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的罗生门中的人性思考芥川的罗生门中的人性思考摘要: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罗生门》描述了一个走投无路的仆人在罗生门下,面对生死抉择时善、恶转变的心理过程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并且通过这种心理变化,展现出人性的多变,进而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思考作品强烈地控诉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和残酷现实,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到芥川龙之介对现实的希望和不安的矛盾心理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 人性 善恶一、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地位芥川龙之介,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特别是养父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他从小就受到日本古典文学的熏陶,家庭里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其一生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诡异,多关注社会丑恶现象,笔锋冷峻,简洁有力在芥川龙之介短短 10 年文坛生涯中,共创作了 148 篇短篇小说,60 多篇散文随笔,50 多篇小品文,以及一些评论、游记、诗歌等,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占重要地位的作家这些作品或取材于封建王朝或潜心于武家幕府,或取材于市民社会,或采风于南蛮异国风情,体裁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引人入胜1927 年芥川龙之介自杀身亡后,日本文坛为了对其表示纪念,特别设立“芥川赏”奖励新人。
迄今为止,芥川文学奖也成为日本文学奖项中最具影响的文学奖之一,被公认为是日本最具权威的纯文学奖,芥川在日本文坛影响深远,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构思新奇、文笔独到、富含哲理芥川文学奖成为日本新人作家或无名作家如获此奖,就等于奠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日本现代著名作家石川达三、井上靖、松本清张等,都是芥川文学奖后大出风头、风靡日本文坛的二、 《罗生门》的地位与影响《罗生门》是日本近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发表于 1915 年的《帝国文学》杂志上 “罗生门”三字无形中便隐含了“包罗人生众象”之门的喻指,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1917 年正式出版短篇小说集《罗生门》 ,把芥川推上反现实主义文学的首席随着芥川龙之介是小说家喻户晓, “罗生门”逐渐成为可以调动起读者种种文学想象力的磁场作为日本教科书收录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据日本学者介绍,2003 年日本重新修订过的全部二十种高中一年级使用的《综合国语》教材,竟无一例外地全选用了该作品为课文不论在中国、日本还是欧美各国,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集多以《罗生门》命名十几年来,仅国内出版的题为《罗生门》的芥川小说译本已不下二十种,可见其影响之深远1950 年黑泽明根据芥川的小说《罗生门》和《竹林中》改编完成了电影《罗生门》 ,在第 12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震惊了西方观众,一举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同时获得 1952 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从此,日本电影开始真正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记住了芥川龙之介的名字三、 《罗生门》引发的人性思考《罗生门》取材于芥川爱读的《今昔物语》 原典出入自如,布局合理,主题鲜明,笔触别致描写了某一天傍晚,一个被解雇的男仆人无路可走,在荒废的罗生门下躲雨当时京都正是旋风、火灾、饥馑三害横行,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就连罗生门的城楼善都堆满了尸体男仆人上到城楼,看到一个老太婆在拔女尸的头发这个死人生前为生活所迫,把蛇切成段晒干去市场上当鱼干卖老太婆拔她的头发做假发去卖,也是为了活下去男仆人听了就上去揪住老太婆的头发,剥下她的衣服扬长而去,在“饿死与当强盗”的徘徊中男仆人惊异、恐惧,一种强烈的火焰在心里燃烧这不仅是对老太婆,更是对所有罪恶的反感遂坚定了决心,剥去老太婆的衣服做强盗去了《罗生门》除了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一面外,还描写了人类的自私、丑陋芥川用现代的观念来阐释一段历史,尖锐地暴露出陷于困境的人类的自私本性,揭示出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竟是那样紧紧相连,难以分开小说成功地刻划出了主人公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透过这个变化过程,可以自然地把握住作者人生观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投无路的仆人,即使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也要想办法,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努力争取,这似乎就是人的本能——要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芥川就是这样把陷于穷途末路的下人的心理揭示了出来这时他开始思考“饿死还是当强盗”使很自然的但他此时他天性未泯,憎恶老太婆在拔死人头发等一切恶行为这时要让他选择的话,他一定会选择饿死小说中描写的“善”于“恶”的斗争在此达到了高潮但他没有在仆人内心的“善”战胜了“恶”的时候停笔,仆人满腔怒火地捉住老太婆,对她进行“善”对“恶”的审问,不料老太婆的一席话,使斗争发生了重大转折,最终导致出人意料的结果仆人从老太婆那里接受了教育:要不饿死,只好弱肉强食于是“恶”占了上风,选择了抢劫,扒了老太婆的衣服,最终成为强盗因自己不那样的话,将无法生存,所以把这种当初认为是罪恶的行为正当化,最终为了生存,把本是“恶”的行为变成了一种“善”的行为仆人对善、恶选择上的转变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利己主义的恶性循环它不仅是对人性的一种诠释,同时也说明了人是善恶并存的矛盾体无论是卖假鱼干的女人,做假发的老太婆,还是剥光老太婆衣服的男仆人,他们为了生存,弃善从恶,芥川深刻地描写了陷于吃与被吃境地的人的心理,一个充满丑恶的世界结尾, “仆人冒雨来到京都,成为了强盗 ”这里作者明确了“在当时社会,要生存必然要从恶” ,并且这种恶也是可以容忍的,这是厌世主义的人生观。
全篇作品,通过仆人和老太婆的对话,暴露出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腐败情景和自私自利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控诉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和残酷现实,并且通过这种心理变化,展现出来人性的多变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到,在作品背后,操持着讲述人的芥川那种对现实的希望和不安的矛盾心理1927 年春末,正当风华正茂之年,将艺术看的高于一切是芥川龙之介服用安眠药自尽日本文坛的一颗巨星坠落了芥川龙之介的自杀式芥川文学的悲剧,也是芥川文学观、世界观的必然归结芥川龙之介先生辞世已 80 多年了,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许多国家广为流传日本最具权威的纯文学奖芥川奖,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日本文坛的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