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平历史文化

千****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8KB
约4页
文档ID:118466186
武平历史文化_第1页
1/4

武平夏、商时属扬州之域西周属七闽地,东周称越国地秦属闽中郡汉时为南海王织的封地吴时改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领八县,其一曰新罗,武平为新罗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设南安(今平川镇)、武平(今中山镇)二镇,隶长汀南唐保太四年(946年),并南安、武平2镇为武平场,场治在武溪源(今中山镇)宋淳化五年(994年)升武平场为武平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汀州改为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十八年(1281年)汀州路所属6县为元世祖忽必烈女儿鲁国公主囊加真的封地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书省合并,置福建宣慰使司,武平隶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汀州路改称汀州府嘉靖十一年(1562年)五月,析武平、上杭、江西之安远、广东之兴宁程乡部分地域置平远县,隶江西赣州翌年正月,还上杭、武平、安远三县地域清代,武平仍属汀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以省统道,以道统县,武平隶汀漳道民国15年废道,以省统县,武平直属福建省民国22年12月,十九路军发动反蒋“闽变”,成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分为4个省,武平隶龙汀省民国23年2月“闽变”失败,福建省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武平隶于第八行政督察区。

不久,第八区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武平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1929年10月成立武平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11月成立杭武县苏维埃政府,均隶属于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自1929年至1934年工农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北上抗日时止,武平境内国民政府县乡政权并未全部消亡,实际上是两种政权同时并存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后,武平县苏维埃政府逐步停止活动 1949年5月22日,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练惕生,与李汉冲、傅柏翠等人向毛泽东、朱德发出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政权,接受共产党领导,成立闽西义勇军临时行动委员会翌日,武平县长练平率政府官员宣布起义,成立闽西义勇军临时行动委员会武平分会不久,国民党军队残部胡琏兵团窜扰武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日武平县解放建国初期,福建省下设八个专区,武平县隶于第八专区1950年4月4日,第八专区改称龙岩专区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行政机构处于非正常状态武平县先后成立“武平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武平县革命委员会”,均隶属于“龙岩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龙岩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18日,撤销龙岩地区革命委员会,恢复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武平县仍隶属之。

武平县名的由来清康熙《武平县志》、乾隆《汀州府志》均称武平“以其地但彝、人尚武”而得名民国《武平县志》认为:清代全祖堂《经史问答》云:“南海境中有地名南武,……近于今之汀”南武下面分别添上安平,遂成南安武平这就是“武平”二字的由来 经历千年沧桑,历史上武平城池主要有以下几处: 平川城:从建县至今都是武平县行政和经济文化中心,发源于雄奇丰饶之梁野山的平川河滋润哺育了千年古城,故以平川得名建县时并无城,宋绍兴四年(1134年),使相张浚构筑土城,有东(永平)、南(南安)、西(人和)三门此后几经兴废,元至正年间,县尹魏侃夫对土城重修,仅留二门到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兵部主事王琼改土城,修筑砖城,历时三年竣工此后历经明崇祯年间和清康熙、嘉庆时进行城墙及城楼设施修建,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县数百年的武平城(含城外南门街)面积仅0.6平方公里 武所城:县城南边10公里处,建县前为武平场场治,位置显要,为“全汀门户”,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筑砖城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筑新城,新老两城共开八门,名迎恩、永安、平定、常乐、朝阳、水门、文明、通济,武所城清初遭清兵三次屠城洗劫,破坏极大,现只剩老城迎恩门。

岩前城:县城东南40公里处,与广东蕉岭接界明崇祯初建砖城,设迎禧、靖远、阜安、宝艮四门,崇祯五年竣工 万安城:县城北5公里处,元至正末年(1368年),因盗寇蜂起,当时离任县尹魏侃夫为保境安民率乡民所筑 何屯营县东2.5公里处,五代时,何统使在此驻军练兵,今旧址犹存,现地名为平川镇七坊屯里,何屯营是武平最早建筑的城池南海国遗址陶器残片武平中山迎恩门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故居4 / 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