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58KB
约5页
文档ID:302570940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_第1页
1/5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胡翠琴内容Summary:杜甫,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与李白合成“大李杜”杜甫的诗歌,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饱含着热爱祖国、关注民生、抨击现实的深厚情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本文将从内容、意象、炼字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Key:杜甫;诗歌;爱国情怀杜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的一生都在演绎“以家国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愛国情怀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已凝结成他热爱祖国、心系百姓、关注时事的诗词创作和审美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后世众多的文人创作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内容聚焦黎民百姓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重视已经深深融入杜甫的每一篇作品中他热爱祖国、关注时事、心系百姓,一种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审视社会现实、关怀劳苦大众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记录了劳苦大众的故事,塑造了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最典型的作品就是“三吏”“三别”比如《石壕吏》讲述了作者亲眼所见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充兵,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走充当兵役的悲惨故事。

诗中“听妇前致词”的内容,显然是老妇人一声一泣、一字一泪的“苦啼”,她希望以此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但面对差吏的反问,老妇人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主动提出“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读到这里,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连老妇人都要被抓到军营给士兵们做饭,还有什么人是不用去的呢?显然,这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例,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发生的普遍现象,杜甫用他关照现实的深厚情感,强烈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真实反映了底层劳苦大众水生火热的现实生活同时,《新安吏》为我们塑造了“肥男”与母亲的不舍、“痩男”无人关怀的孤苦无依、不够征兵年龄的“中男”的无可奈何《新婚别》中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经过新娘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冲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忠于爱情的妻子形象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亦是如此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穷困潦倒的杜甫求亲告友才盖起一座茅屋,可大风破屋、大雨瓢泼,诗人哀叹、失眠、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然而杜甫又不单是在哀叹自己,而是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吾庐独破”而推而广之担心“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表现了整个社会的不堪和时代的苦难,也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二、意象选择源于现实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们往往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情感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物体所形成的特殊形象,往往起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作用比如“柳”“明月”“酒”等都是古诗中的常用意象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正是对家国、人民、时事有着超乎自然、发自本能的关注和热爱,在诗歌中选用目之所及的现实意象,充分抒发他的感时伤事、爱民情怀,比如“马”“猿”“风”“雨”“舟”等《春夜喜雨》是杜甫晚年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畔草堂定居两年后所作诗歌轻巧喜悦,赞美春雨首联以拟人的手法写春雨乖巧体贴“知时节”,颔联写春雨滋润万物的无私品质,颈联反衬夜雨之细腻繁密,尾联想象第二天春雨润泽下的美景诗歌表面上写春雨,实则在意象“春雨”中饱含着作者厚重的情感北方干旱,国家衰落,社稷动乱,生灵涂炭这一场春天的“及时雨”适时而来,给老百姓们带来了生的希望,正如农谚所云:春雨贵如油雨是下了,但杜甫还不放心,恐其戛然而止,他推门远眺,田野小径、江船渔火笼罩在迷蒙丝雨中,还好,这春雨应该会下几天吧。

这幅雨中夜景图让人看得生动、心动、感动春雨如此无私体贴,灌注了杜甫太多的惊喜与赞美而在诗人盼雨—听雨—看雨—想雨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也难怪,这首诗家喻户晓此外,《秋兴八首》(其一)中“玉露”“巫山巫峡”营造了阴沉萧森的秋声秋气,“江间波浪”“塞上风云”虚实结合,既写万里长江波浪滔天又暗指塞外吐蕃边关入侵诗歌用阴晦凋敝、动荡不安的情境衬托诗人愁苦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点明“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还有,“恨别鸟惊心”“渚清沙白鸟飞回”“天地一沙鸥”等诗中“鸟”的意象,饱含感慨,声情悲壮,在不同层面反映了杜甫老病孤愁、漂泊不定的凄苦和心系国家的情怀三、语言注重精雕细琢用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来评价他自己最为合适,这也是杜甫屹立于中国古典诗坛语言艺术之巅的重要原因杜甫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用词精当,擅长将丰富的内心情感注入准确精妙的语言,从而直抵人的内心深处,表现出诗体之外广阔的画面和厚重的情感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杜甫只身一人欲投奔肃宗朝廷,不幸被叛军所俘,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次年,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衰落之境,百感交集写下《春望》。

首联描写作者春望所见,一个“破”令人触目惊心,山河虽在国已破,一个“深”又令人满眼凄然,城池残败杂草生颔联抒发因时伤怀的愁绪,一个“溅”字、一个“惊”字以反衬的方式、拟人的手法,让诗人深感国破家亡之痛这里诗人是在描写客观景色吗?不仅仅如此诗人表面写景,实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凋落衰败的都城现状令他沉痛不已,国都沦陷诗人内心几许苍凉、几许怅惘颈联写战火纷飞下对亲人的思念一个“连”说明战争仍在继续,一个“抵”表达了诗人期盼收到家人书信的迫切心情令人不禁猜想,家书的分量、价值胜过“万金”的原因是什么?是战争!这是所有饱受战争迫害的老百姓的共同心声吧尾联谈自己愁苦不堪的现状搔更短”“不胜簪”说明诗人踌躇满怀、愁思深重纵观全诗,几个简单常见的词语却被杜甫用得恰到好处,毫无雕琢之感,亦无浅显之义,将杜甫在国破家亡之时感时伤怀、忧国思亲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还刻画了一位日渐衰老、愁苦不堪、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还有被誉为“七律之冠”的诗歌《登高》,其中的“风急”“天高”和“渚清”“沙白”,“萧萧下”和“滚滚来”,“常”和“独”等,几乎每一联句型一致、上下句互对,颔联更是对仗工整,前人盛赞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由此杜甫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精微的炼字艺术可见一斑。

另外,《曲江对酒》中“转”“落”“飞”,《水槛遣心》(其一)中“少岸”“多花”“燕子斜”等同样精深微妙Reference:张帅.杜甫诗歌专题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