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单元推荐作品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 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 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 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鉴:照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作者简介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 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 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 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 而止晋书 ?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 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赏析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 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 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 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 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 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 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 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2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叙述刘向列仙传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江妃二女者,不 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水边),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下请其, 二女解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揣之,“趋去数十步,视,空怀无;顾二女,忽 然不见这里借用此故事来发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自由逍遥地顺风飘舞,郑 交甫遇到了她们便一见钟情,请她们解环相赠以为信物,二女答应了他的请求 交甫把环藏在怀里那两位神女都年青美貌(婉娈),浑身飘散着香气以下八 句则与列仙传记载不合,乃是诗人借题发挥想象,写双方别后的缠绵相思,赞 扬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猗靡”,婉曲缠绵之意倾城”和“迷下蔡”,皆 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 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嫣然一 笑,惑阳城,迷下蔡(地名)这四句写郑交甫别后对二妃情致缠绵,衷心相爱, 永世不忘;二妃那倾城倾国的美好容貌,已深深地印在交甫心中感激”四句则 写二妃对交甫因相思而产生的离愁别恨萱草”即谖草,据说见之可以忘记忧伤, 故又名忘忧草兰房”,犹言香闺,即妇女居室膏沐”,古代妇女用的发油 这四句是从诗 . 卫风. 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堂阶下)”,“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几句蜕化而来,描写的是二妃因感动于交甫 的衷心爱慕而产生思念忧伤,不能自己,欲得萱草栽种到兰房,随时凭窗望见,借 以忘忧女为悦己者容”,可现在对郑交甫徒有相思而不得见,因而头发散乱也 懒施脂粉,倦于梳理;心中切盼交甫到来,可他偏偏不再来临,就像亟盼下雨而天 空却偏偏出现太阳一样,使人怨恨不尽诗人在这个神话爱情故事的锺事增华的描 述中,自然寄寓了无限深长的感慨,所以结尾二句突转发问:怎么当初像金石一般 坚固的情谊,会在旦夕之间,便离异断绝而令人悲伤呢?阮籍发言玄远,文多隐避。
这首诗的主旨亦复如此,以至千古之下,众说纷纭, 或言是讽剌爱情不专(如沈约), 或言是比喻君臣遭际(如何焯)而元人刘履解说最详:“初,司马昭以魏氏托任 之重,亦自谓能尽忠于国;至是专权僭窃,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词以讽之言交 甫能念二妃解于一遇之顷,犹且情爱猗靡,久而不忘佳人以容好结欢,犹能感 激思望,专心靡他,甚而至于忧且怨如何股肱大臣视同腹心者,一旦更变而有乖 背之伤也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借金石之交为喻选诗补注)此说认为 “金石交”是比喻曹魏皇帝和世为曹魏重臣的司马氏,大致是正确的所以,这首 诗应该说是讽剌司马氏之作全诗通篇皆用比兴寄托和反衬对比手法,诗意曲折隐 微本为讽剌现实君臣关系,却借用遥远的神话爱情故事,而又加以想像渲染,这 已够“玄远”了;而结尾二句本是读者寻绎其寄托的关键,但诗人又只通过用典发 问微露端倪,并不明言;且诗中多用典故,使意旨愈益隐微迷离此即所谓“言在 3 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诗品)以男女情爱喻君臣离合,屈原离骚、 曹植七哀等诗早已有之,但那是正比,而本诗却是反喻前十二句全是为反衬 结尾二句的,以形成强烈的反差至于其所以如比隐微曲折,自然是由于时代和处 境使然。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 沦:沈阿:山岭西阿:西山 素月:白月 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 光辉,高空清影 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 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 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日月:光阴骋:伸、展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 到申展 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 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 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 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 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4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 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 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 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 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 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 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 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 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 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 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 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 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 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 飘逸而豪放 ( 诗长不具引 ) ,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 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 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 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 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 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 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 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 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 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 界。
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 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 5 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 在于此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 年,被吴王夫差打 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 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还家:一作“还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 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春殿:宫殿 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 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白话译文】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 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 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从 公元前 510 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携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 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 年越灭了吴此诗写的就是这件 事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 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 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 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 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 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 6 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 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 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 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 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 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 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 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 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 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