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几种书体及代表人物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 等五种1:篆书艺术(1)介绍: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 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 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 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 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 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 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 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 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 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 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 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
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 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 书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 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 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A:大篆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 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 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 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 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 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B:小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 小篆气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2)代表人物:小篆的鼻祖一一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 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峰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 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2:隶书艺术(1)介绍: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 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 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 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 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 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 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 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 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 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 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 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 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 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 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 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 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 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 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2)代表人物:代表人物:蔡邕,〃八分〃高手,书有《熹平石经》3:楷书艺术(1)介绍: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 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 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 〃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壁画,结构上更趋严整。
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盛行于 六朝,至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 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 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各显其 个性体貌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凡此三变形 成唐楷之大貌五代、宋、元、明、清是楷书式微期书家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未能 突破晋唐楷书已有的格局楷书的审美表现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书2)代表人物:楷书的大家林立,像王羲之、王献之、欧、颜、柳、赵等A:"书圣〃一一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琅琊临沂 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书圣〃之称亦长于诗文,但文才多为书法之名所 掩,不为世人所重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 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传世 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美妙绝伦,无雷同乏味之嫌。
中 国书艺在他笔下成就最高个人顶峰,其后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和完善:或意或法、或韵或势,局部过之者不乏其人,整体而论,无出其右B:欧阳询一一欧体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 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 (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体并驾齐驱C:柳公权一一柳体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懿宗咸通六年(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 西耀县)人唐代著名楷书家D:颜真卿一一颜体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书史亦称颜鲁公为人刚直不阿唐代书法革新家,为盛唐书法树立一 面旗帜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 融汇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 气势庄严雄浑,人称〃颜体"其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练浑厚之势E:赵孟^——赵体赵孟俯(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官至 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著有《松雪斋集》赵孟俯是元代初期很 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 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 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 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4:草书艺术(1)简介: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 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 书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 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 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 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 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 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 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 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 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 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 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2)代表人物:A: 〃草圣〃一一张芝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 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 此可见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张芝在书坛上, 一直享有极高地位《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 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 均源于伯英B: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
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为人桀鹫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 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 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C:怀素怀素字藏真,今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为僧生于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于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于故里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挥毫作书,因名所居曰〃 绿天庵"好饮,酒酣兴发,到处挥毫,人称为醉僧以草书著名是继张旭之后又一位狂 草艺术家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卷十 九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这种草化的结晶, 如篆草,章草,今草,行草,狂草,从狭义而言,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结果5:行书艺术(1)简介: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 '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在东 汉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