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区域文化之岭南文化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78MB
约106页
文档ID:47903077
中国区域文化之岭南文化_第1页
1/106

中国区域文化中国区域文化----岭南文化1、地域范围及文化区的构成• 左图红色椭圆 圈内的范围大 致为岭南文化 区的地域范围第第1 1节节 岭南地理环境特点岭南地理环境特点•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所谓岭南是 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或说揭阳岭)、萌 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 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 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设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 岭南三郡”,从而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 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 后越南北部从岭南分离出去五岭不单是指五个岭名,也 包括穿越南岭的五条通道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看岭南, 岭南又称岭外、领表: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 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岭南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 域,这些地区不仅地理区域临近,而且,人民生活习惯也 有很多相同之处 •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 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 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 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2、特色自然景观与地域特色• 岭南地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 既有气势磅礴的山峦,也有水网纵横的 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峡险滩;更 有海天一色的港湾风光,自然风光可谓婀 娜多姿 广东七星岩中国道教胜地——广东罗浮山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 桂平西山桂平西山,又称思灵山,我国著名的 七大西山之一 因在广西桂平县城西1公里 处而得名自南梁王朝设桂平郡治于西山 起,渐成游览胜地,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更有浔城半边山”之称素以“林秀、石奇 、泉甘、茶香、佛圣”著称 • 龙洞旅游区距广西上林县县城25公里 ,景区包括大龙洞水库和敢龙洞两部分 大龙洞水库是全世界喀斯特地区十大溶崖 水库之一水库区有14个天然小独岛(水 中小石山),库面碧水连天,波光粼粼, 四周石山环抱,曲折回环,青山倒影浑然 一体,被广西作家描写为“水中有山,山因 水更活,水因山更灵”敢龙洞位于水库东 面,洞内有12个观览厅,景厅钟乳石多姿 多彩,洞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见天, 冬暖夏凉海南风光香港浅水湾澳 门 东 望 洋 灯 塔 (松山)• 澳门松山,又名东望洋山,位于澳门正中心,是澳 门最高的山,海拔9 0多米。

因从前松树茂密而名,现在 政府改建下,己成为澳门其中一个休闲胜地山腰辟有一 条环山马路,几座风雨亭点缀其间,林荫夹道,清风徐来 ,松涛翻动,鸟语花香,极富野趣绕行一周,可环视澳 门全城风光山顶有灯塔,名为东望洋灯塔,灯塔发射出 巨大光柱横空扫射,为夜航者指引方向灯塔建于1 8 6 5 年,塔高1 3 米,是远东第一灯塔,原采用火水灯发光, 现已改用电灯作光源灯塔在1 8 7 4 年遭风灾毁坏,曾 停止发光,3 0 年后才重放光芒原来的铜制火水灯早已 成了古董,存于灯塔内登上灯塔所处位置,澳门全景、 四周岛屿及大陆山河尽收眼底位于松山山顶的东望洋灯 塔也是澳门的一大标志,已列为澳门的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1、岭南文化的起源及其特点 “封开人”----岭南古人类历史的揭幕人第第2 2节节 岭南文化发生发展特点岭南文化发生发展特点• “封开人”,大约15万年前,岭南古人类 已经在封开出现这里生活着一种比猿人进 步的人类,模样介于猿人与现代人之间,前 额增高,嘴部后缩,下颏较丰满;上肢与现 代人相似,双手能够劳动;下肢与现代人差 别不大,两腿有些屈膝,能直立行走 • 将在封开发现的峒中岩遗址、罗沙岩遗址和 黄岩洞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及头骨化石统 称为“封开人”。

因为其发掘于封开的龙山景 区,故称之为龙山古文化 • 封开是岭南最早的人类繁衍生息地,封开人 是岭南最早的人类祖先峒中岩人齿化石 • 封开河儿口渔 涝河泮的峒中岩 遗址中发现的两 颗人牙化石,经 铀系法测定,其 距今14.8万年, 它是迄今为止岭 南地区最早的人 类化石 岭南最早古人类遗址----封开渔涝垌中岩马坝人马坝人• 距今12.95万年至 13.5万年(旧石器时代 中期),是介于中国猿 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 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 ,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 智人的重要代表1958 年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 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 洞中伴生的脊椎动物 化石有鬣狗、大熊猫、 貘、剑齿象等19种还 出土了两件砾石打制的 砍砸器马坝人头骨化石马坝人遗址----狮子山岭南地区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 广西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 “麒麟山人”化石; • 广西柳江县遍天岩山洞 发现“柳江人”化石,可能属于1个 女性和1个中年男性; • 广东灵山县(1965年划归广西)城郊马鞍山的东胜岩、葡 地岩、洪窟等岩洞中,发现分别属于四五个个体的人类化 石,距今约数万年之久,被命名为“灵山人”化石; • 广西桂林市郊独山甑皮岩洞穴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 址,出土的人骨经鉴定属蒙古人种,其体质形态同“柳江 人”比较接近; • 广东封开庙边罗沙岩洞穴遗址中发现了人牙化石、人工打 制石器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 • 广东封开县黄岩洞发现两个晚期“智人”头骨化石,经鉴定 ,一为小孩,性别不明,一为成年男性。

新石器时代• 早期 Ø 广东封开黄岩洞封开黄岩洞,在洞口发掘距今1万年前后 的两具人颅骨化石(一成年一小孩),形态属于 晚期智人,即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随着时间的推 移,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各方面都取得进 步这一时期使用的石器不仅种类增多了,而且 制作精巧,并已开始掌握钻孔技术劳作中出现 男女分工,妇女受到尊敬,人们集体住在山洞里 ,洞内有上下层之分,生活布局类似氏族公社村 落的区域结构 ØØ 甑皮岩遗址甑皮岩遗址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区 南面独山之西南麓出土有 陆栖与水生食肉动物40余种 ,均属热带、亚热带动物群 ,有原始驯养猪;出土石器 63件,其中打制石器31件, 有砍砸器、盘状器、刮削器 、砧等,磨制石器32件;有 斧、钵、瓮、三足器等,有 陶片1000余件,均为夹砂粗 陶、多为棕红,次为灰色、 纹饰以绳纹、兰纹为大宗, 部分为刻画几何纹图案其 中,素面夹砂原始陶器和屈 肢蹲葬的发现最令中外史前 考古界瞩目 •甑皮岩遗址,最早距今约一万二 千年前就开始有古人类在此居住 ,直至宋代仍有人在此生活是 目前中国发现人类居住时间跨度 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也 是目前中国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新 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之一。

Ø 新街贝丘遗址新街贝丘遗址新街贝丘遗址,坐落在海南省东方市北黎河 入海口2.5公里处遗址分布范围约16000平方米 距地表0.4~1.0米的文化层中含有大量螺壳、贝 壳和烧土、炭屑、烧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 遗物石器用打击法制成,少见磨制石器陶器 都为夹砂粗陶,以灰褐陶为主,火候一般,陶质 脆松,壁厚不匀器形甚少,只有圆底罐和圆底 釜一般为素面,有少量粗绳纹这些粗绳纹可 能有加固等实用价值,或用于美化陶器,表达出 先人们原始的审美意识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为贝丘遗址,数 量少,只在东方、乐东市县有少量发现贝丘遗址贝丘遗址• 以文化层中包含大量人们食余弃置的贝壳为显著特征 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但有的延续得 较晚 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 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在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 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伴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 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该地区经济生活中占有相 当的比重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 究,可帮助考察该地域自然环境的变迁中国的贝丘遗址 集中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至两广及云南的东部南部诸 省区。

沿海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福建闽侯昙石山、台湾台 北大坌坑贝丘遗址,内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广西南宁邕 江流域的诸贝丘遗址 广西南宁邕江流域的诸贝丘遗址• 邕江,属西江水系的郁江自西向东流经广西 最大的城市南宁市和邕宁县河段的别称,全长 133.8公里,流域面积612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 26.76平方公里在邕江流域两岸发现大量的新石 器时代贝丘遗址,如,豹子头遗址、石船头遗址 、青山遗址、长塘遗址、顶狮山贝丘遗址、灰窑 田贝丘遗址、青龙江贝丘遗址、天窝贝丘遗址址 、那北咀贝丘遗址、凌屋贝丘遗址等新石器时代 贝丘遗址数十处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先民制造 的石斧、石锛、石杵、石刀、石矛、石网坠、石 磨等磨制石器、蚌器、骨器和红色夹砂陶片 Ø 金兰寺贝丘遗址金兰寺贝丘遗址金兰寺贝丘遗址,位于广东增城三江镇金兰寺 村后山岗其中层和下层是新石器时期遗存下层 出土有砍斫器、敲砸器,有肩石斧、锛、凿等打制 和磨制石器陶器以粗砂陶为主,多是粗砂黑陶, 粗砂红陶较少纹饰有篮纹、绳纹和划纹还有部 分磨光泥质红陶和少量彩陶动物以软体动物蚬最 多,还有鹿、牛、鱼、龟等的遗骨中层的几何印 纹陶已有初步发展,其时间稍晚。

下层遗址反映出渔猎经济比较发达,还可能兼 营原始农业(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层遗址说明此 时岭南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 金兰寺贝丘遗址出土文物Ø 陵水石贡遗址陵水石贡遗址• 海南陵水石贡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沿海边沙丘 呈狭长形分布,面积近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1.5米 ,分为三层文化层内含有大量螺、蚌、贝壳、兽骨和石 器、陶器等磨制石器较多,器形中常见石斧、石锛,多 以梯形为主,通体磨光,器体较小陶器数量多,几乎都 是夹砂粗陶,这是海南岛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显著特征其 中粗砂红褐陶最多,少量细砂陶,未见几何纹印陶陶器 全为手制,火候已较高,器壁厚薄较均匀器形品种较多 样,如常见的有罐、钵、碗、盆,及纺轮、网坠等当时 石贡先人流行使用圆底器、平底器,而不见三足器器表 一般打磨光滑,纹饰不发达,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划纹、 镂孔等该遗址还发现了房址、柱洞、灰坑和陶纺轮等遗 迹现象说明,石贡人已开始建房过上定居的生活,并开 始纺织衣物石贡遗址出土的粗绳纹陶片和红陶衣、陶纺轮和陶网坠 • 海南岛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还有 陵水大港沙丘遗址、定安佳笼坡遗址等五处遗址。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有贝丘、山坡类型之分,前者 的基本经济生活是捕捞、狩猎和采集,而后者在时 间上稍晚,主要从事狩猎、采集,捕捞活动在经济 生活中已不突出Ø 石峡文化石峡文化位于广东曲江县狮子山的狮头与狮尾之间的峡地,面积约为3万平 方米石峡文化”是一种以遗址下的文化层及其墓葬为代表,以稻耕为 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自下而上包含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即石峡文化层、 夏商时期文化层以及夏商至西周时期以菱纹陶为代表的青铜器时代文 化层石峡文化(下层)的特征是:陶器以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为 主石器有铲、锛、凿等,均通体磨光埋葬习俗为氏族公共墓地 居住出现了聚落定居的建筑遗迹石峡遗址中文化层和下文化层有叠 压关系和墓葬打破关系比较多见的陶器有折户圜底罐、凹底罐,三 足器极少有大小不一的有段锛、三棱形箭镞和少量的穿孔石刀从 出土的器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石峡中层遗址的先民,主要以原始农业 为主,其次是采集和狩猎石峡上文化层,是以几何印纹硬陶与少量的磨光石器、青铜器共 存为特征l 目前所知,石峡文化主要分布在北江、东江流域,与东南沿海、长江 中下游新石器时代诸原始文化(如良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甚至与 山东沿海等地的诸原始文化(如大汶口文化)有直接、间接的交往和 相互影响。

石峡文化陶壶 石峡文化陶器石峡文化磨制石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