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皿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 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 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 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 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 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押手:左手抓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 助针身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 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 简称"五输”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 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 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 穴,称为“募穴”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 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 为标准,其四肢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并拢名曰“一夫”,用横指同 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拔罐法:古称角法是以罐为工具, 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 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 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 血、淤血,已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 方法刺法:指使用不用的针具或非针 具,通过一定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 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 法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 经的腧穴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 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8个腧 穴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 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 的腧穴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 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 四经系统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 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 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 部位的一类腧穴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 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 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 法一源三支:八脉中督、任、冲脉皆 起于胞中,同出会阴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 厥的现象正经: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 是经络系统得主体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 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 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 廉,上孺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 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 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 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上夹鼻孔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 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 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 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 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 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 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 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 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 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 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 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 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 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孺外上 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 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 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 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 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 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 颊,至目锐眦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环循胃 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孺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 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 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 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出足果中,直上循 臂骨下廉,出肘内侧出两筋之间,上循孺外后廉,出肩 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 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 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 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足果一寸, 上足果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 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 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与颠;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