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两种钩虫的成虫和虫卵的形态,钩虫 的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 断方法 熟悉:钩蚴培养法的形态 了解:钩虫的流行因素、防治原则和治疗药 物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 Necator americanus 寄生于人的小肠内,是肠道线虫中 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一、形态(Morphology) * (一)成虫,口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比较,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形 较大C形 较小S形 口囊 钩齿 板齿 背辅肋 端部分叉 基部分叉 交合刺 末端分离 末端合并,(二)钩虫幼虫的形态,杆状蚴 丝状蚴(感染阶段),,(三)虫卵*,1. 椭圆形 2. 无色透明 3. 中等大小 4. 卵壳薄 5. 内含4-8个分裂的卵细胞,二、生活史(Life cycle) *,,,,,,,5-8W 7y-15y,三、致病(Pathogenesis) *,(一)幼虫的致病 1.钩蚴性皮炎 2.过敏性肺炎 (二)成虫的致病 1.消化道症状;异嗜症。
2.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失血的原因) 3.消化道出血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见于急性、非急性钩虫病患者 5.婴幼儿钩虫病,四、诊断(Diagnosis) *,粪便检出钩虫卵或孵出钩蚴可确诊 (一) 病原学诊断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钩蚴培养法 (二)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 (三)血象检查: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五、流行(Epidemiology),(一)分布:,国内: 6.12%,Number of humans infected is estimated at 1.2 billion with 50,000 to 60,000 deaths each year.,1988-1992 17.17﹪,(二)流行因素 1.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2.钩虫感染与自然条件、种植作物、人的生产方式 及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六、防治(Treatment and prevention),(一)预防 1.普查普治,控制传染源 2.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切断传播 3.加强个人防护,保护易感者二)治疗 1.钩蚴性皮炎的治疗 2.药物的治疗: 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
噻苯咪唑软膏局部涂敷,可治钩蚴性皮炎 严重贫血者,可口服硫酸亚铁,待贫血纠 正后再驱虫掌握:蛲虫的成虫、虫卵的形态、生活史、 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熟悉:蛲虫的流行因素、防治原则和治疗 药物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寄生于人的回盲部,引起蛲虫病患者多为儿童Morphology- Adults of Enterobius vermicularis,Adults: pin-like, white, small worm,,,咽管球,头翼,一、形态(Morphology) * (一)成虫,,(二)虫卵*,1.椭圆形 2.无色 3.中等偏小 4.中等厚度 5.内含幼虫,二、生活史(Life cycle) *,34-36℃ O2 6h,,,回盲部,,2-4W,,,,三、致病(Pathogenesis)*,(一)病理 成虫寄生肠粘膜造成黏膜损伤.成虫偶入肠壁深层 寄生,造成粘膜出血、溃疡、甚小脓肿等,(1)肛门瘙痒及继发性炎症 (2)消化道症状 (3)异位损害,(二)临床表现*,四、诊断(Diagnosis),病原学检查: * 肛周查到虫卵或成虫可确诊 (一) 透明胶纸法、棉拭子法等 (二) 辨认成虫,五、流行(Epidemiology),(一)分布 世界性。
国内各地均有感染 城市高于农村 儿童高于成人 集体生活的儿童高于散居的儿童 (二)流行因素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 传播途径:直接、间接 、吸入、逆行等途径 易感者:个人、家庭卫生习惯六、防 治,(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提倡个人治疗与集体治疗相结合 2.切断传播途径 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防止患者自身再感染和人群相互传播 (二)治疗 常用药物: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和噻嘧啶 外用药物:蛲虫膏、3%噻嘧啶软膏 中药:槟榔、百部、苦楝皮,思考题,1.为什么蛔虫是分布最广,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 2.以鞭虫和蛔虫生活史特点说明为什么蛔虫病流行区往往伴有鞭虫病的流行? 3.为什么蛲虫主要在儿童中传播?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