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实验:实验一,四组分液液体系相图 一 实验一 四组分液- 液体系相图的绘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绘制四组分平衡相图 2.掌握用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多组分相图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于三组分体系,当处于恒温恒压条件时,根据相律,其自由度 f*为:f*=3-Φ 式中,Φ 为体系的相数体系最大条件自由度 f* max =3-1=2,因此,浓度变量最多只有两个,可用平面图表示体系状态和组成间的关系,通常是用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称之为三元相图 若用质量分数 w ( 或摩尔分数 x ) 描述系统的组成时,如图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组分 A、B、C,三条边AB 、BC、CA 上的点代表一个二组分的组成,三角形内任意一点表示三组分的组成以图中点 P 为例,经点 P 作平行于三角形三边的直线 Pa、Pb 、Pc ,则点 P 对应组分 A、B、C 的相对含量分别为 wA =Ca= Pc , wB =Ab =Pa ,wC=Bc = Pb反之,若已知系统的组成,要在三角形内确定系统的组成点时,可在 CA 边上取线段 Ca 长度等于组分 A 的组成 wA,在 AB 边上取线段 A b 长度等于组分 B的组成 wB,通过点 a 作平行于 BC 的直线,通过点 b 作平行于 AC 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p 即为系统的组成坐标点。
在混合表面活性剂-水-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三组分系统中,把水作为一个顶点 ,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总量作为一个顶点,油作为一个顶点绘制三元相图如右图所示,设有一个混合表面活性剂—IPM 的二组分系统,其组成点为 k ,于其中滴加水,则系统总组成沿 kB 变化(混合表面活性剂—IPM 比例保持不变),在曲线以下区域内存在互不溶混的两共轭相,将溶液振荡时出现浑浊状态继续滴加水直至曲线的点 d,系统将由单相区进入两相区,液体由澄清变为浑浊,记录该临界点 图 2 滴定路线图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玻璃试管(10ml),滴管,电子天平,旋涡混合器,锥形瓶 试剂:吐温-80,无水乙醇,肉豆蔻酸异丙酯,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 用滴管将混合表面活性剂(Tween-80/无水乙醇)按重量比值(Km)1∶1、2∶1、1∶2分别置于锥形瓶中,恒温下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使充分溶解,得到 3 个混合液 2. 分别固定不同 Km 的混合表面活性剂,按重量比 1∶9、2∶8、3∶7、4∶6、5∶5、6∶4、7∶3、8∶2、9∶1 称取油相和混好的混合表面活性剂(总量恒定为 2 g),常温下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合均匀。
3. 将 2 中制得的各个体系分别在旋涡混合器上边旋涡,边用滴管加水滴定,注意观察溶液现象,记录临界点时滴入的水的重量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数据记录 实验室温: ①当 Km=1:1 时: 编号 混合表面活性剂 IPM 水 总重量 (g) 重量百分含量% m(g) m(g) m(g) 混合表面活性剂 IPM 水 1 2 3 4 5 6 7 8 9 ②当 Km=2:1 时: 编号 混合表面活性剂 IPM 水 总重量 (g) 重量百分含量% m(g) m(g) m(g) 混合表面活性剂 IPM 水 1 2 3 4 5 6 7 8 9 ③当 Km=1:2 时: 编号 混合表面活性剂 IPM 水 总重量 (g) 重量百分含量% m(g) m(g) m(g) 混合表面活性剂 IPM 水 1 2 3 4 5 6 7 8 9 2.根据上表所得数据,在等边三角形坐标纸上,平滑地做出伪三元相图。
六、思考题 1.滴定过程中,若某次滴水量超过终点而读数不准,是否要立刻倒掉溶液重新做实验? 2.观察不同 Km 下溶解度曲线有何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研究生毕业生自我鉴定例文4篇下一篇:员工11月份工作总结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