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病原菌 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细菌 第二节 消化道感染细菌 第三节 创伤感染病原菌 第四节 引起食物中毒细菌 第五节 性传播细菌 第六节 动物源性细菌 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细菌 一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俗称结核杆菌 是结核病的病原菌 一 生物学特性 1 形态与染色 细长略弯曲 呈分 枝状 无荚膜 鞭 毛和芽胞 齐 尼 抗酸染色法呈红色 2 培养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为专性需氧菌 最适生长pH为 6 5 6 8 生长缓慢 18小时左右繁殖一代 分离培养常用罗氏固体培养基 培养3 4周 出现菜花样菌落 液体培养基内生长呈菌膜 3 抵抗力 结核分枝杆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一般无芽 胞致病菌强 耐干燥 耐酸碱 对湿热 紫外 线 乙醇均敏感 4 变异性 结核分枝杆菌因环境条件变化易发生形态 菌 落 免疫原性 毒力及耐药性变异 卡介苗就 是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减弱变异株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结核分枝杆菌不产生毒素 也无侵袭性酶类 其致 病性可能与菌体成分有关 1 脂质 2 蛋白质 3 分枝杆菌生长素 4 多糖 2 所致疾病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 结核分枝杆菌主 要通过呼吸道 消化道和受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侵入 易感机体 引起多种组织脏器的结核病 1 肺内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侵入引起肺结核 肺结核感 染分为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两类 2 肺外感染 部分患者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脑 肾 骨 关节 生 殖器等结核 痰菌被咽入消化道可引起肠结核 经破损 皮肤感染可致皮肤结核 3 免疫性 人类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率高 但发病率不高 这表明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相当强的免疫力 主要 是细胞免疫 三 检查方法 1 标本采集与处理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采集不同的标本 如 痰液 尿液 脑脊液 胸水或腹水等 2 直接涂片镜检 找到抗酸染色阳性菌 即可初步诊断 3 分离培养 罗氏固体培养基上 37 培养3 4周 4 快速诊断 PCR 核酸探针等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DNA 5 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 用以检测受试者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有特异 性免疫力的试验 1 原理 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 用以 检测受试者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有特异性免疫力的试验 其原理是迟发型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有两种 一种为旧 结核菌素 OT 另一种为纯蛋白衍生物 PPD 2 方法 取PPD5u或OT 0 1ml注射于前臂掌侧皮内 经48 72 小时观察局部有无红肿 硬结 3 结果分析 阳性 注射部位红肿 硬结直径0 5 1 5cm之间 表 明机体曾感染过结核或卡介苗接种成功 对结核 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特异性细胞免疫 强阳性 硬结直径超过1 5cm 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 应进一步检查 阴性 注射部位无红肿或红肿 硬结直径小于0 5cm 表明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没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和 特异性细胞免疫 4 应用 选择BCG接种对象及测定接种效果 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对人群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测定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四 防治原则 1 预防接种 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有效的措施 接种对象主要 是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和新生儿 接种后6 8周若结 核菌素试验转为阳性 则表示接种者已获得免疫力 阴性 则表示接种者未获得免疫力 需进行复种 2 治疗原则 首选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乙胺丁醇和链霉素 联合用药不仅有协同作用 还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为 防止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 做药敏试验 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二 脑膜炎奈瑟菌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 肾形或 豆形双球菌 无鞭 毛和芽胞 新分离 有荚膜和菌毛 2 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 专性需氧菌 巧克力平板 初分离时需5 10 CO2 3 抵抗力 该菌对干燥 湿热 寒冷等抵抗力极弱 对磺胺 青霉素 链霉素和金霉素敏感 4 分类 根据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分13个血清群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菌毛 荚膜 内毒素 2 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飞沫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 临床表现 突然恶寒 发热 恶心 呕吐 皮肤 血性皮疹 侵犯脑脊髓膜 引起脑膜 刺激症状 3 免疫性 感染后可获牢固免疫力 三 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 检查方法 取患者脑脊液 血液 瘀斑渗出物直接涂片镜检 若 在中性粒细胞内外发现典型G 双球菌 则可作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取脑脊液或血液标本先增菌后 接种巧克力 血琼脂平板 置5 10 CO2环境中培养 挑选可疑菌落作涂 片镜检及生化反应 血清学鉴定 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可溶性抗原 进行快速诊断 2 防治原则 流脑的预防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首先隔离治疗患者 控制传染源 流行期间儿童应预防性口服磺胺药 保持 室内通风良好 儿童应采用接种流脑特异性多糖疫苗 治疗首选青霉素 三 白喉棒状杆菌 一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阳性 末 端膨大呈棒状 细 菌 可呈V L等 形状 无鞭毛 荚 膜和芽胞 用美蓝 或Albert染色 菌 体内可见异染颗粒 白喉杆菌对营养要求较高 吕氏培养基细小 灰 白色 圆形突起的菌落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 呈 黑色菌落 本菌对湿热 常用消毒剂抵抗力较弱 但对干燥 寒冷 日光的抵抗力较强 对青霉素敏感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1 白喉毒素 2 索状因子 2 所致疾病 白喉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呼吸道或接触污染的物品 6个月至5岁 的儿童易感 白喉棒状杆菌首先在鼻咽部黏膜生长繁殖引 起局部炎症使黏膜上皮细胞坏死 血管扩张 组 织充血水肿 炎症细胞浸润 纤维蛋白渗出 形 成灰白色膜状物 称为假膜 若病变扩展到咽喉 部或气管 可因假膜脱落而引起气管阻塞 导致 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是白喉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其产生的毒素入血使心肌受损 是白喉晚期致死的 主要原因 3 免疫性 感染或预防接种后机体均可获得牢固的免疫 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毒素抗体 出生后至 个月内不易感染 个月后儿童易感性逐渐增高 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力可用锡克试验测定 三 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 检查方法 患者病变部位假膜边缘取鼻咽拭子直接 涂片 用美蓝 革兰染色法或奈瑟染色法染色后镜 检 将标本接种于吕氏血清斜面上 培养18小时后 根据菌落特点 进一步做生化反应和毒力试验鉴定 2 防治原则 人工自动免疫 注射白喉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 与白喉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肌 肉注射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 四 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细菌 细菌名称形态特征所致疾病 肺炎链球菌革兰阳性细菌 菌体呈矛头状 钝端相对 成双排列 在机体内 可形成荚膜 大叶性肺炎 流感嗜血杆菌革兰阴性小杆菌 常呈多形性 无鞭毛 芽胞 多数菌株有菌毛 毒力菌株产生荚膜 脑膜炎 咽喉会厌炎 关节 炎 心包炎 慢性支气管炎 中耳炎 鼻窦炎 百日咳鲍特菌为革兰阴性小杆菌 两端浓染 无鞭毛 无芽胞 光滑型菌株有 荚膜和菌毛 百日咳 嗜肺军团菌革兰阴性短粗杆菌 呈多形性 有微荚膜 菌毛和单端鞭毛 无 芽胞 军团病 临床表现有三种类型 流感样型 轻症型 肺炎 型 重症型 和肺外感染 肺炎支原体 呈球形 球杆形 分枝丝状或念 珠状等不规则形态 用普通染色 法不易着色 无细胞壁 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第二节 消化道感染细菌 一 埃希菌属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革兰阴性 无 芽胞 多数有周身 鞭毛 某些细菌有 荚膜或微荚膜 大 多数细菌有菌毛 2 培养和生化反应 在SS平板上呈红色菌落 分解多种糖类 产酸产气 IMViC试验结果为 SS平板大肠埃希菌菌落 3 抵抗力 胆盐 亚硝酸盐和煌绿等选择性抑制 对磺胺类 氯霉素等均敏感 易耐药 4 抗原结构 菌体抗原 鞭毛抗原 表面抗原 二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菌毛 外毒素 如肠毒素 溶血毒素 内毒素 抗原 2 所致疾病 1 肠道外感染 为内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性E coli引起 2 肠道内感染 为外源性感染 致病性E coli引起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 二 志贺菌属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结构 革兰阴性短小杆菌 有菌毛 无荚膜 鞭毛及芽 胞 有 抗原和 抗原 根据 抗原和生化反应不同 将志贺菌分为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鲍氏志贺 菌 宋内志贺菌 2 培养和生化反应 需氧或兼性厌氧 SS平板上形成无色透明小菌 落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大多数不分解乳糖 宋 内志贺菌能迟缓发酵乳糖 不分解尿素 甲基红试 验阳性 H2S试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VP试验均为 阴性 对甘露醇的分解和产生靛基质的能力 因菌种 而异 3 抵抗力 易形成耐药性 二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1 侵袭力 菌毛黏附 抗原 2 毒素 内毒素 外毒素 2 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 1 急性菌痢 起病急 典型症状有发热 腹痛 腹 泻 初为稀水样便 约一天左右转为粘液脓血便 伴 有里急后重 下腹疼痛等症状 2 慢性菌痢 若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 反复发作 病程超过2个月则可诊断为慢性菌痢 三 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 检查方法 1 标本采取 取病人粘液脓血便 立即送检 2 分离培养与鉴定 标本接种肠道选择培养基或鉴别 培养基上 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 2 防治原则 1 控制传染源 2 切断传染途径 治疗选用磺胺药 氯霉素 氨苄青霉素 痢特灵等 三 沙门菌属 一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短 小杆菌 多有周 身鞭毛 菌毛 无芽胞 无荚膜 SS平板上形成无色 透明小菌落 产硫化氢 的细菌形成黑色菌落 有 两种抗原 少数细菌有 i抗原 沙 门菌对胆盐 对煌绿等 较强耐受性 SS平板伤寒菌落 二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1 侵袭力 菌毛黏附 i抗原 2 内毒素 沙门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 是 主要的致病物质 3 肠毒素 个别沙门菌 如鼠伤寒沙门菌 可 产生肠毒素 为外毒素 可引起严重腹泻 2 所致疾病 1 伤寒与副伤寒 又称肠热症 由伤寒沙门菌和甲 乙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 2 食物中毒 鼠伤寒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猪霍乱沙 门菌等引起 3 败血症 主要由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鼠伤寒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等引起 3 免疫性 伤寒沙门菌系胞内寄生菌 病愈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三 检查方法 1 标本采集 肠热症在病程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标本 第1周取血 第2 3周取粪便 尿 第1 3周取骨髓 败血症时取血 胃肠炎取粪便 呕吐物或可疑食物 2 分离培养和鉴定 血液和骨髓穿刺液先增菌培养 粪 尿 沉渣 可直接 接种于选择培养基 经37 培养24小时后挑选可疑菌落 进一步做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 3 肥达反应 是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 抗原和甲 乙型副伤 寒沙门菌 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 测定患者 血清的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伤寒沙门菌 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 80以上 抗体凝 集效价在1 160以上 甲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抗体凝集 效价在1 8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4 带菌者检查 凡 i抗体阳性者取粪便或尿液反复进行分离培养 以 确定是否为带菌者 四 防治原则 早期发现 早期隔离 彻底治疗病人 肠热 症治疗首选氯霉素 对氯霉素耐药者可用氨基苄 青霉素 呋喃唑酮等 四 霍乱弧菌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革兰阴性 弯 曲呈弧形或逗点状 单鞭毛 运动极 其活泼 有菌毛 无芽胞 有些菌株 139 有荚 膜 取米泔水样粪 便用悬滴法检查见 穿梭样 运动 2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pH 8 8 9 0的 碱性蛋白胨水或碱性琼脂平板培养中生长良好 形成圆 形 光滑 透明菌落 3 抗原结构与分型 霍乱弧菌有 抗原和 抗原 根据 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 可将霍乱弧菌分为155 个血清群 引起霍乱流行 的是O1血清群和 139血清群 1血清群包括两个生物 型 即古典生物型和EL Tor生物型 4 抵抗力 对热及消毒剂抵抗力弱 在55 湿热中15分钟 即死亡 对酸尤为敏感 在胃酸中仅能存活4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