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乡镇卫生院发展历程 培训教材ppt课件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95.50KB
约308页
文档ID:2207496
我国乡镇卫生院发展历程 培训教材ppt课件_第1页
1/308

我国乡镇卫生院发展历程,,,一、乡镇卫生院发展简史,解放前夕,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计仅3670个,其中医院只有2600所,病床仅8万张 1949年,全国有2100多个县,仅有1300个卫生院,病床13000张县以下的广大农村,除了在集镇上有少数开业的中医诊所和中药铺外,基本上没有医疗卫生设施,处于严重缺医少药或基本无药的状况我国的农村卫生院基本是按农村的行政区划设置的,原则是一个乡镇设一所卫生院卫生院都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随着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卫生院的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初创阶段(1949~1957),1950年8月全国卫生会议上,提出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强调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当时出台的《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决定》指出:“人民政府的卫生工作必须逐步改革过去那种不合理的状态,贯彻卫生事业面向广大劳动人民的方针建国时期,全国分为几个大行政区全国各地的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以东北大行政区为最快1950年,在东北各省建立40个卫生实验县,每个实验县各建立2—4个卫生实验区。

在当时,东北卫生部曾将中国医科大学200多名毕业生直接分配到40个卫生实验县的区卫生所工作平均每个区卫生所配备: ● 医师2—3人; ● 护士、助产等中级卫生人员数人; ● 设有医疗、防疫、妇幼保健等室, ● 有门诊、有病房卫生所的工作任务: ●在门诊诊治病人; ●管理病床; ●开展巡回医疗以及开设家庭病床1951年5月全国医疗工作会议,总结了全国各地发展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经验 卫生部发布了《关于组织联合医疗机构实施办法》,号召在自愿的原则下,把私人开业的卫生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联合卫生所从此以后,全国农村在建立健全区卫生所的同时,各种形式的联合诊所发展很快 到1957年,全国联合诊所已发展到5.7万所,成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主要形成1955开始,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在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的农村,有一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集资举办了农村保健站1955年冬,卫生部调查后肯定了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农业社联办保健站的经验,从而,由农业社集资联办的保健站也有了较快发展我国的基层卫生组织,不仅有区卫生所、联合诊所和农业社保健站,还包括有遍布广大农村的不脱产的接生员和卫生保健员。

二)调整阶段(1958~1965),这一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基本是按照人民公社的体制设置的1958年,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原有的农村联合诊所、保健站和个体的医务人员,全部并入公社,国家举办的区卫生所也多数下放到公社管理公社卫生组织一般分为三级: ●公社设卫生院; ●生产大队设卫生所(室); ●生产队设卫生员和接生员公社卫生院是属于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药结合性质的综合性的医疗卫生机构; 生产大队卫生所(室)的卫生人员多数为半农半医; 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全部是不脱产的农民这一阶段可以分两个时期叙述,即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大跃进时期 受整个国民经济形势的影响,这一时期卫生政策有2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推行供给制和公有化; 1959年12月,《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中提出“公社卫生院、卫生所是人民公社举办的集体卫生福利事业”,不实行“自负盈亏”“自给自足”;,《公社化后农村卫生工作的几个问题和意见》中提出:“公社卫生院作为公社举办的集体卫生福利事业,是公社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开展卫生工作的物质条件方面,也将随着生产的发展得到公社更多的支持和保证。

在这份文件中再一次提出“不应当规定‘自负盈亏’‘自给自足’的办法”文件提出“由公社(生产大队)调拨一些公积金发展卫生事业(如基本建设、器械补助等),并从公益金中调拨一部分作为卫生院、所的经常开支费用”“原联合诊所的公共积累,应按新的体制转入公社,作为公社集体所有第二,摊子过大,指标过高 在《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中提出: ●一般采取公社设卫生院(医院) ; ●生产大队设卫生所(保健站); ●生产队设由不脱产卫生人员组成的卫生室(保健室)”卫生部下发的《卫生工作规划四十二条》提出:我们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力量,足以大大地发挥随之提出了一系列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如:“鼠疫一年之内消灭,疟疾三年之内全国基本消灭,血丝虫病五年之内基本消灭等2.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策主要是纠正大跃进时期卫生政策所出现的失误卫生部1962年8月下发的《关于调整农村基层卫生组织问题的意见(草案)》确认了大跃进期间的失误:,①改变所有制过急过快,不适当地把联合诊所和个体开业医生由公社或国家包下来,在布局上集中过多过大; ②在工作上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对联合诊所的人力、物力有平调现象;,③不适当地吸收和安插了一些初级卫生人员和行政勤杂人员,致使机构庞杂,脱产人员过多; ④工资待遇平均主义,医生的工资一般都比公社化以前有所降低。

这份文件提出“必须正确解决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所有制和分配问题” 在所有制形式的调整中文件提出:,①“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应该以医生集体举办为主要形式……要允许医生个人开业” ②“县以下国家办的区卫生所、地区医院等,可以转为集体办”③对医生集体办的医疗机构,明确为“是小型集体所有制” ④“实行看病收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劳分配等原则”;,⑤“原来由医生集体举办的医疗机构,公社化后由国家或公社(大队)接办的,应当改为医生集体办”; ⑥“原由公社或生产大队投资举办的医疗机构,如果继续办下去有困难,可以转为医生集体办;”,⑦“国家举办的区卫生所(地区医院)一般应转为医生集体办”在卫生部同期下发的《农村联合医疗机构和开业医疗暂行管理办法(草案)》中提出了灵活的工资形式:,①可以实行固定工资加奖励;②可以实行死分活值;③可以实行固定工资;④具体采取哪种形式,由全体成员民主讨论决定同时,还规定: “对于集体举办的医疗机构,必须贯彻精简的精神,人员要精干” “对于现有的专职行政勤杂人员和安插人员、1958年以来招收的初级卫生人员应该进行坚决精减”。

对于某些不适宜在医疗机构工作的半农半医也应动员他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并提出“要认真清理人员,精干队伍,改进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同时规定:“公社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医生集体举办的医疗机构,应尊重他们的人权、财权、管理权,不能在这些机构安插人 同时提出:“分散、小型、多点”的原则,“规划大的,应该划小这一时期对农村卫生调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一部分国家办的区卫生所、地区医院以及公社办的卫生所,改为医生集体办,划归为小型集体;,二是对供给制的调整:再次提出看病收费,提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三是对内部分配的调整:改变统一规定的固定工资为民主评议的浮动工资; 四是对内部人员结构的调整:精减行政、后勤和非技术人员,变行政安置为自愿组合三)波动阶段(1966—1977),在这一时期,农村卫生主要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大规模地向农村转移,一些城市医院纷纷迁往农村地区 二是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乡村医生队伍也随之兴起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也曾有一段时期,医院的规章制度被破坏,医务人员职责不清。

四)改革阶段(1978~2001),农村经济体制的急剧变化对农村卫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时期农村卫生的演变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从1978年至1988年 在此时段农村卫生发生了四大变化: 一是由城市下放的医务人员相继离开农村回城; 二是合作医疗制度解体;,三是大队卫生室由乡村医生个人承包,成为了事实上的个体诊所; 四是无证行医泛滥,医疗市场逐渐陷入混乱,有1/3的卫生院处于解体、半解体状态1988年至1991年,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已经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在1990年6月26日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计委、教委、人事部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请示》描述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放松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领导、管理和支持,农村卫生事业非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有所削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第二时段:从1989年至1999年 这一时段围绕农村卫生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和做法一种思路是主张加强政府行为在这种思路的支配下,出现了两件对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一是推进农村卫生三项建设。

二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另一种思路是主张强调医疗市场化这一时段宏观经济的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由此而推进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些地方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拍卖,改变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产权结构,一时间几乎成为农村卫生改革的主流形式第三时段:从2000年至2001年 这一时段农村卫生面临的严峻形势,已经非常尖锐地反映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案头2001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五部委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五)发展阶段(2002~现在),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并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决定》颁发的意义: ①深刻阐明了农村卫生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②全面分析了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③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决定》提出了全国总体要求: 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体目标: ●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 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 ● 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二、乡镇卫生院相关政策,卫生政策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国民的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措施和法律等乡镇卫生院相关政策与卫生政策紧密相连乡镇卫生院相关政策,按不同时期,可分为计划经济时期和转型时期两个方面一)计划经济时期乡镇卫 生院相关政策,1.政策特征 ①提倡国家或集体办卫生,并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确保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②以国家和集体、单位保障制的形式,构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③经常运用政治运动的形式,不断推动卫生工作的开展2.卫生工作方针 1949年9月,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初步确立了全国卫生建设的总方针:“预防为主,卫生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保证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面向全国农村、工矿、依靠群众,开展保健工作”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