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年度家庭消费调查报告.docx

aa****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07KB
约9页
文档ID:51280549
年度家庭消费调查报告.docx_第1页
1/9

年度家庭消费调查报告年度家庭消费调查报告聘才网为大家搜集整理有关年度家庭消费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居民教育消费状况,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于今年 10 月份,对全市 13 个区县 1500 户城镇居民常规记账户,进行了“居民家庭教育消费专题调查” 本次共回收调查问卷 1456 份,回收率达%在被调查住户中,%的家庭拥有在读学生,其构成情况如下:1、性别构成:在受访人员中,男女比例分别为%和%2、年龄构成:在受访人员中,36~55 岁的中年人群孩子正当入学阶段,比重接近七成较为突出,为%;其次,23~35 岁的人群占到了%;56 岁以上人群仅占%;16~22 岁比重最少,仅占%3、人均月收入构成:家庭人均月收入在 XX~5000 元之间的比重最大,为%;其次为 1000~XX 元区间,比重为%;5001~10000 元、1000 元以内、10000 元以上比重均较少,分别为%、%和%4、职业构成:职业为企业单位人员最多,占比%;其次,其他人员占%;事业单位人员占%;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党政机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军警人员、在校学生所占比例均低于 10%,分别为%、%、%、%、%和%。

1、近五成南京家庭今秋缴纳学费在 500 元以下在有在读学生的居民家庭中,近四成家庭孩子今年秋季开学缴纳的费用在 1000 元以下,比例占%; %的家庭缴纳费用在 1001~5000 元;缴纳费用在 5001~10000 元、10001~30000 元两个区间的大致持平,分别为%和 %;30000元以上比例较少,仅占%就其中的学费支出,%的家庭今秋学费支出在 500 元以内,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支出为 0 的占%;学费支出1~500 元的占 %;学费支出在 501~1000 元、5001~10000元和 10001 元以上的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和%从家庭小孩就读阶段来看,就读幼儿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含中专生)、大专以上学生、成人教育学生的家庭缴纳学费在 500 以下(包含 0 元义务教育)分别为%、%、%、%、%和 0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家庭在学费的开支上较少,而幼儿园学费相对参差不齐,高中生(含中专生)学费支出相对义务教育阶段上升幅度较大,过半数家庭的学费支出在 1001~5000 元区间;大专以上学生因为普遍学费高于中小学,因而学费支出在 1000 元以下的仅为%,1001~5000 元、5001~10000 元和 10001 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和 %;成人教育费用支出相对平缓,%的家庭学费支出在 1001~5000 元区间,%的家庭学费支出在5001~10000 元。

从小孩就读学校性质来看,在有在读生的家庭中,%的家庭孩子就读公办学校,仅%的家庭孩子就读民办学校就读公办学校的绝大部分家庭学费支出在 500 元以内,占%,而就读民办学校的 500 元以内仅占%,近半数的家庭学费支出在 1001~5000 元,有%的家庭的学费支出达 5001~10000元2、南京三成以上居民家庭有过择校行为在有在读生的家庭中,%的家庭有过为子女择校行为从被调查者的收入看,择校比例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居民家庭收入越高,有择校行为比重越大: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0 元以上的家庭有%的给孩子择过校;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1~10000 元的家庭有%的为孩子择校;家庭人均月收入 XX~5000 元的家庭有%的为孩子择校;家庭人均月收入1001~XX 元的家庭有%的为孩子择校;家庭人均月收入 1000元以下的家庭有%的为孩子择校从孩子幼儿园开始至今择校花费来看,%的家庭花费在10001~30000 元;10000 元以内的比例列第二,占 %;30001~50000 元、50001~100000 元、100001 元以上的比例逐渐递减,分别为%、%和%3、%的学生在校外上过培训班或家教在有在读生的家庭中,%的家庭给孩子在校外上过培训班或家教。

在参加过培训班或家教的学生中,%的学生参加的是“文化类”家教或培训班,%的学生参加的是“兴趣类”家教或培训班,%的学生参加了“其他类”家教或培训班调查数据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 1000 元以下、1001~XX 元的、XX~5000 元的、5001~10000 元的、10000元以上的家庭依次有%、%、%、%和%的给孩子在校外上过培训班或家教,上培训班或家教学生比例与家庭人均收入成正比,表明家庭收入越高,父母对孩子期望越大,在教育上投入越多4、学生年龄越小课外负担越重在有在读学生的家庭中,%的孩子在校外上过各类培训班或请过家教被调查者家庭小孩(幼儿园在读小孩除外)在校外上过各类培训班或请过家教的比例随着小孩的入学阶段深入而逐渐下降,表明孩子越小,课外负担越重小孩上过各类培训班或请过家教在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含中专生)、大专以上学生、成人教育学生的比例依次为%、%、%、%和%,甚至此比例在幼儿园也高达% 这与父母望对孩子期望颇高,惟恐子女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密切相关,导致学生课业课内的“减负” ,课外的“负负得正” 5、%的家庭去年在培训班的费用在 3000 元以内在家庭有在读学生的被调查者家庭中,%的南京居民家庭去年用于培训班(含家教)的费用在 3000 元以下,其中,费用在 1000 元以内和 1001~3000 元的分别占%和%。

的家庭费用在 3001~6000 元,6001~10000 元和 10000 元以上的比例较少,分别为%和%据调查数据显示,用于培训班(含家教)的费用与家庭收入成正比,收入越高,用于培训班(含家教)花费越大的人均月收入 1000 元以下的家庭用于培训班(含家教)费用在 3000 元以下;%的人均月收入 1001~XX 元的家庭、%的人均月收入 XX~5000 元的家庭、 %人均月收入 5001~10000元的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在 10000 元以上的家庭去年用于培训班(含家教)费用在 3000 元以下;%的人均月收入 1000元以下的家庭、%的人均月收入 1001~XX 元的家庭、%的人均月收入 XX~5000 元的家庭、 %的人均月收入5001~10000 元的家庭、%的人均月收入 10000 元以上的家庭去年用于培训班(含家教)费用在 6000 元以上6、半数以上家庭孩子教育费用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在 10%以上调查数据显示:%的居民家庭用于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 10%以上其中,%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在 10%~20% 区间;%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在 20%~50%区间;还有%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高达 50%以上。

从孩子就读阶段来看,不包括成人教育学生,幼儿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含中专生)、大专以上学生家庭教育费用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在 10%以上的分别为%、%、%、%、%,其中高达 50%以上的比例分别为0、%、%、%、%,反映随着学生进一步的求学,教育消费在家庭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负担也逐步增大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城镇居民家庭重视教育程度不减,子女教育费用支出主要出现在课外部分,学校所缴纳的费用(包括学费)因为义务教育的推行等有所改善,但择校费、课外、兴趣班等额外支出加重教育费用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加大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加大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负担就这种现状,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从学校方面看:一是教育改革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上难找切合点自从恢复高考制度,考试成绩不仅决定了学生能否升学,且与学校评级、社会声誉和经费投入等有着密切联系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改变,致使素质教育改革成效甚微,应试教育越改越烈,考试分数越来越重要,学生负担越减越重;二是均衡教育发展难如今学生被区分为差生和优生两个阶层,学校被划为重点与普通两大阵营在政策上,重点与普通学校在师资、声誉和热度上的差异显见,这种差异源于成绩而起,又因成绩变化而波动,导致重点学校生源爆满。

为争优质生源和谋求发展,学校不仅在硬件方面互相攀比,而在软件即教学上更是各显其能,补课则是提高学习成绩采取的最普通方式,造成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2、从家长看: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深知知识与学历的重要性,学历成了人们升学就业、升迁晋职、步入殿堂的金钥匙,加之居民家庭收入的实际增长,教育消费呈现新的趋势其一,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长省吃俭用、不惜血本也要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甚至盲目进行教育投资,认为只有注重培养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涯中一路看好如今,有的家长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择校,接受校方收取的各种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以及大学择业费等,承受着各种非常式的“割肉”;其二,子女教育支出是刚性的,家长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谁也不可能跟学校去讨价还价,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消费支出,再加上碰到一个求知的社会,家长都知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只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其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常为孩子开“小灶” ,为其请家教、搞补习、参加假期培训班等。

教育消费尤其是课外消费已经成了许多家庭的负担,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之兴衰在教育,这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应对症下药,被调查家庭对教育消费支出问题有如下期盼和建议:1、教育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方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应成为分数的奴才被调查者希望力行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评价制度,不能单纯的以升学指标和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路上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落到实践上学校和教育部门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化特征的方案,将创新意识和能力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目前,幼儿园、高中、大学阶段费用较高,建议将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适当延长为 12 年有家长认为:目前幼儿园收费普遍较高,如果地方财政允许,建议幼儿园也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同时,政府应准确定位自身教育责任,加大对公共教育部分的财政支出,同时增加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最大限度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切实解决家庭负担3、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学校教育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这导致择校风愈演愈烈,家长的功利心越来越重,孩子的负担越来越大。

各区应均衡发展,消除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教育差别,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教师交流,优秀教师应与普通学校进行挂钩交流关于择校问题,名校的老师应该到薄弱的学校搞好传、帮、带提高薄弱学校教师教育水平,薄弱学校教师应当充实自己,搞好教育水平,各区所属辖区中小学幼儿园要配套管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就近上学鉴于录取择校生,要严格执行“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的“三限”政策,加强学校财务核算管理,让教育收费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收费” 4、学校和教育部门目前对学生要求:重成绩少因人而异,求千人一律,缺创新动力,重智力开发少动手能力相比文化课的教育,孩子体能、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交际能力、传统文化教育及孩子道德教育尚有欠缺,应给孩子多一点空间,日常加强锻炼,提高动手能力,全面发展,以符合社会多元化要求5、学校和家长齐心协力为学生“减负” 学校方面,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师德发展,鼓励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学校课堂上,而不是去抓课外,确保教育良性发展;家长方面,应合理规划孩子教育途径,不盲目跟从攀比,配合学校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宣传引导共同“减负”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