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简论《准风月谈》中的新闻评论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KB
约7页
文档ID:282180367
简论《准风月谈》中的新闻评论_第1页
1/7

简论《准风月谈》中的新闻评论简论《准风月谈》中的新闻评论摘耍:鲁迅的《准风月谈》从题材选择上看,旁敲侧击,从风 月中谈出风云其新闻评论,突出地体现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 渗透、互相融合单篇评论兼具现实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系列评论 则体现为严密的连续性,整体上体现岀“关注民生”的评论风格关键词:鲁迅 《准风月谈》 新闻评论引言《准风月谈》是鲁迅后期的朵文集,该书收集了他1933年6月 8日至11月7日间所作的64篇杂文和前记、后记(各一篇)书中, 将原来刊登时被国民党新闻检察官删掉的部分内容补了上去,而且旁 加黑点,以清眉目此中,也揽括了许多有特色的新闻评论旧话重提以求有利于新闻评论写作的进步发展,有助于新闻评论 写作的宗旨目的该书中的新闻评论,对民生关注的时代责任感和语 言写作技法仍值得当今的新闻工作者效法、汲取营养基于此,本文 对《准风月谈》中的新闻评论进行了考察、梳理和归纳分述如下:选材独辟蹊径:从风月中谈出风云当时,白色恐怖笼罩文坛,《申报》无奈呼吁,希望“海内文豪, 从此多谈风月”但在鲁迅的新闻评论里,找不出单纯的“谈风月” 鲁迅不为谈风月而谈风月,而是貌似闲谈风月,实则把观点渗透人谈 风月中,借风月隐谈国事,无论是谈喝茶还是谈蝙蝠,鲁迅都可以从 中谈出风云。

他曾说过:“留情面是中国人最大的毛病,他以为自己 笔下留情,将来失败了,敌人也会留情面,殊不知那时他是决不留情 面的,做几回不痛不痒的文章,还是不做好鲁迅是“大题小做”的能手,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到了他笔下, 就举重若轻、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如《二丑的艺术》一文中对二花 脸形象的描述:义仆是老生扮的,先以谏i争,终以殉主:恶仆是小丑扮的,只会 作恶,到底灭亡,而二丑的本领却不同,他有点上等人的模样,也懂 些琴棋书画,也來得行令猜谜,但依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 谁被压迫了,他就來冷笑儿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 唬一下,吆喝儿声不过他的态度乂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乂回 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 这家伙,这刨可要倒霉哩!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因为他没有义仆的愚笨,也没有 恶仆的简单,他是知识阶级,他明知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 久,他将來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炎的吋候,也 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鲁迅闲聊“二丑”,他们在替主子帮闲的时候还在背后指责主 子的缺点他们明知主子靠不久,以后还要另谋高就,所以还得装出 和这主子并非一伙儿。

这有别于当时的恶仆的嘴脸分析,口然、精确、 深刻地勾勒出了帮闲文人的面目和性格特征最末,文章还揭示了产 生这类人的根源:“世间只要有权门,一定有恶势力,有恶势力,就 一定有二花脸评论中,鲁迅把深刻的思想融人闲谈风月中,或隐 或现地表露观点,谈出风云,直指本质鲁迅曾说过,想要从一个题目限定作者是不可能的他写新闻评 论习惯从人们司空见惯的FI常生活人手,恣意而谈,以小称大当时, 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利用反动军警对中国行人强行搜身,名H “抄靶 了” o对此,鲁迅写下了《“抄靶了”》一文,摘录如下:假如你常在租界的路上走,有时总会遇见几个穿制服的同胞和一 位异胞(也往往没有这一位),用手枪指住你,搜查全身和所拿的物件 倘是白种,是不会指住的;黄种呢,如果被指的说是H木人,就放下 手枪,请他走过去,独有文明放古的黄帝子孙,可就“不得免焉” To 这在香港,叫做“搜身”,倒也还不算很失体统,然而上海则竟谓Z“抄靶子” O在淡“抄靶了”这一现象吋,文章只是闲谈式地列举,闲谈闲谈, 却谈出一种特别的味道,作者的痛恨和激愤浸透在闲谈的字里行间思维驰骋自如: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用新闻评论要求评论性和艺术性和结合,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 中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观点,引导读者正确地看待问题,逻辑思 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文章要条理清晰、层次 分明、观点鲜明作者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思考、科学分析事件得出的 观点往往更有说服力通常,有人认为逻辑思维会破坏新闻评论的艺 术美感,其实不然在真实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式,作者可以 更好地塑造形象,通过概括使形象更为突出、更为饱满鲁迅善用逻辑思维方式,对复杂的生活现象进行概括、综合,进 而揭示生活中的矛盾,高屋建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准风刀谈》 的新闻评论中,我们可感受到严谨的逻辑力量和艺术美感如《“吃 白相饭”》一文在概括旧上海流氓无赖“吃白相饭”的无耻手段时, 鲁迅将其高度归纳为欺骗、威压和溜走三种行径内容的逻辑性越强,新闻的评论性也越强在逻辑思维方式的影 响下,鲁迅的见解可谓发前人所未发当时,希特勒在徳国焚烧图书, 实行法西斯统治,有些评论者将其比为秦始皇对此,在《准风月谈 •华徳焚书异同论》一文中,针对秦始皇焚书一事,鲁迅发表了自己 的看法: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 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 想的秦人重小儿;始皇之母,赵女也,赵重妇人,所以我们从“秦 剧”的遗文中,也看不见轻贱女人的痕迹。

文章没有同于陈词I口说,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给读者耳目一 新的感觉形象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它要求作者发挥想象与联想,形象地 用艺术手法表现事物,对现实进行艺术加工新闻评论运用形象思维 进行思考,可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完整、更鲜明黑格尔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去显现真实鲁 迅从生活的具体感受出发,运用形象思维塑造人物个性,通过艺术形 象引起读者共鸣在旧上海走在路上,人们总能看到帝国主义洋人和 高等华人横行霸道、肆意推人的情景《推》一文中,这样写道:一种是不用两手却只将直直的长脚,如入无人Z境似的踏过来, 倘不让开,他就会錨在你的肚子或启膀上鲁迅透过“推人”这种现象,对帝国主义者和高等华人进行了形 象的刻画辛辣地抨击了洋大人们的劣迹和罪行鲁迅还注重新闻评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以艺术的手法去描 绘生活、展示生活,把艺术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结合I口上海电车上 的售票员善揩油,鲁迅在《“揩油”》一文中形象地把“揩油”形容为 光明正大的“舞弊眼光都练得像老鼠和老鹰的混合物•样”,栩 栩如生地刻画出电车上卖票人鼠头鼠脸寻找空子钻的丑相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是熟练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 思维的必要条件。

鲁迅即是这样在艺术的雕琢中,鲁迅将深邃的思 想感情融入形象创作中,将 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创作出形象鲜明冃意义深远的人物形象,和谐地给人以理性启发和美 感享受,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他思想的智慧和光芒评论关注民生:单篇评论的深刻和系列评论的紧密一致鲁迅新闻评论很具审美特征其谋篇布局很有特色,颇具美感 他评析问题,并非简单地堆积材料、发表观点,而是将材料与历史事 件有机地结合起來,进行分析论述,文章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单篇评论有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广度鲁迅对历史作了深入研究, 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在评价某一事件吋,总要考察该事件产生的吋 代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他对现实的认识比别人深刻,而且对事态发 展的预测也比较准确,他的文章观点的正确性与深刻性也就不难理解 这在《准风月谈》中的新闻评论中有明显的体现在新闻评论中鲁迅 引用了大量的史实,或对照,或对比,或抒发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文章有纵深感,不会显得空洞乏味《查旧帐》是鲁迅读了马成章编 《食肉者言》引发感言,该书收入吴稚晖和现代评论派唐有壬等人过 去的言论,用意在于显示现在的“在朝者”与先前“在野”吋的言论 有怎样的区别鲁迅在文中写道,这种“查□帐”是“最令人腾挪不 得的办法”,但用于“今Z名人”却未免太“古道”了。

文中,鲁迅 就引用了韦庄一事进行对照:“古人是怕查这种旧帐的,蜀的韦庄穷 困时,做过一篇慷慨激昂,文字较为通俗的《秦妇吟》,真弄得大家 传诵,待到他显达Z后,却不但不肯编人集中,连人家的钞本也想方 设法消灭了/鲁迅阅读达伍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第三种人的“推”》后, 结合自己乘坐12客轮,目睹地痞帮闲向客船老百姓勒索的情景,写 下了《“推”的余谈》文中,鲁迅古今对比:“'古之'第三种人, 好像比现在的仁善一些似的《爬和撞》是鲁迅针对梁实秋鼓励穷 人爬到富翁地位观点写的文中,鲁迅就说:“爬是自古有Z例如 从童牛到状元,从小瘪三到康口度撞却似乎是近代的发明诸如 上述古今对比、古今对照的例子在鲁迅的新闻评论里随处可见,这使 得他的新闻评论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厚重感鲁迅的新闻评论也注重横向的联系和现实的广度其新闻评论中 不乏有中外对比之作《华徳保粹优劣论》是鲁迅针对国民党当局效 仿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大搞“保存国粹”,推行法西斯统治而写 的如:五六年前,徳国就嚷着大学生太多了,一些政治家和教育家,大 声痰呼地劝告青年不要进大学现在德国是不但劝告,而且实行铲除 智识了:例如放火烧毁一些书籍,叫作家把自己的文稿吞进肚了里去, 还有,就是把i群群的大学纶关在营房里做苦工,这叫做“解决失业 问题”。

中国不也是嚷着文法科的大学生过剩吗?其实何止文法科,就 是中学生也太多了要用“严厉的”会考制度,像铁扫帚似的一一刷, 刷,刷,把大多数的智识青年刷向“民间”去文中,鲁迅作了对比:“两国的立脚点,是都在'国粹'的,但 中华的气魄却较为宏大,因为徳国不过大家不能唱那一出歌而已,而 中华则不但,雌女,难以蓄九 连,雄犬'也将砍头这影响于叭儿 狗,是很大的/评论针眨时弊,笔有藏锋系列评论显示出紧密的连续性鲁迅在前期比较注意历史地看问 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就更加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问 题他强调从事物的联系中全面地考察、评价他的新闻评论注重事 件的联系性,抓住分散的事件的关联性,通过综合分析,深化新闻报 道的主题在《申报》的副刊《自由谈》中,针对达伍的《第三种人 的“推》鲁迅发表了评论《“推”的余谈》针对漆匠刘明山在黄浦 江乘凉,被俄捕无故踢人黄浦江淹死一事,同年8月13日鲁迅发表 评论《踢》《踢》中开头就讲道“两月以前,曾经说过'推',这回 却乂來了 '踢'”针对贵州省教育厅厅长谭星阁派兵用汽车冲击参 加“九一八”纪念游行的小学生,造成大量伤亡一事,同年10月22 H鲁迅写下了评论《冲》。

该文开篇就讲:“'推'和'踢'只能死 伤一两个,倘要多,就非'冲'不可表面上看,好似不相联的三 个事件,鲁迅却抓住了它们的本质属性,不仅在吋间上有所传承,在 事件的严重程度和性质上更是一脉相承由“推”到“踢”,最后是 “冲”,层层递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殖民 者对中国民众的欺压,也尖锐地把欺压民众的统治阶级及其帮凶摆上 桌面鲁迅曾经说过:“敢于指责口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表明“就是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Z流 多不舒服儿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儿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 世界上有一点缺陷/看似是信笔所至、任意而谈的文章,其实是鲁 迅静观默察、凝神冥想后写作而成的注释:1、 谋生、易《鲁迅论中国》,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年版2、 4、7、鲁迅:《新版鲁迅杂文集伪口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 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 6、唐❷:《鲁迅的美学思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版5、鲁迅:《准风月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8、《新版鲁迅杂文集・华盖集而巳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9、吴中杰:《论鲁迅的杂文创作》,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 年版。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编校:张红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