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文臣中国古代十大文臣仓颉仓颉仓颉又作“苍颉”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 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 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 经验,记载历史因为怕人打扰而延误了时间,仓颉把自己关了起来,开始专 心地创造新的符号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 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 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 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 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 它们传授给了后人比干比干商末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以纣王淫乱,曾屡次强谏,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相传武王克商后,曾封祭其墓萧何萧何 萧何(?─前 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
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苏武苏武 苏武(前 140─前 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 100)拜中郎将,奉命持节与副使张胜、假使常惠,募士百余人出使匈奴侯单于骄狂,并不优礼汉使时有一个投降匈奴、被匈奴封为缑王的汉人,和其他一些降人,打算劫单于母归汉,副使张胜卷入这一阴谋事泄,单于欲尽杀汉使,其大臣以为不可,主张拘降汉使,遂传讯武等武以为这是侮辱,拔刀自尽未遂,单于敬其忠烈,遣医调治,诱逼其降武不屈,单于怒,幽禁于地窖中,绝其饮食武以旃毛和雪而咽,得不死单于又将他远徙至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上牧养公羊,告以公羊生乳,方许放归。
武在冰天雪地中,掘草根以充饥,牧羊时手持汉节,节旄尽脱仍不释手昭帝时复与匈奴和亲,请遣返汉使,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武等九人,时武在匈奴已十九年始元六年(前 81 年)返抵长安,拜典属国武与上官桀父子、桑弘羊有旧交后霍光以谋反罪杀桀等,武以此罢官昭帝死后,武预迎立宣帝事,赐爵关内侯,复为右曹典属国孔融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少聪慧好学大将军何进举为高第,为侍御史,官至虎贲中郎将,以忤董卓,转议郎,为北海相在郡置城邑,立学校献帝迁许,徵将作大匠,迁少府,反对恢复肉刑时曹操秉政,因年饥禁制酒,融上书争之,语多侮慢,遂被免官岁余,复拜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 年)他当着孙权使的面,讪谤曹操,终于被杀,妻子皆被诛所作文字,简洁犀利,多讥嘲之辞,后人将其列入“建安七子”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谢安谢安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政治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早年高卧东床,年四十余始出仕简文帝卒,桓温专权,求朝廷加九锡以准备禅让,谢安等故意拖延至温病死。
桓温死后,孝武帝年幼,谢安累官至侍中,独揽朝政,政由安出谢安为相,施政宽和,不以小察为事为了拱卫京师,培植朝廷军事实力与北方抗衡,故将北来侨民征募为北府兵,由侄谢玄统率,改变了荆、扬两重镇的均势及后前秦攻下梁、益,占领襄阳,又南进徐、淮,东晋政局不安太元八年(383 年),苻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京师震恐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谢安请求北伐,令谢玄为前锋,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今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地区),但由于谢安父子、叔侄遭会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战后,谢安进位太保、太傅,声望极高荆、江二州刺史桓冲卒,朝议以谢玄继任谢安为消除疑虑并调和荆、扬关系,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桓石虔为豫州刺史、桓伊为江州刺史但谢安始终不为司马道子所容,太元十年四月,谢安被迫以抵御前秦为名北赴广陵,筑新城留住,返回建康后病卒魏徵魏徵 魏徵 (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初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失败后降 唐曾为窦建德所获,后复归唐太宗即位,任谏议大夫常犯颤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后任侍中,主持编撰梁、陈、齐、周、隋诸史,封郑国公。
曾告诫太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并劝其以隋亡为鉴,认真总结历史教训认为君与民好比舟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应“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巩固封建统治曾主编《群书治要》等书其言论见《贞观政要》在法律上,认为:1. 法是“国之权衡”“时之准绳”;治国之本在于广施仁义,提倡德礼,并非严刑峻法;2. 法贵宽平,“赏宜从重,罚宜从轻”;主张秉公执法,不能因个人好恶喜怒“任心弃法”;3. “人有所犯,一一于法”,不分亲疏贵贱;4. 审案“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严防狱吏离开事实严讯旁求其法律思想直接影响了唐初的法制建设房玄龄房玄龄 房玄龄 (579-648)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归李世民,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后改秦王府记室,以运筹帷握,为李世民网罗人物,策划统一,经营帝位,与长孙无忌等五人叙功评为第一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改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 长期执政,与杜如晦并称贞观贤相曾受诏重撰晋书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死,陪葬昭(唐太宗)陵狄仁杰狄仁杰 狄仁杰 (607-700)唐大臣官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
武则天初年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被酷吏来俊臣诬谋反下狱,旋放出贬为彭泽令契丹犯河北,转迁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河北道安抚大使等,筹划防务后居相位,以敢于诤谏、执法不阿著称,则天呼为“国老”张九龄张九龄 张九龄 (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武则天时中进士,后任右拾遗玄宗时吏部选拔人才,曾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积官至岭南道按察使为张说所重,说死,以秘书少监代领集贤院事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监修国史任相期间,有直谏之风曾建议不循资格用人复置十道采访使,于河南屯田种稻等又曾主张治裁安禄山败军之罪,以抑其骄横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诗文著称于时,有著作《曲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