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色谱法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67KB
约11页
文档ID:408334754
色谱法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_第1页
1/11

摘要:色谱方法在药物研发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色谱方法原理 以及在药物研发,尤其质量控制中应用的注意之处,并列举了申报资料中色谱法应用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关键词:色谱法 类型 常见问题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技术,通过将样品中的组分分离,再逐个分析,因此是分 析混合物、检测化合物纯度的有力手段,因而在药物研发中广为应用,包括原料药、 中间体、制剂和生物体液中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涉及的待测物包括手性或非手性 药物、过程杂质、残留溶媒、附加剂(如防腐剂)、分解产物、从容器和密闭包装 或制造过程中带入的杂质、植物药中的农药和代谢物等,包括制备工艺研究、中间 体控制、质控检验、稳定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等过程因此,色谱方法在药物研发 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色谱法的几种常见类型1、HPLC 法:(1)手性液相色谱 将“手性识别”或“手性环境”引入色谱系统中,以形成暂时非对映异构体复合物,从而 直接分离药物对映体;或将对映体衍生化生成非对映体,而得以分离即分离光学 异构体可用手性固定相、衍生化后在非手性固定相上或在非手性固定相上用流动相 手性添加剂形成非对映体来实现2)离子交换色谱 使用表面有离子交换基团的离子交换剂作为固定相。

带负电荷的交换基团(如磺酸 基和羧酸基)可以用于阳离子的分离;带正电荷的交换基团(如季胺盐)可以用于 阴离子的分离不同离子与交换基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在树脂中的保留时间长短不同,从而被相互分离可用pH程序洗脱3) 离子对/亲和色谱 常用反相离子对色谱,用缓冲液和加入的对离子(与被分离的样品荷相反电荷)分 离分离受pH、离子强度、温度、浓度和共存的有机溶剂类型的影响,亲和色谱, 一般用于大分子,使用配合体(共价结合在固体基质上的生物活性分子),与其同 类的抗原(分析介质)反应,生成可逆转的复合物,通过改变缓冲条件洗脱4) 正相色谱 将各种不同的有机官能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结合到固定相惰性载体上,固定相极性 〉流动相极性常用固定相:二醇基、醚基、氰基、氨基等极性基团的有机分子适于分离水溶性的极性、强极性化合物,此时较小极性的组分比较大极性组分更快 地洗脱5) 反相色谱 将各种不同的有机官能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结合到固定相惰性载体上,固定相极性V流动相极性常用固定相:烷基、苯基等非极性有机分子,最常用ODS柱或C18 柱,其极性很小,适于分离非机性、弱极性离子型样品是目前药物研发中液相色 谱的主要分离模式,通常用紫外检测器,用水作基本溶剂,选择性受溶剂强度、柱 温和 pH 的影响,一般来说较大极性比较小极性组分洗脱更快。

紫外检测器可以用于各类液相色谱,这类检测器要注意的是氘灯老化后的灵敏度降 低,其灵敏度因仪器的设计和/或者制造厂家的不同而异用紫外检测器和反相HPLC 组合得到的色谱图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原因是:①极性比目标化合物大 得多的化合物可能被掩盖(在溶剂前沿或死体积时同时洗脱);极性比目标化合物 小得多的化合物洗脱出来晚,甚至保留在柱上为避免此情况发生,最好使用梯度 洗脱法②无紫外吸收或在检测波长处吸收相差较大的多种化合物,有时在某一检 测波长处不能被检出,因为通常只用一个检测波长为避免此情况发生,可改用其 它类型检测器,如示差折光检测器;流动相许可时,最好使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6) 分子排阻色谱 以多孔凝胶(如葡萄糖,琼脂糖,硅胶,聚丙烯酰胺等)作固定相,依据样品分子 量大小达到分离目的大分子不进入凝胶孔洞,沿多孔凝胶胶粒间隙流出,先被洗 脱;小分子进入大部分凝胶孔洞,在柱中被滞留,后被洗脱根据样品性质可分为两类:凝胶过滤(GFC) 一用于分析水溶性样品,如多肽、 蛋白、生物酶、寡聚核苷酸、多聚核苷酸、多糖;凝胶渗透(GPC)一用于分析脂 溶性样品,如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SEC主要依据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因此与样 品、流动相间的相互作用无关,因此不采用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来改善分离度。

2、 气相色谱( GC) 气相色谱基于挥发性样品由作为流动相的载气运载,通过色谱柱内的固定相时发生 吸附和解吸附过程进行分离通常GC分析的样品是低分子量、易挥发、高温稳定的化合物药物和药物制剂中 的残留溶剂适于GC分析常用的检测器有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用于卤化物的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用于含硫或磷化合物的火焰光 度检测器(FPD),以及用于含氮或磷化合物的氮磷检测器(NPD)填充柱已多 被毛细管取代来改进分离度和分析时间,分析物位置与HPLC —样,用保留时间(Rt) 表示3、薄层色谱(TLC) 薄层色谱是一种最简便普通的色谱技术,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 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待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 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已少用)的方法对于本身 没有颜色的化合物,检出技术包括荧光、紫外和喷雾显色剂分析物在薄层板上的 位置用 Rf 值(化合物的展开距离与溶剂前沿的比值)来表示三种方法中,薄层色谱最普通,因为薄层板上所有的组分都可用适宜的检测技术检 出,但通常不如HPLC准确和灵敏虽然选用适宜的检测技术,TLC法能见到分析 的“全图”(whole picture),但分析变异比HPLC大。

二、色谱法在药物研发中的一般应用TLC法主要用于药物的定性鉴别,可从斑点的位置(Rf值)与颜色两方面对药物进 行定性,优于HPLC和GC法(只能从色谱峰保留时间把握药物的定性性质),定 量时仅用于有关物质的限度检测(半定量),结合不同原理的检视技术,TLC法能 见到分析的“全图”(whole picture),使各有关物质斑点均可显示,但变异比HPLC 法大;HPLC和GC法的主要优势为定量,但如果运用得当,尤其在含量测定或有 关物质项下已采用本法的情况下,利用对照品与供试品保留时间相同的特性作为鉴 别依据,既不必专门实验又增加了鉴别的专属性,是非常可取的由于分离分析的 定量优势,HPLC或GC法成为新药研发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生物样品中药物的 定量,HPLC或GC法为最常用的分析手段1、定性鉴别 色谱法对同系物或具有相同母核药物(尤其制剂)的鉴别具有光谱法和化学法无可 比拟的优势但方法专属性须经充分验证,确保结构相近化合物或最难分离物质对 在拟定色谱条件下能良好分离申报资料所用鉴别法的色谱条件多数与有关物质、 含量测定一致,实际上,在后两者的方法学研究中,多以合成中间体、起始原料以 及降解产物考察其专属性,但在鉴别中,则以能够与结构相似的同类药物良好分离 为主要考虑,故在专属性验证中宜得到体现。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遇到同一物质在完全相同的色谱系统中保留时间不一致的情 况,药典中对保留时间(斑点位置)的一致性未予具体规定对此,可采用如下措 施:(1)注意色谱系统的稳定性,流动相(展开剂)与固定相相匹配,在C18柱 的反相色谱系统中,流动相有机溶剂比例不低于5%,避免C18链的随机卷曲将造 成色谱系统不稳定导致组份保留值波动的现象;TLC的色谱展开要适中,使主斑点 的Rf值在0.2〜0.7间2)操作中另配制一供试品与对照品等量混合的溶液, 进样(点样)后出现单一色谱峰(斑点)作为鉴别依据,以弥补该法之不足2、有关物质检查2.1 TLC法因设备和操作简便、检视(显斑)方法多而较常用,但由于其变异性大, 应充分验证系统的适用性,使各斑点Rf值在0.2—0.7之间,并应分离清晰新版 欧洲药典提出了斑点分离度计算公式:Rs=1.18a(RF2-RF1)/3h1+3h2(Rs:分离度, a:溶剂前沿,RF2、RF1 :比移值,3h1、wh2:斑点宽),可积累经验予以采纳 杂质检测可用对照品比较法或自身对照法,前者用于已知杂质控制并需杂质对照品, 也可两种方法结合应用,自身对照法应注意杂质斑点与主成分斑点色调应一致,具 有可比性,必要时可选用荧光薄层板,利用荧光熄灭法检视,或两种检视方法结合 应用。

结果的判断,除控制杂质的斑点数与限度外,也可采用两种以上不同浓度的 对照溶液分别比较如某药品,用自身稀释成1.5%和0.5%两种浓度的对照液,供 试液如显杂质斑点,不得多于3个,允许1 个超过0.5%,但不得过1.5%,其余杂 质斑点均不得过 0.5%作限量要求在 TLC 法的方法学研究中,可配制多个展开剂系统及不同的吸附剂,进行几种组合 的试验,将主成分与已知的中间体、副产物、降解物或异构体斑点的颜色及分离情 况进行对比,确定最佳色谱系统同时要采用适宜的稀溶液验证其灵敏度,确定合 适的检视方法,处理好灵敏度与杂质限度的关系并通过适当改变展开剂比例及 pH 值,考察检测方法的耐用性由于影响TLC法重现性因素较多,如薄层板质量、点 样技术、展开室温湿度等都可能影响色谱分离度或灵敏度,需在质量标准中对分离 度和灵敏度做出明确要求,如:实验时,除供试液、对照液点样外,主药与另一结 构相近化合物(最难分离物质对)混合溶液,以及另一低于标准限度的对照溶液同 时点样,要求混合溶液应显示分离良好的斑点,后者应显示清晰斑点,以确保检测 结果的可靠性2.2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HPLC法首选C18柱;流动相首选甲醇一水系统,必 要时加入某种溶剂如乙腈或少量酸碱溶液、缓冲液等,以硅胶为载体的键合固定相 填充剂适用pH2〜8的流动相,pH大于8时,可使载体硅胶溶解,此时应选用包覆 聚合物填充剂、高纯硅胶为载体并具有高表面覆盖度的键合硅胶、非硅胶填充剂或 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等耐碱填充剂; pH 小于 2 时,与硅胶相连的化学键合相易水 解脱落,此时应选用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具有大体积侧链能产生空间位阻保护 作用的二异丙基或而异丁基取代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等耐酸填充剂;如分离不好 可选用其它类型柱和流动相,对某些品种需用特定牌号的填充剂方能满足分离要求 时,可注明适用的牌号;检测器首选UV检测器,流动相合适时,蒸发光散射检测 器可能更好,可积极研究,成熟时予以采用。

采用的定量方法有:1)杂质对照品法,即外标法仅限于对已知杂质的控制,如采用该法,则应注意 对该对照品进行定性研究,并制订其质量要求2)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即以主成分作对照的内标法,校正因子可在 检测时测定,但需提供杂质对照品,也可在建立方法时将测得的校正因子载入质量 标准,供以后常规检验使用,无需长期提供杂质对照品,但也仅适于已知杂质的控 制3)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实质上也是以主成分作对照的内标法,但 其前提是假定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因子相同,适用于具有与主成分相同或类似发色 团的杂质,因一般情况下,有关物质与主成分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此法不致发生 太大误差4)峰面积归一法,简便快捷,但因各杂质响应因子不一定相同、杂质量与主成分 量不一定在同一线性范围、仪器对微量杂质和常量主成分的积分精度及准确度不同 等因素,可产生较大的误差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在0.9〜1.1时可不予校正,即3法,校正因子在0.5〜5.0 以外时,应改变检测波长使在该范围内,如无法调节,应采用(1)法;由于有关物 质中有已知的亦有未知的杂质,故采用(1 )+(3)法或(2)+(3)法比较理想, 同时控制产品中的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使用(3)法时,应在考察已知有关物质的 校正因子(应位于0.5〜5.0以内)或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结果(主成分与各有关物 质的UV吸收偏差应不大)后采用,也可根据物料平衡原理(含量测定值与有关物 质值的和与供试品理论总量的偏差)验证方法是否可行; 一般不主张在质量标准中 采用(4)法,但在对映体杂质的检测中是一个简捷的方法,也可用于稳定性研究中 对杂质变化的监测。

3、含量测定:色谱法按外标法或内标法以峰高或峰面积进行定量内标法用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