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Agents(Drugs),非甾体抗炎药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但以抗炎作用为主,临床上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症的治疗2,体内四烯酸代谢途径,一种是环氧合酶的代谢途径,生成前列腺素,一种是脂氧合酶的代谢途径,产生白三烯类的物质,白三烯类的物质也是制炎物质,长时间的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后,使环氧合酶得到抑制,它会代谢性地补偿,使得脂氧合酶的活性升高,就会产生过多的白三烯类物质,也会产生炎症,因此,开发环氧酶和脂氧酶双重抑制剂是开发非甾体抗炎药的发展方向之一3,非甾体抗炎药分类,非甾体抗炎药主要分为这几类: 一、吡唑烷二酮类 羟布宗 二、邻氨基苯甲酸类 甲芬那酸 三、芳基烷酸类 布洛芬 1芳基乙酸类 (1)吲哚乙酸类 吲哚美辛(2)其他类 2芳基丙酸类 四、1,2-苯并噻嗪类 吡罗昔康,4,一、吡唑酮类 242,吡唑酮:有甲基、苯基、酮羰基,有两个个N原子的五元环,是研究喹啉中得到的一个产物,用于高烧退烧和镇痛作用,但会产生过敏反应,对造血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为增强它的镇痛活性,在4位引入一个二甲氨基,镇痛作用增强,得到了氨基吡啉,但其水溶性不好,影响使用。
安替比林,氨基比林,5,安乃近 242,为了解决氨基吡啉的水溶性,引入一个甲基磺酸钠盐,得安乃近,其水溶性好,可以做成注射剂,解热镇痛效果好,但会造成粒细胞的缺乏症6,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的比较 242,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7,3,5-吡唑烷二酮,1946年,发现了3,5-吡唑烷二酮类药物--保泰松 1961年发现,保泰松在体内代谢后,氧化产生羟基的化合物,又称为羟基保泰松8,羟基保泰松(Oxyphenbutazone)243,化学名:4-丁基-1-(4-羟基苯基)-2-苯基-3,5-吡唑烷二酮 为什么叫吡唑烷?(两个N,没有双键),9,羟基保泰松的发现,是从安替比林开始(合成奎宁中意外得到),引入二甲氨基得到氨基比林,因毒性大而被淘汰安替比林 242,氨基比林 242,10,羟基保泰松的发现,1946年,多增加了一个苯基,解热镇痛作用弱,而抗炎作用强毒副作用较大保泰松 242,氨基比林,11,羟基保泰松的发现,1961年,发现保泰松的体内代谢产物,有消炎抗风湿作用,毒性低,副作用小保泰松 242,羟布宗 243,12,羟基保泰松与安乃近比较,保泰松(吡唑二酮), 4位有丁基取代,旁边有两个吸电子基团(酮基),所以带有酸性(4-H)。
安乃静(吡唑酮)羟布宗 243,安乃近 242,13,羟基保泰松鉴别,用间接的仲氮化偶合反应:酸水解后重排,呈芳伯氨反应与亚硝酸钠试液作用生成黄色重氮盐,再与β萘酚偶合生成橙色沉淀14,保泰松的构效关系,15,保泰松的体内代谢,走羟布宗路线,就只有一条,肝肾负担最小,毒作用就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