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二级)笔记王卫红老师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一、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的含义:又叫“异常心理学” 它是 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研究的主要问题 对于个人和社会均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病例心理学—器质性;异常心理 学—功能性(神经性)二、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但两者是有区别的简单 的说,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而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起关注当今所运用的治疗,预防方法并不是新的,而是经几个世纪的不断试验和错 误而产生的成果1、 公元前 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天才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体 液学说”这一判断也包含了现在心理学所谓的“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形2、 公元 5—7 世纪,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占绝对优势,心理异常被看作是魔 鬼附身3、 公元 17 世纪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861 年,法国医生布鲁 卡发现“布鲁卡区”;与此同时,帕斯德提出了“细菌理论”这些进步促使人 们更倾向用围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本能轮)1、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2)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现在译为“神经症”)精神病的 重要起因2、五个判断(1)力比多(libido)——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2) 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3) 认得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人格则有本我、自我和超 我构成4) “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5) 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防御机制焦虑的自我防御机制1、 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指自我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情感和记忆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无意识层中压抑是一 种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其他的防御机制都以压抑为前提压抑是在无意识层中发生的,是一种有目的 的遗忘2、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合理化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找 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那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3、 替代(displacement)替代又称转移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对象直 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此达到减轻精神负担和维护内心安 宁的目的。
比如孩子对父母不满但却不敢或不愿意表达,于是把怒气发泄到杯子上4、 否认(denial)否认值得是当自我遇上痛苦得难以接受的事情时,在无意识中对之拒绝承认 比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5、 白日梦(daydream 或 fantasy)是指人终日沉湎于幻想之中,以至于对现实视而不见,成为脱离现实的人6、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也有译作反应形成是指无意识地把人的思想以相反的形式在意识中呈现出 来,或说自我为了控制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无意识地做出相反方向的过度举动 比如,自己明明不喜欢甲,但见到甲时却非常热情,那是因为自我无法接受对甲的 反感,为降低焦虑而在无意识层中调动起反向作用7、 退行(regression)退行指个体面临应激事件时,为降低焦虑,自我放弃已学到的成熟的应付方式, 通过使自己倒退到儿时的幼稚状态,以回避现实危机和困难例如,成年人遇事时 的任性妄为,大吵大闹,大哭大叫等都是退行表现8、 投射(projection)又称外射是指自我把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和观念转嫁到他人身上,说成是 他人有此观点或冲动,以此降低自身焦虑一个人总是抱怨周围的人不友善,其 实是他是把敌意投射到了他人的身上。
9、 升华(sublimation)是指个体在欲望上受重创后,把原有的能量与愿望转移到另外的、社会能接受 的、有利于文明的对象上,并因此而有所作为如某人因为失恋发奋学习10、 抵消(undoing)抵消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快事情,来降低焦虑打碎了东 西,常常会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11、 隔离(isolation)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以免引起不快如:一走了,过去, 归天,长眠;又如:用哪个”代表很多“难以启齿”的事12、 补偿(compensation)因先天(或自认为的)身心缺陷或不足而感到焦虑,企图以各种方法加以弥补, 以降低焦虑以己之长补己之短,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弱点视而不见过份的补偿 则可导致心理变态补偿有正、反之分正例:海伦凯勒,张海迪反例:最明显的 是希特勒;13、 内摄或认同(introjection or identification)把外界的东西吸收到自己内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明显的例子是“偶像的 产生”,当然内摄不完全由于喜欢,有时也是别无他法,没有其他的榜样可学的缘3、(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 条件。
2)“自我”必须随时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与紧张3)为防止、抵制和消除焦虑,人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压制 力量不足,让非理性冲破防线,人们就会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如果非理性没有冲破防御,人们虽然意识不到痛苦,但是冲动和痛苦却藏在潜意识之中,他 们还会以扭曲的形式变相地表达自己图例: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制、压制非理性冲动■破防线突和矛盾产生,非理性 性冲;异常心理与行为出现4、简评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产生条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狗)——用“实验性神经病”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2、B.F.Skinner: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一小白说实验;3、A.Bandura:社会学习理 一人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1、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此理论首先提出“潜能”概念,而人的心理 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2、“存在焦虑”的提出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存在焦 虑”,即“存在(指的是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与“责任(指的是有义务维护 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即人类社会)”的冲突。
这两者的对立会跟随人的一生,而 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叫做“存在焦虑”或者叫人的“基本焦虑”3、评估人类自身的发展其目标是获得两类解放一类是认识自然界及其内在规律 二是认识人类自身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并掌握和运用其发展规律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正常心理具有三大功能:生物体功能;社会实体功能;正常、正确的反应功能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常识性区分:一)离奇古怪言行;二)过度情绪体验和表现;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标准化得区分:一) 统计学角度—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二) 文化人类角度—某一文化习俗;三) 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准则的破坏;四) 精神医学角度—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五) 认知心理学角度—个体 主观上的不适体验三、非标准化区分:(一) 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二) 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 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三) 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其二是就观察者的 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 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四)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 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 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 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重点):根据心理活动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脑的机能”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一、评估的三个方面:1、纵向比较:于过去相比较,重点在精神状态;2、横向比较:与大多数正常人相比较,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制;3、 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二、在观察精神神经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状态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 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有无、多少、长短、程度”八字方针 每一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的定义,并具有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4、 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一、 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定义:患者对外界各种一般程度的刺激如光、声、冷、热以及某 些不适感的感觉性增高以至于不能忍耐。
2、 感觉减退(hypoesthesia):对外界刺激的感觉性减低多见于入睡前瞌睡状 态,抑制状态,木僵状态或者感觉消失(多见于癔症,催眠状态)可不存在神 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特征,如癔症病人所表现的感觉消退或消失3、 内感性不适(体感不适senestopathia):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或难以 忍受的感觉(异样且难以表达),病人多半有焦虑、不安,常常会导致疑病症出 现4、 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可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的感觉二)知觉障碍:1、 错觉(illusion):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也会产生错觉,可加以 纠正2、 幻觉(hallucination):无对象性的直觉,即外界不存在某种事物二感知到 这种事物,这种虚幻的知觉叫做幻觉1) 幻觉是精神病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之一,常与妄想合并存在,是一种严 重的心理过程障碍,也是常见的精神症状之一因此,要说服幻觉病人是不可 能的,只有随着整体病例状态的改善,症状才能消失2) 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 性幻觉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听一般分为言语性幻听和命令行幻听, 可见于多种精神症状,尤其是出现于精神分裂症。
而幻视、幻嗅、幻味、幻触 和内脏性幻觉常与虚无妄想和疑病妄想同时呈现,尤其见于精神分裂症3) 幻觉的分类:a、 按幻觉体验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b、 按幻觉产生条件:分为功能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和反射性幻觉;X、心因性幻觉:也叫反应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y、反射性幻觉: 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的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时,另一种感官也同样 大头整理 第 6 页产生相关感觉体验三)感知综合障碍(非幻觉性知觉障碍): 患者感知的是客观事物或本身,但对其部分属性产生了歪曲的知觉其表现: 视物变性症;空间知觉障碍;非真实感二、思维障碍(重点) 思维障碍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联想障碍(1)思维奔逸: 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 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