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内 容第8课至练习三总课时15材 分教 析《成语故事》: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回龙点睛》二个成语故事,让学生从中 受到启示和教育《推敲》:理解 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嫦娥奔月》: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 造福的品质《读书莫放拦路虎》:教育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伊索寓言》:知道二则寓言小故事,从中获得教益教 学 目 标1、学会本单兀31个生字,认读18个二类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熟记成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画龙点睛》,复述故事、寓言和《嫦娥奔 月》3、会用 总是“不要……而要……”造句能用一句话概括段意4、了解《红灯记》故事,朗读唱词,体会弦外之音5、口语交际《学会拒绝》6、从故事和各个寓言中得到启发和教益7、学习嫦娥追求幸福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重点 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兀课文2、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3、理解成语和寓言的寓意课 时 安 排《成语故事》2课时《推敲》2课时《嫦娥奔月》2课时《读书莫放拦路虎》1课时《伊索寓后》3课时推荐好书1课时习作指导与讲评1课时练习二3课时备课时间2013-09-29总课时27审核人主备人符江海使用教师符江海上课时间2013-10-8课题8、成语故事第(1 )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使用工具书等方法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学习生字,积累重点词语3、了解什么是成语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借助生字表里的拼音、工具书和请教别人等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导入揭题一一朗读课文——积累词语-----达标测评教学过程预设及措施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让学生说成语2成语的含义二、出示学习目标1、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注意生字的读音)2、积累生字新词三、分工合作A第1、2、3、4小组:《自相矛盾》B 第5、6、7、8小组:《画龙点睛》C 第9、10、11、12小组:《滥竽充数》四、自我学习互动学习1、各自轻声读课文(发现问题)要求:(1)圈出不懂读的字;(2)画出读得不流利的地方2、再读课文(合作解决问题)(1)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懂读的字:① 借助生字表里的拼音;② 借助工具书,如:《字典》、《词典》、《教材全解》等;③请教别人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听别人读2)小组合作学习3、听出白4、朗读展示(个人、对子、小组)5、点评加分五、积累词句小组合作爬黑板,把重要词句写在各自的位置上六、达标测评我是拼音小能手Chu o chu?n fa ng l u chu gu o()()()B i zh ensh ?n y n qiSg b i()()()lcn y uch eng sh u hual eng di n j mg()()板书设计:8、成语故事作业设计:1、继续抄写重点词语,每个写三遍,为下一节课听写做好二|方法:准备。
]1、借助生字表里的拼音;2、借助工具书,如:《字典》、《词典》、《教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并质疑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材全解》等;3、(小组合作)试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成语的意 二|3、清教力1J人思和寓意,并想一想从中得到的教育教学后记:备课时间2013-09-29总课时27审核人主备人符江海使用教师符江海上课时间2013-10-9课题8、成语故事第(2 )课时1、精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教学目标到教育]2、背诵其中的一个成语故事二|重点难点1、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教学过程预设及措施二次备课一、学生爬黑板听写(选 10个)矛盾锐利神韵戳穿墙壁 腾空俸禄楚国推辞 逼真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张牙舞爪二、品读成语故事(一)《自相矛盾》1、解题: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2、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尤百3、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夸口”:说大话“我的盾坚固的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4、“张口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张口结舌”:弓长着嘴巴说不出话5、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相抵触6、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二)《滥竽充数》1、解题:“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2、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3、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同1)战国时,齐宣士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2)战国时,齐宣士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3)战国时,齐宣士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A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B后来他怎么又装/、卜去了 ?(战国时,齐宣士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们吐个一个地单独吹。
4、读《滥竽充数》思考:1)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给齐宣王吹竽时是怎么想的?2)他拿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又是怎么想的?3)当南郭先生逃走时,他又是怎么想的?5、说说“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这个成语比喻没用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四混在好的里向充数6、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 知道了什么三)《画龙点睛》自学《画龙点睛》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1 )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 ) “点睛”的结果怎样?2、讨论,指导朗读1 )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讨论,指导朗读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回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应游客的一再要求)讨论,指导朗读3 ) “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惊叹不已)讨论,指导朗读5)完成填空: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两条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小已,后的说();有的说 ();还有的说:()他们尢/、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3、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的语气)4、说说“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美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三、总结板书设计: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滥竽充数得俸禄逃走了画龙点睛点睛飞走了作业设计: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 等教学后记:备课时间2013-09-29总课时27审核人主备人符江海使用教师符江海上课时间2013-10-9课题9推敲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皎洁”、“妥帖”、“簇拥”、“避让”、“斟酌”、“莽撞”、“推敲”、“宽恕” 8个新词2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生字较多,对生字的学习,我主要以自学为主;对于词语的学习,采取结合文章内容,通过内容去理解其意思,或是课前通过查阅词典来完成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格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对词语“推敲”重点理解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预设及措施二次备课「一、自学生疑,交流释疑1、教师叙述:昨天已经要求同学们预习《推敲》这篇课文了,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课件展示预习题:1.会读下列词语:贾岛、]韩愈、簇拥、斟酌、宽恕、莽撞2.会写下列字:敲尚 睡驴妥街 闯 貌3.练习止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收集贵岛和韩愈两位诗人的资料,大概了解这两个人物5.查词典或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皎洁”、“妥帖”、“簇拥”、“避让”、“斟酌”、“莽撞”、“推敲”、“宽恕”)2、课件展示:贾岛、韩愈、簇拥、斟酌、宽恕、莽撞[(1)问:你们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指名说 口(2)指名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簇”的读音是平舌音“c“斟、酌、恕”都是翘舌音读准后齐读一遍3、课件展示:推 qi co ()沉shu i () 毛l d ()和sh ang ()tu 6 ()帖大 ji e ( ) chu fing ()进 礼 mco ()Nd)谁来写一写这些生字?指名上黑板写,其他孩子在作业纸上写12 2)指着学生的字,边点评边指导敲”:左宽右窄睡、驴”:左窄右宽尚、妥”:上小下大。
街”:左中右结构,中间高,两边低范写“貌”字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听,跟着默读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3)同桌互读我读一段给你听,你读一段给我听直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5、课件展示:贾岛和韩愈的图片1)看图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这两位诗人2)谁来介绍一下他们?(板书:贾岛、韩愈)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法 名无本,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多次参加进士考试, 都未中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 称为“苦吟诗人”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 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 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二、自学生疑,探究释疑1、课件展示:皎洁、妥帖、簇拥、避让、斟酌、宽恕、莽撞、推 敲'(1)练习正确地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