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服务价值理论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0.50KB
约9页
文档ID:499302030
第三章服务价值理论_第1页
1/9

第三章 服务价值理论 第一节 商品与服务—经济学思维“两分法”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二、“两分法”与现实的冲突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一)“两分法” 经济学把人类劳动的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商品与服务的“两分法”二)“两分法”的成因1.历史成因:古典经济学产生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此时服务作为产业或市场交换意义上的服务在经济中比重甚小2.商品服务的感性差异3.理论研究中歧视服务: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导致服务或被排斥在古典价值论逻辑之外或作为“异物”附着于商品价值运动的逻辑体系1)财富观的演变 ①重商主义的观点ü 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ü 对外贸易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ü 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应当少买多卖 ②重农主义的观点(以魁奈为代表)ü 农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ü 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ü 与农业产业分离的工商业活动都不创造财富 ③亚当·斯密的观点ü 一切的生产过程都创在价值n 人类的活动过程可以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n 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财富)的过程n 生产性劳动的结果(产出)即物质资料是财富的实体内容 ④马克思的观点ü 马克思充分坚持了财富的实物观点,认为人类的活动过程分作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而且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

物成为商品所需具备的条件:u 具有使用价值u 具有价值u 用于交换 (2)古典理论对服务的认识总结: ①纯粹的服务,又叫消费服务或非物质性服务,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 ②财富是使用价值的积累,而使用价值必须有它的物质承担着;纯粹的服务劳动不能提供一个实物形态的外界对象,只能提供运动形态的有用劳动效果,这样,在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内,纯粹的服务也不创造价值 二、“两分法”与现实的冲突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服务劳动因其不能创造出有型的产品被看作是非生产性劳动,是一种不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效用)的劳动按这种看法,在当代社会,会产生一系列难以解释的问题:n 第一,如果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发达经济体为什么还要把70%左右的资源投入到“非物质生产”部门? n 第二,如果服务业劳动者不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那么,他们只能靠瓜分工农业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为生,这不是会推论出他们是靠别人创造的价值为生的社会“寄生虫”吗,在现实中,他们取得社会分配的权利又从哪里来? n 第三,一般认为,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因此,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越来越普遍地支出比重越来越高的货币购买服务。

如果这种消费对象没有价值,那不就等于说消费者以有价值的东西,交换无价值的东西已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了吗,这不就违反等价交换原则了吗?n 第四,既然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财富,那么脱离它,物质生产部门还能够进行正常的价值创造吗?n 第五,如果服务有价值,那么难道它也是工农业创造的吗?如果用劳动提供了服务的服务业不创造服务的价值,没有提供服务劳动的工农业反而创造了服务的价值,应该如何认识这种“劳动价值论”?n 第六,如果并不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对传统劳动价值论应作何新界定和新解释才能够适应形势,其“边界”应划到哪里,新的界定会不会背离劳动价值论?三、消除“两分法”的理论尝试n (一)理论探索的方法修正型与创新型)n (二)古典架构的修正:n (三)对服务概念的修正—从价值论角度(一)理论探索的方法修正型与创新型)n 由于在理论思维中破除“两分法”观念的实质,是消除对服务的歧视,即在价值概念上视服务与商品等同,因此,经济学家有两种可能的逻辑选择:一是在不改变古典价值规范及其相应的逻辑系统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性的修正和努力,将服务纳入古典价值范畴;二是扬弃古典价值规范,用新型的价值概念来统一商品与服务。

因后者在理论上显得十分艰难而被学者忽视,这里主要介绍研究经济学者在前一种选择上的努力二)古典架构的修正:q 对古典经济思想框架作些修正,使之能包容服务概念,需要明确几个同服务概念发生联系的古典命题:q 第一,价值只能够形成于生产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价值只能够形成于生产过程之中的劳动过程;q 第二,人类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支出的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q 第三,只有物质产品的生产才是实在价值物品的生产q 服务之所以在古典经济思想中被排除在价值概念之外,原因在于上述几个命题,因此,要把服务概念纳入古典经济学逻辑,必然要对以上思想命题作技术性修正 1.直接修正“劳动”概念[“社会劳动”和具体生产过程的“劳动”]或拓展“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外延 2,重新界定“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当代很多学者也是围绕着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标准,试图将服务归人生产性劳动主要的观点有:q (1)坚持物质与精神相对立的标准,认为只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不赞成将物质资料的感性形态拓展到无形产品。

没有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没有消除商品与服务的价值概念分离)q (2)根据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的经典定义,引申马克思“只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的观点,派生出形成(创造)价值的劳动即是生产性劳动的论点,否定以往争论的前提,即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按照这个观点,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和服务部门的劳动,只要能为资本带来利润,就可以视为生产性的观点站不住脚)q (3)用经济部门的经验分类来划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跟第一、第二产业一样,也将服务纳入生产性劳动的范畴实际上取消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 3.重新界定“物质产品”的概念传统观念认为,物质产品等同于实物产品或(可视的)有形产品,而现代学者则明确指出,物质产品并非只是实物产品或有形产品,它还包括非实物形态的无形产品因为,根据现代科学的观点,物质的存在形态并非只有感性的实体形态,也有非感性的实体形态(三)从价值论角度修正服务概念:n 1.承认服务流量具有自主交易性质,修正服务流量是非交易对象,或只从属于商品交易的传统观念n 2.承认服务具有使用价值或客观效用价值,修正传统上只用交换价值直接解释服务的方法。

n 3.承认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服务和政府服务的基本分类,修正所有服务都只同收入交换而不同资本交换的观点n 理论探索的局限性:服务能否符合标准价值物品定义存在争议;服务难以纳入传统价值体系 第二节 服务效用价值理论 一、效用价值论的概念 二、服务的效用价值理论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 一、效用价值论的概念 效用价值论是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又叫“主观价值论” 1、什么是效用?效用是商品或服务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它表示商品或服务与消费者的快乐或痛苦之间的关系效用实际上就是商品的有用性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的总和(或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二、服务的效用价值理论n 基本观点:n 1.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有从创造效用的角度。

才能把服务的劳动成果列入社会财富之内,才能把服务经济归入国民经济的大系统之中n 2. 服务的效用价值论认为:服务的生产活动与商品的生产活动一样,都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带来福利和效用如果服务能用价格表示出来在市场上出售,便产生了价值创造服务的过程与创造货物商品的过程一样都是创造财富的过程n 3.服务产生的总效用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确定的总效用可以看作是市场价值与有效的外部经济的组合,亦即已支付和未支付的效用n 4.决定服务的市场价值有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服务中的构成相对的不同,导致服务的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要素密集度的服务,不同要素密集度的服务其市场价值是不同的n 5.服务的生产一般是个性化的生产,很少有服务生产可以标准化n 6.服务产生的效用不易衡量,服务的质量存在差异,大多数服务是非耐用性服务,有少数服务具有耐用性n 7.服务公共产品虽然没有或有很少的市场价值,但它却创造了直接的效用与“外部性”效用,“外部性”效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效用n 8.服务的效用价值由要素价值和功能效用(价值)组成要素有有形与无形之分,有形要素可以精确确定,无形要素(如人力资本)不容易精确确定,但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功能效用有中间性的(如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的功能效用)与最终性的(如娱乐、人寿保险服务的功能效用)之分服务的功能从本质上看与其它产品是互补的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n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有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是人对商品满足欲望程度的感觉和评价由于主观评价常因主题不同而迥异,必然使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由于商品效用与人的欲望之间的满足关系而引起的感觉和评价,即价值来源于主观评价第三;对价值实质认识的差异马克思认为价值在实质上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与生产者的劳动、社会关系毫无联系,只是效用的主观体现n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联系n 二者都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 服务的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 劳动价值论是论证商品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理论。

它由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始创,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加以发展,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观点,科学地全面给予完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科学性的价值理论 (一)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1、价值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是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价值是相对商品而言的 2.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3.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指某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互相交换时的量的比例关系 4.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前提,价值是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保证人们在交换过程中追求的是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产生交换的前提,而商品的交换要有一个使各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比较的基础,即价值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不同的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含有人类劳动的结晶,即“价值”;价值的大小制约着商品的交换比例 (二)是什么创造了价值 劳动价值论主张劳动创造价值,斯密奠定了劳动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