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施工总体部署1、综合说明1.1 工程概况天津地铁 5 号线工程北起双街,南至梨园头,线路正线全长 33.785km,设双街停车场和梨园头车辆段天津地铁 5 号线工程土建施工第 8 合同段:思源道站(不含)~建昌道站(含)~金钟路站(不含),共 1 站 2 区间,车站建筑总面积约 17900m2,区间总长度约1.386km,基坑最深约 18.7 米1.1.1 建昌道站天津地铁 5 号线建昌道站位于群芳路和建昌道交口处,起、迄点里程分别为DK12+865.650、DK13+159.850,车站中心里程为 DK13+079.000,本站线路平面为直线,纵向坡度为 2‰上坡车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台车站,站台宽 12m,车站全长 294.2m,结构标准段宽度 20.7m,车站标准段结构总高度为 13.41m,地表规划高程为+2.0m,设计覆土约 3.0~3.5m车站共设 2 座风道,4 个出入口,1 个消防疏散通道车站主体及附属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主体建筑面积 12546.19m2,出入口及其通道建筑面积 3569.33m2,风亭风道建筑面积1781.77m2,总建筑面积 17897.29m2。
1.1.2 思源道站~建昌道站区间思源道站~建昌道站区间西起思源道站,斜穿地块至红星支路路面下,最终进入建昌道站区间沿线经过天津市轧钢三厂金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天津贝龙热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天津天物集团浩英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地面建筑多为低层厂房及民用房屋其中,右线起讫里程为右 CK12+382.763~右 CK12+865.995,短链 37.250,区间全长 445.982m;左线起讫里程为左 CK12+382.763~左 CK12+865.995,短链 25.212m,区间全长 458.020m区间最小曲线半径为 450 米,最大纵坡为 3‰,穿越土层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1.1.3 建昌道站~金钟路站区间建昌道站~金钟路站区间西北起建昌道站,沿群芳路敷设,沿线经过天津市天磁有限公司、三和温泉公园、康桥里小区、贵桥里小区、桥园里小区,到达金钟路站,区间沿线多为多层及高层住宅其中右线起讫里程为 CK13+160.195~CK14+100.111,区间全长2939.916m;左线起讫里程为 CK13+160.195~CK14+100.111,短链 5.257m,长链 1.980m,区间全长 936.639m。
区间最小曲线半径为 600 米,最大纵坡为 16‰,穿越土层主要为粉质粘土、粉土本区间段在 CK13+600.000 处设一处联络通道,联络通道长约 6.8m通道内净尺寸为 2.0×2.5m,集水池的有效容积不小于 6m3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1.2.1 工程地质概况1.2.1.1 车站工程地质概况车站站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人工堆积 Qml);第Ⅰ陆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上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 Q43al、湖沼相沉积 Q43lh);第Ⅰ海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 Q42m);第Ⅱ陆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 Q41h);第Ⅱ陆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下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 Q41al);第Ⅲ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五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 Q3eal);第Ⅱ海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第四组滨海潮汐带沉积层Q3dmc);第Ⅳ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积层 Q3cal);第Ⅲ海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二组浅海~滨海相沉积 Q3bm)其土层特征描述见表 1-1-1表 1-1-1 建昌道站地层岩性特征表地层编号 岩土名称土层厚度(m)底层标高(m) 岩性及分布描述① 1 杂填土 1.00~3.50 -1.57~1.03杂色,稍湿、潮湿,松散、稍密状,以碎砖石、灰渣等建筑垃圾为主,局部富含有机质。
场地范围广泛分布① 2 素填土 0.50~2.10 -1.11~0.36以褐色粘性土为主,稍湿、湿,可塑状,含石砾、植物根系主要以透镜体形式分布④ 1 粉质粘土 0.70~2.70 -3.03~-1.36 褐、灰褐色,可塑状,含有机质,本亚层局部夹粘土透镜体④ 2 粉土 0.60~1.70 -3.25~-3.00 灰褐、灰黄色,湿,稍密,含铁质、有机质局部夹粉砂透镜体⑥ 3 粉土 1.60~3.30 -6.43~-4.63 灰色,饱和,稍密、中密,含贝壳碎片,夹粉质粘土透镜体⑥ 4 粉质粘土 4.70~6.50 -11.23~-11.07灰色,软塑、流塑,含贝壳,粉粒含量高局部夹淤泥质粉质粘土透镜体本亚层底部广泛分布可塑状粘土夹层⑦ 粉质粘土 1.30 -12.53~-12.37 浅灰色~灰青色,可塑,顶部夹 0.2m 厚泥炭层局部夹粘土透镜体3地层编号 岩土名称土层厚度(m)底层标高( m) 岩性及分布描述⑧ 1 粉质粘土 0.70~4.60 -17.09~-13.13 灰黄色、黄褐色,可塑状,含铁质、粉粒,局部夹粉土、粘土透镜体⑧ 2 粉砂 2.40~7.40 -20.33~-18.50 褐黄、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含铁质,夹粉质粘土、粉土、细砂。
⑨ 1 粉质粘土 1.00~8.80 -28.33~-20.89 黄褐、褐黄色,可塑状,含粉粒、螺壳、姜石,局部夹粘土、粉土透镜体⑨ 2 粉土 0.80~9.70 -29.24~-21.14黄褐、褐黄色,密实,饱和,均匀,含铁质与粉质粘土、粉砂、细砂互层,局部夹粘土透镜体⑩ 1 粉质粘土 0.60~2.70 -31.11~-28.74 黄褐、灰褐色,可塑状,含姜石、铁质夹粘土透镜体⑩ 2 粉砂 1.40~2.50 -31.08~-30.64 黄褐色,饱和,密实,含铁质,夹粉土透镜体本亚层分布不连续1○11 粉质粘土2.00~5.50-36.61~-33.00黄褐色、褐黄色,可塑、硬塑状、含铁质、姜石,夹粉砂、粉土透镜体2○11粉砂 1.00~6.80 -51.20~-35.86黄褐、褐黄色,密实,饱和,含铁质与粉质粘土、粉土互层本亚层局部缺失3○11粉质粘土 1.00~8.60 -44.61~-37.77黄褐、褐黄色,可、硬塑状,含铁质、局部含较多姜石本亚层广泛分布粘土夹层4○11粉土 0.50~6.20 -50.80~-42.13黄褐、褐黄色,密实,饱和,含铁质、姜石,夹粉砂、粉质粘土透镜体,本亚层分布不连续。
5○11粉质粘土 0.50~9.10 -51.39~-43.03 黄褐、褐黄色,硬塑,含锈斑、姜石,局部夹粘土、粉土透镜体1○12粉质粘土 1.50~6.80 -58.11~-52.87 灰褐、黄褐色,可塑、硬塑,含姜石、铁质,与粘土互层夹粉砂透镜体2○12 粉砂 揭示厚度3.00~3.10-57.96~-57.93黄褐、褐黄色,湿,密实,均匀,含姜石、铁质本亚层未予揭穿1.2.1.2 区间工程地质概况本场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人工堆积 Qml),新近组沉积层(第四系全新统新近组坑底淤积 Q43Nsi 和古河道、洼淀冲击 Q43Nal),第Ⅰ陆相层(第四系全新4统上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 Q43al)、第Ⅰ海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中组浅海相沉积 Q42m)、第Ⅱ陆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 Q41h)、第Ⅱ陆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下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 Q41al)、第Ⅲ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五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4eal)、第Ⅱ海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四组滨海~潮汐带相沉积 Q3dmc)、第Ⅳ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三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 Q3eal)、第Ⅲ海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二组浅海~滨海相沉积 Q3bm)、第Ⅴ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一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3aal),第Ⅳ海相层(第四系中更新统上组滨海三角洲相沉积 Q23mc),第Ⅵ陆相层(第四系中更新统中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 Q23al)。
本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为 141~156m/s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及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岩土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判定本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Ⅲ类本段地形基本平坦,岩性多变,地下水位较高,场地土多为中软土所构成,根据《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1999)判定为中等复杂场地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本区间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0.70m;标准冻结深度为 0.60m1.2.2 水文地质概况1.2.2.1 车站水文地质概况(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天津地下水受基底构造、地层岩性和地形、地貌、气象以及海进、海退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按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第三系松散堆积层中;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碳酸盐岩溶裂隙中天津地区在天然条件下总的地下水补、径、排特点是:在水平方向上,浅层水和深层水由北向南形成补给,在垂向上,下伏含水岩组接受上覆含水岩组的渗透补给浅层地下水有下列补、径、排特点:补给: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具有明显的丰、枯水期变化,丰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下降。
径流:由于含水介质颗粒较细,水力坡度小,地下水径流十分缓慢排泄:排泄方式主要有蒸发、向深层承压水渗透和人工开采2)场地地下水类型及特征本场地内表层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富存于第Ⅱ陆相层及其以下粉砂及粉5土层中的地下水具有承压性地下水的温度,埋深在 5m 范围内随气温变化,5m 以下随深度略有递增,一般为 14~16℃地下水埋藏较浅,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埋深0.60~1.30m(高程 0.59~1.41m)1)潜水含水层本场地范围内的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填土层,第Ⅰ陆相层④ 2粉土层、,第Ⅰ海相层⑥ 3粉土层中该含水层主要由粉土构成,局部夹粉砂透镜体潜水含水层水平、垂直向渗透性差异较大,当局部地段夹有粉砂薄层时,其富水性、渗透性相应增大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具有明显的丰、枯水期变化,丰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下降,多年变化平均值约 0.8m主要含水介质颗粒较细,水力坡度小,地下水径流缓慢排泄方式主要有蒸发、人工开采和下渗补给下部承压水第Ⅰ海相层⑥ 4粉质粘土层及第Ⅱ陆相层⑦层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2)承压含水层根据本场地揭示情况,第Ⅱ陆相层⑧ 2粉砂、⑧ 23粉土、⑨ 2粉、⑨ 24粉砂、⑩ 2粉砂第一承压含水层; 2粉砂层 23粉土层为第二承压含水层; 4粉土、 44粉、 53粉土○11 ○11 ○11 ○11 ○11为第三承压含水层。
各承压含水层被粘性土隔水层分隔,针对本工点以 1粉质粘土层为○11主要隔水顶板第一承压含水层接受上层潜水的渗透补给,与上层潜水水力联系紧密,以地下径流方式排泄,同时以渗透方式补给给下部承压水,稳定水位埋深 4.25m 左右,高程为-2.36m 左右,水位受季节影响较小第二层承压水主要接受上层承压水和潜水的渗透补给,根据地层揭示情况看,第一层承压水与第二层承压水间的隔水层 1 粉质粘土层分布较稳定○11(3)地下水水质腐蚀性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 29-20-2000)中有关条款按Ⅱ类环境判定,本场地潜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中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环境中具微腐蚀性⑨ 2层粉土及以下承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中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的情况下,具有中腐蚀性依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判定,在化学腐蚀环境下,本场区潜水在干湿交替作用下,水中硫酸盐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环境作用等级为 V-C,水中6镁盐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环境作用等级为 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