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核孔是直径50〜80nm的圆形孔内、外核膜在孔缘相连续,孔 内有环(annulus)与中心颗粒组成核孔复合体环有16个球形亚单 位,孔内、外线各有 8 个从位于核孔中心的中心颗粒(又称孔栓) 放射状发出细丝与 16 个亚单位相连核孔所在处无核纤层一般认 为,水离子和核苷等小分子物质可直接通透核被膜;而 RNA 与蛋白质 等大分子则经核孔出入核,但其出入方式尚不明了显然,核功能活 跃的细胞核孔数量多成熟的精子几乎无核孔,而卵母细胞的核孔极 其丰富,成为研究该结构的主要材料核孔由至少50种不同的蛋白质(nucleoporin)构成,称为核孔 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一般哺乳动物细胞平均有 3000 个核孔细胞核活动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反之较少 如蛙卵细胞每个核可有 37.7X106 个核孔,但其成熟后细胞核仅 150~300 个核孔 在电镜下观察,核孔是呈圆形或八角形,一般 认为其结构如fish-trap,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胞质环(cytoplasmic ring),位于核孔复合体胞质一 侧,环上有8条纤维伸向胞质;②核质环(nuclear ring),位于核孔复合体核质一侧, 上面伸出 8 条纤维,纤维端部与端环相连,构成 笼子状的结构;③转运器(transporter),核 孔中央的一个栓状的中央颗粒;④辐(Spoke):核孔边缘伸向核孔 中央的突出物。
核孔复合体的功能是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是一种 特殊的跨膜运输的蛋白质复合体他具有双功能和双向性双功能表 现在两种运输方式: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 质的入核运输,又介导 RNA RNP 等的出核运输1949T950年间,H.G.Callan与S.G.Tomlin在用透射电子显微 镜观察两栖类卵母细胞的核被膜时发现了核孔,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 核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孔洞,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结构1959年M.L.Waston将这种结构命名为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核孔复合体在核的有选择性的物质转运中起重要作用 蛋白质 分子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机 器)大分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核孔对大分子的进入 是有选择性的,如 mRNA 分子的前体在核内产生后,只有经过加工成 为 mRNA 并与蛋白形成复合物后才能通过大分子凭借自身的核定位 信号和核孔复合体上的受体蛋白结合而实现的“主动转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