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中的赛跑 ——农村留守儿童计算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内容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看起来简单的计算题,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计算是频频出错,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有所偏差,使得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通过改变班级的竞争结构,如“一对一”、“组对组”、“师徒结对”、“强化奖励”等机制,能够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 留守儿童 竞争机制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石,在整个数学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看起来简单的计算题,到了学生手中答案就变的五花八门,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计算更是频频出错,往往大片的计算题,只能答对几个,甚至有的全部错误,由此导致数学的学习进入了一种比较被动的局面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的计算学习如此困难?我们又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快的进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原因分析: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对农村留守儿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走进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心声,也许你会有所触动,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漂亮的玩具,没有大堆的零食,没有听不完的赞美的话,有的却是他们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生活的压力与沧桑。
他们大多都是跟随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生活是流浪的、居无定所的,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多家庭中父母文化水平很低,他们所从事的一般是最基本的体力工作,许多家庭终日为生计而劳碌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状况同时,由于自身的文化限制,很多家庭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欠缺,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同不足,缺乏学习的良好动机在学校里,他们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习惯散漫随性,成绩的不佳,进一步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低兴趣又致使低成绩,长期以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使孩子产生了一系列的厌学厌算现象 二、应对措施: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甚至陶醉其中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计算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对计算的兴趣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改变竞争结构 有竞争才有动力,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小学阶段,教师往往会利用“小红花”“小红旗”等物品来激励学生学习此种方法对于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后30%的后进生来说,作用不大,而相反,可能由于这些“小物品”的刺激,挫伤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
特别是在学生信心与动力相对匮乏的农村学校,这种单一的竞争方式很难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计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竞争规则: 1) 一对一的竞争机制: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找到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将名单制成“计算小能手”的表格,挂予教室的评比栏中每天为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4道计算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过程教师按照答题情况给其中正确率高的学生贴一个“小红花”在“计算小能手”的表格中以作鼓励,当然两位学生都是全对,我们应该全部予以表扬对于落榜的孩子我们也要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觉得下一次能做的更好这种竞争机制的好处在于能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竞争对手的水平差距不大,更能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积极性 2)组对组的竞争机制: 教师根据教室座位布置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使每一组学生的总体水平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每周作一次总结,依照一周内每一组的计算正确总题数来进行评定名次,第一第二组每位组员分别获得二个和一个“小红花” 这种竞争机制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整体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督促意识,让学生体验成绩不仅是自己的,还是集体的,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而是真正学习的主角。
3)师徒的小队竞争机制 农村学校后进生相对较多,一个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一一,并不现实,这就需要发展学生中的“小老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成互帮互助的师徒小团队,每天安排一定量的计算练习让徒弟在师傅的帮助下按时完成,并由其“小老师”帮助批改与讲解,教师则定期的对徒弟的计算能力情况进行评定与测试,按照测试整体情况给予前三名的师徒团队一定的“小红花”作为奖励这种竞争机制的好处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可以巩固“小老师”的计算能力,提高其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培养表达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后进生的计算学习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好处,对他们学习信心的树立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强化奖励机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小红花”的渴望是一个比较短暂的过程,仅仅在计算开始到评比结果公布的那段时间会显得比较的主动上进,而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小红花”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能不能让“小红花”的作用变的更大,让更多的孩子积极的参与到争夺“小红花”的比赛中来呢?一次难忘的班会之后,我受到了一点启示 “生日,我最想收到什么礼物”,一个很普通的话题,学生的答案却有点让我吃惊纸条上写的不是高级的玩具,不是漂亮的衣服,而是乒乓球拍,钢笔,笔记本……这些对于本地孩子来说只是很普通的东西,可能只需一句话,爸爸妈妈就可以满足其要求。
但是,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来说,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利用这些物品的刺激,使他们主动地设立一个短期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奋斗于是,结合上面的计算竞争制度,借鉴超市积分换物的活动于是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满5个小红花累积1个积分,一定的积分可以换到不同的奖品比如3个积分可以换到一本漂亮的笔记本,6个积分可以换到一枝漂亮的钢笔,10个积分可以换到一个篮球,20个积分可以换到一副羽毛拍等等 积分换物使原本精神形态的“小红花”的作用大大得到了强化,实物化的奖励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实践初体验: 改革以后的奖励制度和竞争制度,能够较为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学生对于计算学习的热情较以前有一定的提升大部分学生已经加入到了争夺“小红花”的比赛当中,并能够自己去寻找计算题练习 四、总结: 总之,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其他学生,他们都有进步和被老师同学肯定的愿望,我们只有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平等对待,我们才能够教育好所有的孩子,让他们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2.范先佐:“流动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
3.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 4.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5.段宝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6.许旭:“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美]詹姆斯.莫瑞、叶敬忠译,《关注留守儿童一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版 8.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