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诗经》的关系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国历史上堪称有开山之功的一个古文献学家他对文化非常推崇,在学术上,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为原则,以传授和整理古代文化为己任,对周代古文献的研究、保存、整理和流传,做出了极大地贡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记录先秦文学文化的重要文献《诗经》主要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生当春秋末年的孔子,曾以“搏于《诗》 、 《书》 ”贵重于世,并“以((诗》 、 《书》 、《礼》 、 《乐》教弟子” 《诗经》的成书于流传,都与孔子有着一定的关系一、对《诗经》的整理(一) 、 “删诗”说孔子删诗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予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极,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桩席.故曰《关唯》之乱,以为风始, 《鹿鸣》为小雅始, 《文王》为大雅始, 《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汉书·艺文志》虽未明言孔子由三千余篇删成三百零五篇,亦言由孔子选定三百零五篇。
到东汉郑玄的《诗谱序》不取“删诗”说,认为孔子补录《诗》 宋代的叶适明确驳斥删诗说,根据《国语》 《左传》等书的记载,认为《诗》在孔子之前已经是三百余篇的规模这种说法言之成理,多为后代学者所附和二) 、理篇就是认为孔子编排了风、雅、颂的顺序欧阳修又认为孔子曾对《诗》作过篇删其章,章删其句,句删其字的整理工作三) 、正乐《诗经》的每一首诗在周代都配有乐曲,可以诵读,可以演奏,可以歌唱,可以舞蹈在上古时代,礼与乐是相互配合,共同起到教化作用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可见诗与礼乐是密不可分的目前,一般认为孔子删诗的观点基本上不可信,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经》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和整理二、孔子对《诗》的评价和解释(一) 、评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是对《诗》总的评价,称“《诗》三百”也说明了当时已经编集成书,并且具备了今本的规模用“思无邪”概括《诗经》 ,认为全部《诗经》 ,作者的思想是纯正的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即中和之美,显示了孔子控制感情上中庸的思想,是他哲学理论上的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
二) 、诗教周代官学即把《诗》作为教学内容,孔子把《诗》的教育价值广为扩展,作为他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人而不为《周南》 、 《召南》 ,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阳货》 )是讲修身的, “不为《周南》 、 《召南》 ”,就意味着不能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就像面墙而立一样,寸步难行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 )讲诗歌的政治功能,即利用诗歌来巧妙的表达情意,进行政治外交等活动又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0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是与鸟兽草木之名 ”以兴观群怨涉及诗修身、交往、政治三方面的功能三)解释孔子或以诗为教,或赋诗言志,或引诗证事,他对《诗》的使用时出于多方面的使用目的的,因此便随《诗》的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引申,附会儒家的文论系统是工具主义的,孔子基于修身、交往、言辞、政治等目的来理解《诗》 ,就必然使这种理解成为一个价值赋予的过程无论一首诗的本质如何,在孔子的阐释下都会具有道德的价值三、孔子对《诗经》流传的影响孔子整理传授诗经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史料,或者赋予文学或者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圣人之所用心,是以诗经来保存先王之道,以传之后世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学家思想历来为文人士大夫所推重,孔子对诗经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文人对诗经的重视和学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士人从此掌握了国家话语权力汉代以后,经学受到空前重视, 《诗经》以被尊为经典,改称《诗经》 尽管孔子对诗经的解释有一定程度的歪曲,这种歪曲也影响后代的文人,但孔子对《诗经》的保存,流传,以及诗经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重要地位的形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