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纪文学一、概述一、现实主义思潮的产生现实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30 年代,持续到 20 世纪初期,波及法、英、俄、北欧、美国等地各国首部:法《红与黑》 ( 1831)、《匹克威克外传》 ( 1836— 1837)、《钦差大臣》( 1836)(名词解释)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既指以细节的真实为基础的文学描写方法, 也是一种普遍的态度, 它反对理想化, 逃避主义以及其他一些浪漫主义特征, 更清醒的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 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 俄国的托尔斯泰等; 代表作品有 《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二、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1、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在 19 世纪中后期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英国进入了 “维多利亚时代” ,成为头号强国,法国成为第二经济强国,金钱成为衡量人们的唯一尺度2、 科技和哲学的发展、观念的更新19 世纪的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主要成就有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作家把科学的思维介入文学创作当中 (理想、逻辑思维)巴尔扎克:法国社会将是一个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 孔德的实证哲学, 空想社会主义哲学对这一文学思潮的产生也起了推动作用3、 自身发展的结果模仿说”(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是对社会的反映和批判启蒙文学时期文学对社会的分析;浪漫主义文学对心理描写的注重,对自然风景的描述等等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1、 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马克思称狄更斯等人是 “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 ”他指出:“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比一切职业政客, 政论家和道学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2、 强烈的暴露性、批判性、改良性,多写社会中的丑和恶批判现实主义这一词有高尔基提出, 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 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 ,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3、 注重细节巴尔扎克: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乔治桑:我倒情愿给现实主义取一个简单的名字,那就是细节的科学4、 人与社会环境的描写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⑴ 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1深度。
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崩溃,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可以看到农奴制的暴虐, 资本剥削的残酷 特别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更是广泛地涉及各个领域, 尖锐地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勾勒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悲惨图画, 引起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和不满,因而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⑵ 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作家敢于正视社会现实,勇于探索罪恶的根由, 大胆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 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形象的材料, 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的乐观情绪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化, 人道主义也有了新的特点 “自由、 平等、博爱” 的口号, 其锋芒所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封建贵族, 而且还针对当权的大资产阶级因此,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等等败德,都受到了他们的批判;遭迫害、受欺凌的小人物,得到了他们的同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愤懑不平和反抗斗争二、法国文学 P235概述:法国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1、前期: 30~40 年代,以梅里美、斯丹达尔(司汤达) 、巴尔扎克为代表1)斯丹达尔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篇美学宣言。
文中表述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因为在当时没有现实主义一词, 所以书中 “浪漫主义”实际上指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观斯丹达尔:“一切伟大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真实的东西 ”因此感动了他们同时代的人,1830 年《红与黑》发表,标注着批判现实主义的真正开端2)普罗斯佩尔· 梅里美是一位具有烂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 以 20 多个中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查理九世时代轶事》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出生在巴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通晓很多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希腊语、拉丁语) , 1834 年被任命为历史文物总督监察官,他漫游了西班牙、英语、意大利、希腊及土耳其等国,考察历史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代表作《高龙巴》 ( 1804)、《嘉尔曼》(1845)创作特色:他文字底蕴深厚, 虽然不具备司汤达、 巴尔扎克等人的锐利批判锋芒, 但他在小说中将瑰丽的异域风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性格不循常规的人物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画面,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难得一见的手笔, 所以仅以十几个短篇就奠定了在法国文学史上颇高的地位A 、小说题材离奇古怪;B 、热衷挖掘人物身上的原始动力;C 、冷峻的叙述中蕴含激情;D 、简洁的语言风格。
《嘉尔曼》:嘉尔曼引诱无辜的士兵唐何塞, 使他陷入情网, 被军队开除, 加入自己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同时嘉尔曼又爱上了斗牛士卢卡斯于是唐何塞与嘉尔曼之间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矛盾,最后,倔强的嘉尔曼断然拒绝了唐何塞的爱情,终于死在了它的剑下法国作曲家比才干 1874 年秋把《嘉尔曼》改编为同名歌剧《卡门》 2、后期: 50 年代 ~19 世纪末,代表作家福楼拜、莫泊桑文学风格:批判性减弱,叙事风格客观冷静福楼拜的出现,作品中冷静客观的描述、批判内容的减少,为后来自然主义的形成起2到了推动作用斯丹达尔( 1783~ 1842)《论爱情》·爱情的诞生·灵魂深处发生的是: 惊叹、 自主自语: 多么幸福、 希望、爱情诞生了、 第一次结晶开始了、怀疑出现、第二次结晶创作分期:1、 1814~1821 年 米兰时期1817 年开始发表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谈论音乐、绘画和各地的风情代表作:《海顿、莫扎特、梅塔斯塔斯的生活》 (1815)、《意大利绘画史》 ( 1817)、《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在萨》 (1817)2、 1821~1831 年 巴黎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小说创作代表作:《拉辛与莎士比亚》 ( 1823— 1835 )、《阿尔芒斯》 ( 1827 )、《红与黑》( 1830 )、《法尼娜 ·法尼尼》( 1829 )3、 1831~1842 年 最后十年1831 年,斯丹达尔到教皇管辖下海滨小城契维塔维基亚(意大利城市)任领事,这是他处境最艰难但创作十分丰富的十年。
代表作:《巴马修道院》 (1893 )、《吕西安·娄凡》 (红与白)(未完成)斯丹达尔的思想观念·在文化观上,受卢梭影响,接受了他关于文明使人丧失本性和纯真自我的理论·在思维方式上, 作家同时接受了近代以来的理性思潮与感性思潮的双重冲击, 他一方面坚持艺术必须面向现实、 反映时代生活, 另一方面他又推崇生命激情和坚强意志, 并善于描绘人的心理·在哲学上,终生信仰无神论·在政治上,他一生坚持人道主义,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社会理想,作品充满强烈的批判性·在人生观上,他崇尚个人幸福和英雄主义,强调“行动” “成功”“征服”的重要性《红与黑》一、创作背景·取材于两则新闻:裴尔特初案件和拉法尔格案件·小说题目的演变: 《于连》——《诱惑与忏悔》——《红与黑》二、故事梗概主要场景:维立叶小城、贝尚松神学院、木尔侯爵府主要人物:于连、德·瑞纳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三、讨论问题1、 题目含义( 1)红:军装、军队黑:道袍、教会 2)红:象征着拿破伦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3)红:叛逆者于连 黑:黑暗势力3(4)象征于连的生活道路,于连的一生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 “红—黑—红” 。
5)“预言性的场景”“于连走出教堂, 以为看到圣水缸旁边有血, 那是洒出的圣水, 窗子上的红帐的泛光照在上面,看起来像是血 ”(看到地上的圣水以为是血)马特尔小姐,在每年 4 月 30 日全身披黑6)红:热情 黑:阴谋(7)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2、副标题“ 1830 年纪事”《红与黑》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三个场景(维立叶小城、贝尚松神学院、木尔侯爵府)和一个平民(于连)的经历,全面展现了 1815— 1830 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到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平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贵族阶级的暴虐和恐惧; 资产阶级的壮大、 金钱观念对人性的浸染; 教会的伪善和反动;平民的反抗政治性:《红与黑》的副标题是“ 1830 年纪事”,司汤达对此的解释是: “作者所要描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会风气 ”(《法国文学史》中册)这个副标题和解释,形象地说明了小说的政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它是复辟时期的社会纪实3、于连形象分析( 1)从社会历史层面上看,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奋斗的典型,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于连具有反抗性:要求自尊、平等 比如他从来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恩赐,无法接受他人(如市长)居高临下的训斥Eg.“他对社会上的阶级差异,实在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可以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找到平民翻身反抗的心情 ”于连的反抗具有妥协性Eg.“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 ”当侯爵赐予他一枚十字勋章后,于连就决心, “当遵照给我这个勋章的政府的旨意而行动于连崇拜拿破仑, 只是崇拜他的奋斗方式, 而不是来推翻贵族和僧侣, 所以很容易妥协正如马特尔小姐所说:他不是一只狼,而不过是狼的影子罢了 2)从哲理层面上看,于连是一个追求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人,他用不服从的行为使自己回归到心灵的宁静、真正获得了幸福于连的人生信条: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于连的志向不可战胜, 他像郝丘利一样, 但不是身处罪孽和美德之间, 而不是身处衣食无忧的平庸和青年时代的英雄梦之间于连在追求飞黄腾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分裂型的人物他自尊、自爱、勇敢、真诚,但为了达到目的又变得虚伪、欺诈、逢迎头脑的爱情:马特尔 “需要时时刻刻想到公众,想到别人” ,“用他那爱情的过度和行动的崇高让公众大吃一惊 ”心灵的爱情:德 · 瑞那夫人的爱情是“真正的、单纯的、不自己看着自己的爱情” 。
于连的形象:司汤达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