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在考察一条不穿过障碍物的任何一条路径,设其分别于OE和OF的延长线交与P、Q两点,记A和P之间的路径长度为,显然>|AP|,又由AEEO,所以|AP|>AE,从而>AE,同理可得>BF再来比较PQ之间路径长度和圆弧EF的长度的大小若PQ之间的路径可有极坐标方程,则有,可得:=-- 亦即路径APQB的长度超过路径AEFB的长度以上证明足以说明了AEFB是满足条件A到B的最短路径5.2 模型准备一 有了4.1中的定理,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起点到目标点无论中间障碍物有多少,最短路径都应该是若干个线圆结构所组成在本题中存在障碍物的状况,且障碍物在拐点处的危险区域是一个半径为1的圆弧,所以结合定理一,我们易知,求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中的转弯半径我们应该按照最小的转弯半径来算才能达到最优线圆结构5.21 1)如上图,设A(为起点,B(为目标点,C(和D(分别为机器人经过拐点分别于隔离危险线拐角小圆弧的切点,圆心为O(,圆的半径为r,AB的长度为a,AO的长度为b,BO的长度为c,角度=, =, =,.求AB的长度,设为L.解法如下:如上图可得有以下关系::在:在中:所以:从而可得:2)而对于下图两种情况我们不能直接采用线圆的结构来解决,需要做简单的变换。
情况一:线圆结构5.22 我们假设两圆心坐标分别为和,半径均为r,M点坐标为,那么我们很容易可以求得: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1)中的方法,先求A到M,再求M到B,这样分两段就可以求解同理如果有更多的转弯,我们同样可以按照此种方法分解情况二:线圆结构5.23 这里我们依然设圆心坐标分别为和,半径均为r,这样我们可以得到:那么直线方程为:因为公切线DE与平行,那么DE的直线方程可以表示为:其中:那么把公切线的方程于圆的方程联立,渴可以求得切点D和E的坐标这样用D和E任意一点作为分割点都可以将上图分割成两个4.21所示的线圆结构,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求解同理多个这样的转弯时,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进行分割5.3 模型准备二 一、对于从起点经过若干点然后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因为不能走折线路径,我们就必须考虑在经过路径中的一个目标点时转弯的状况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的方便,我们先来证明一个猜想:猜想二:如果一个圆环可以绕着环上一个定点转动,那么过圆环外两定点连接一根绳子,并以该圆环为支撑拉紧绳子,达到平衡状态时,圆心与该顶点以及两条切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共线 图5.31证明猜想:如图4.31所示,E点就是圆环上的一个顶点,AB就是拉紧的绳子,就是切线AC和BD的延长线的交点,证明、E、三点共线。
我们可以用力学的知识进行证明,因为是拉紧的绳子,所以两边的绳子拉力相等,设为,它们的合力设为,定点对圆环的作用力设为那么由几何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一定与共线,而又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即与共线综上所述、和三点一定共线二、有了以上这个定理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模型:如图4.32,要求求出机器人从A绕过障碍物经过M点到达目标点B的最短路径,我们采用以下方法:用一根钉子使一个圆环定在M点,使这个圆环能够绕M点转动然后连接A和B的绳子并以这些转弯处的圆弧为支撑(这里转弯处圆弧的半径均按照最小转弯半径来计算),拉紧绳子,那么绳子的长度就是A到B的最短距离我们可以把路径图抽象为以下的几何图形下面我们对这段路径求解:图5.32如图,A是起点,B是终点,和是两个固定的圆,是一个可以绕M(p,q)点转动的圆环,三个圆的半径均为r,C、D、E、F、G、H均为切点a、b、c、e,f分别是A、、A、A、的长度A、B、、均是已知点,是未知点那么最短路径就可以表示为:L=|AC|++|DE|++|FG|++|HB|因为点的坐标未知,所以我们就不能用模型一中的线圆结构对其进行求解故得先求出点的坐标设坐标为(m,n),、、、、分别为(=1、2、3、4、5),、、分别为、、。
这样便有以下关系:在中:在中:在中:在中:则:又因为一定会在的角平分线上,所以满足:我们采用向量的形式来求,易知的一个方向向量:而与垂直,故其一个方向向量:而:所以:综合以上式子可以求得的坐标,从而可以得出路径的长为:=+HB,这可以采用模型一中的线圆结构来求解5.4 模型准备三求解从起点经过若干个点再到达目标点的问题,与4.4不同,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方案,即适当扩大障碍物拐点处的拐弯半径使机器人能够沿直线通过路径中的目标点这样拐点处拐弯圆弧的半径和圆心都是个变量,对于该题,那么我们可以首先设定三个圆心、、,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作图:1) 给定,以为圆心,为半径,画圆,然后过R点做圆的切线,切点为D然后过A点做的切线设为,切点为E2) 然后做F垂直于,垂足为F,F的长就是,然后以为圆心,为半径画圆很显然能由来确定,即3) 然后过B点做的切线为,切点为G,再过F垂直于,垂足为H,那么H的长度就是,然后以为圆心,为半径,画圆很显然能由来确定,即=4) 过C做的切线这就完成了由R经过A和B在到达C的路径5) 然后再变换、、、、、,可得到新的路径找出最小者即可5.5 模型的建立 假设机器人从起点R到到目标点,由4.2知路径一定是由圆弧和线段组成,设有m条线段,n条圆弧。
那么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用此模型就可以对起点到目标点之间的路径进行优化求解六、模型的求解6.1 问题一一、以下给出了R到个目标点的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1)如图一,解决的就是R到目标点A的最短路径问题,很显然的一个问题是机器人从的上方走的最短路径肯定是大于机器人从下方走的最短路径,所以机器人从方向走的最优路线我们在图一中没有给出图一中,蓝线就可以为机器人隔出了危险区域,红线表示的就是通过点的圆为支撑而拉紧的绳子,这样计算出绳子的长度就是R到A的最短路径2)如图二,解决的是R到目标点B的最短路径问题,图中给出了可能的三条路径的最短路径(图中的红线所示),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三条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的长度,然后进行比较,取最小者就是R到目标点B的最优路径3)如图三,解决的是R到目标点C的最短路径问题图中给出了两条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图中的红线所示),我们同样可以分别计算出两条可能的最短路径,取最小者就是R到目标点C的最优路径图5.11图6.12图6.13二、 然后用matlab求解结果如下:1)R到目标点A的最短距离为70.50762)R到目标点B的可能路径有三条,即就有三条可能的最短路径① 如图二,机器人走最上面这条路径到达B,直接用matlab求得最短路径为114.1611② 而机器人经过中间一条路径到达B,这条路径由三条线段和两段圆弧组成,直接用三中的解法是结不出来的。
于是我们做了如下变换,先求出中间一条直线的中点设为F,那么可以采用三中的解法,分别求R到F和F到B的最短路径,然后两段相加,便可求出R到B的最短路径求解结果为107.9587③ 机器人经过最下边一条路径,同理这条路径由四条直线和三个圆弧组成,同样可以采取②中的变换,分三部分求解求解结果如下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