有用的认知社会结构,本 质上可能是一种混合的状态,即对情境中的人(people-in-situations), 或情境中人的生活目标,或情境中的行为脚本等几种分类的混合物 他对此种混合原型的研究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假设,再现了人类社 会认知的复杂性一一即情境原型与人和社会行为的特征发生交互影 响,而且在混合原型的内容上呈现出一种以人为导向的特点,尤其以 人的气质、行为和外表特征为主,这一特点使情境中人的原型的可利 用性明显增加对原型形象形成的反应时研究也表明,情境中的人的 原型形象比单纯的人的原型形象的反应时要短,进一步揭示了社会认 知原型类别知识建构的本质[6]原型分类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对人和物体进行分类之间的 共性与差异,也能更好地帮助人们解释人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的本质 米契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原型,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决 定了人们即使在面对同样的人或事物时,由于这种不同的认知原型和 分类标准而导致有不同行为。
此外,由于认知原型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这使得人们在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 征2.2认知一情感的个性系统(CAPS)2.2.1个性系统的认知一情感单元米契尔个性理论中认知一情感取向的概念构成,有其历史根源,体现 着心理学发展的统一态势米契尔在不断继承、批判、调和已有理论 模式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认知一情感的个性系统(CAPS)理论他认为,人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个性系统中复杂的认知 一情感单元(CAUs)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行为在CAPS模型中 的认知一情感单元是指所有的心理表征,主要由编码、预期和信念、 情感、目标和价值、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计划等5种类型组成[7]编码:是对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进行分类或建构的单元它使人 们在如何表征自己、他人、事件及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 不同的编码策略随后又影响着人们对它们的行为反应预期和信念:是有关社会、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结果、自我效能的预期 和信念个性的CAPS模型并没有停留在只描述人们知道什么和如何 解释事件,它还对特定情境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进行预测和理解,而这 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个体对行为决定因素的注意,取决于个体在这一 情境中的预期和信念。
一类是有关自我效能的预期,即个体相信他能 完成某个特定行为如果你做出了成功预期的话,你就会以成功的姿 态采取行动,从而实现自行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o 另一类是有关行为一结果关系的预期这种预期表达了在某一特定情 境中,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如果一那么”(if.then.) 关系情感:涉及感受、情绪和情感反应(包括生理反应)的个性单元个 体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情绪对社会信息加工和行为处理有重大的影响 个人对重要的社会信息的加工(如对自我和个人未来的认知信念)往 往具有情绪性和情绪唤醒的功能因而,人的变量不可避免地要与情 感反应发生联系任何意味着重要结果的事情,无论是有害的,还是 有益的,都能触动人的情绪反应对情境特征的情感反应可能是在意 识之外即刻和自动产生的,它会反过来影响着相关的认知和行为这 些情感因素同样反映着稳定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可能与气质和 生物因素有关目标和价值:涉及符合心愿的结果和情感状态,厌恶的结果和情感状 态,目标、价值和人生计划等元素目标指引着人们追求长期的计划, 它已成为行为动机和行为组织的核心概念目标影响着价值,价值也 影响着行为表现。
两个个体可能会有比较相似的预期,但如果他们预 期的结果对他们意味着不同的个人主观价值的话,或者他们所追求的 目标不同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计划:涉及个体潜在的行为和能力以及用于组织行 为、影响个人行为和内部状态的计划和策略,这是影响行为的内部机 制单元如认知转变、认知分心、元认知策略、自我指导策略和计划 等技能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个体可以战胜刺激控制,实质性地影响 环境米契尔的大量研究工作是针对一种叫做延迟满足的自我调节能 力而展开的2.2.2 CAPS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CAPS理论不仅假设个体在每一种认知情感单元(CAUs)上存在个 体差异,而且假设在CAUs之间存在稳定的组织关系,这种稳定的组 织关系构成了个性系统的稳定结构,反映了人的特征的独特性这种 稳定的个性结构是个体经验和社会学习的历史与气质和遗传一一生 化决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在CAPS理论模型中,个性系统不断地与外部世界发生动力的交互作 用这种交互作用涉及的是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个性系统产生的行 为影响着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体对随后面临的人际情境的选择;反过 来,这些情境又会影响个人系统当个体面对某种情境特征时,通过 个性系统动力的网络结构,某些认知和情感的特征模式将得到激活, 而另一些单元则会受到限制,最后激活计划、策略和产生行为过程的 潜在行为。
个性网络系统的动力结构就是由这些稳定的由特定的刺激 类型所激活的各种思维、感情和行为模式所构成在个性网络系统中, 各单元间存在着许多可能的联系,单元可能是因某种情境特征而被激 活,也可能是因系统中的其它单元而被激活,最终产生外显的行为 这一动力关系如图1所示[2]图1 CAPS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2.3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实证研究2.3.1米契尔自我延迟满足范式自我延迟满足(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能力,是被米契尔 认作自我调节或意志力原型的一种人的变量,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 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的自 我控制能力它的基本范式分为两个阶段:延迟选择和延迟维持在 前一阶段,被试需要在价值较大的奖励与价值较小的奖励之间做出选 择,随后他将被告知如果他选择了价值较小的奖励,那他可以立刻获 得;如果他选择了价值较大的奖励,则他需要等待实验者做完事情回 来后方可取得,但他在此期间也可随时按铃以结束等待,这样他就只 能获得那个价值较小的奖励了在后一阶段,被试要为他的延迟选择 付出努力,体现延迟满足的执行过程,而主试需考察被试在延迟等待 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并记录等待时间。
米契尔的研究在进展上也体现了 这两阶段模型,即由早期主要探讨对奖励结果的偏好选择及其与社会 因素之间的关系,转向后期探讨延迟等待过程的心理发生机制[8] 延迟满足这一心理结构看似简单,但它在实验处理上不仅富含信息, 而且在理论上发人深省,它明确指出了能够说明冲动控制和面对诱惑 而维持意志力的各种技能类型和自我调节策略此外,这一范式对自 我调节能力的个体差异具有诊断意义,并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认知表 现有长期深远的影响[9,10]2.3.2自我延迟满足的心理发生机制历经半个世纪,米契尔及其与同事系统地对延迟满足过程中儿童的注 意、思维、认知转变、元认知策略、情绪编码、外显活动以及情境因 素、榜样影响等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前儿童指向奖励 物的注意和思维策略都将削弱儿童的延迟等待时间,而避免注意奖励 物,如用手遮住眼睛、把头放在胳膊上休息,或思考有趣的事情,或 从事其它外显的分心活动都将有助于延迟等待儿童对列联关系中奖 励物的编码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延迟等待时间,采用“冷”的认知编 码系统——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抽象的一般信息,要比采用“热”的情 绪编码系统——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