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文学作品选编标准思考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5.50KB
约10页
文档ID:206619998
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文学作品选编标准思考_第1页
1/10

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文学作品选编标准思考摘要: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作为中学 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选编标准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 究中学语文必修教材的阅读对象是青少年,因此在选编作 品时,如能考虑从青少年的年龄、兴趣爱好、社会人生经验 等角度来设定选编标准,循序渐进地从趣味性、审美性、哲 思性三个方面来考究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选编,也许 更能提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关键词:语文教材 选编标准趣味性审美性哲思性一直以来,语文教材尤其是必修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选编 成为教育改革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以前的教材选编把文 学作品的思想价值意义放到了选编标准的第一位为开拓学 生阅读视野,近年来语文教材又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 选修教材任何优秀的作品都可以选编进去,但必修教材毕竟 是中学生学习的范文,对于必修教材文学作品的选编自然就 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到底在选编教材时应当更注重教材对学 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重启文学 的审美教育功能?古今中外那么多优秀作品哪些最能受到 中学生的欢迎,最宜选入必修教材中?这一系列的问题实质 上都关涉到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也直接跟 中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有重大关系文学作品作为思想的载体,带给读者的一定是文学熏陶 和道德伦理情感教育的潜移默化。

因此,中学必修教材中文 学作品的选编,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而言,真正的 营养吸收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教材中选编进优秀又能为中 学生接受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丰富他 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才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学鉴 赏理解能力,增加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和认识,也才能 为他们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必修教材的 选编标准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就显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意义一、注重选编作品的趣味性,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目前的教材评价标准还主要是编者从成年人角度和经 验性评价出发为主,缺乏人文社科作品选编的规范化评价理 念,缺乏相对稳定的选编标准也未能真正适应中学生成长成 才的需要即使现在的教材选编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依 然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忽视了中学语文教材的阅读对象 是还缺乏社会经验只注重自己兴趣的青少年如果教材中的 作品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哪怕思想价值意义再高也只能是 为了考试的勉强应付而已比如鲁迅作品,大多学生认为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还看得懂外,《拿来主义》 《纪念刘和珍君》《药》《阿Q正传》等等作品,老师不讲解 就读不懂尤其是特殊的语体风格及语言背后隐晦深奥的思 想内涵,常常让学生们焦头烂额。

如鲁迅《风筝》中的这些 话语:“精神的虐杀”“故乡的春天” “异地的空中”“带 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 “四面又 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等等,如果没有对鲁迅作品复杂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了解,是很难真正理解这 样的文章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着广阔的社会现实文化背 景,有着中西文化文明融汇交流的复杂性作为读者要具备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对生活要有深厚的积淀与洞察,有 较高的文化和文学的功底与修养,才能对鲁迅文章有较深刻 的了解这显然超过了中学生年龄、知识和能力以及思想认 识所能接受的范围,是不符合他们的阅读和接受能力的这 样的阅读,其结果就是让他们过早地对鲁迅先生望而生畏, 并因此彻底毁掉他们将来读鲁迅先生文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与改革的深化,要求教育要以 人为本,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成长的维护,重视对孩 子心灵有意识地呵护这里的教材趣味性主要针对初中生而 言因此这一阶段的作品选编不宜过于深刻,重在常识性和 趣味性他们可能对探求宇宙人生奥秘的知识和现象更好奇 和感兴趣因此在教材的选编上就要选择这个时期和年龄阶 段相符合的文章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 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童 趣》体现了 “这就是我"的主题,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人自身 的认识;第三单元“感受自然”里的《春》《济南的冬天》 也可以引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化石吟》《看云识天气》《月亮上的足迹》等可以激发孩子们探求宇宙奥秘的兴趣而像第二漫游语文世界”这样的无主题或第五单元 “我爱我家”实质也表现的是童年趣事的内容,要么就完全 删去,要么就归入到其他类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又 似乎和第一单元有所重合,如此就可以将两单元进行整合 因此,建议初一初二的文章能多以趣味性作为选编作品的标 准,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符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最 初需要二、注重选编作品的审美性,以美育人以往的编者在选文上过于强调所谓的思想教育,而忽略 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 市》、《静夜》,大量的重复直白,缺乏感性的力量和理想启 蒙时的真正感悟,诗歌形式美与意蕴美的特点无法体现出 来;《安塞腰鼓》,其可读性也不强,语言太过质朴,不能把 安塞腰鼓激动人心的画面感描述出来;魏明伦的《变脸(节 选)》所描述的时代隔得太久远,学生难以体会到那个时代 孩子的艰难困苦,且作品的太过理想化、缺乏合理性等等, 都很难被读者所接受按照读者的阅读规律和习惯,初读文 章时首先是语言信息的摄入,美的文章第一遍读下来,唇齿 留香,沁人心脾,作品对事物和情感的表达一下子就吸引住 读者眼球。

随后读者会被其精巧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吸引着 不由自主地绿径探幽,并到达一个别有洞天的所在,终至被 眼前美景所震撼和感动由此可见,首先吸引读者的并不是 文中所蕴藏的深刻道理,而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让人回味无 穷的语言魅力能直击人心灵的文章,靠的不是文章的思想 内容,而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和谐的美的韵律如果只注 重选思想内容强的文章而忽略了文章的可读性,也就忽略了 文艺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这样的教材选编标准是本末倒 置,是不符合读者的欣赏阅读习惯和规律的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和谐统一且具有独 特美学价值的文章,如王维《终南山》《鸟鸣涧》的清澈空 明、《西洲曲》中“莲子清如水"的画面感、李清照的《如 梦令•沈醉不知归路》中少年轻狂的自然流露等等,都具有 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这样的作品因其语言的清新优美,以 及其中所饱含的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总能慰贴 人心,总能受到读者的喜爱但是目前的一些作品在选编入 教材时也会因为没能坚持这一标准,而出现了种种问题比 如:在2004年之前,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直都选有海子的《面 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直以来也深受读者们的喜爱但在 教学中却因必须面对如何向学生们解释海子自杀原因的困 境,被某些老师质疑诗人的“消极”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 长。

以至于在2004年人教社新版的高中必修教材中,此诗 被撤下了其实读这首诗最先感知到的是诗歌语言的轻松朴 实、意象的温暖明朗和发自内心的对幸福的呼喊和追求诗 中带给人的“乐观向上"、“向往幸福”等人类共同的理想 追求的抒写,是能震撼人心的,能激发人对幸福的渴望和追 求艺术的魅力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在选编教材和教学中我 们不能因为诗人海子所处的精神困境和他最终的选择,就否 定了其诗歌带给读者的美好感受和积极向上的影响力读者 也不会因为海子在现实和理想面前的个人选择就不喜欢他 的这首诗歌或者会消极地对待人生这首诗歌从形式到内容 的完美和谐所带来的魅力是谁都不能否认的而之所以会出 现这样的撤换问题,跟中学教材选编标准上缺乏相对比较科 学的标准、不能从文章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上来评价 作品是有一定关系的 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或使命 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美文 是达不到或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的在如今的教材中也选入 了一些优秀文章,如:冯至《我是一条小河》、舒婷《祖国 啊,我亲爱的祖国》、余光中《乡愁》、艾青《我爱这土地》 等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深厚朴 实的情感,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样文质兼美的 作品才会对读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具有永恒的 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因此,建议初三和高一教材可选这类 有较强美感的文章去充实语文课本,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逐 渐形成感性的美丑善恶的判断借助富有感召力的美的语言 的感知进而深入到作品内涵的玩味和理解,这才是在选编教 材作品时应该把握的标准三、注重选编作品的哲理思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随着中学生年龄渐长,特别到了高中阶段,孩子们已经渐渐地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观察人生,思考自己的前 途和命运在选择阅读作品时,就应该尽可能地Ox择那些 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影响的文章但是如今的教材 在选编作品时却没能注意其标准和选择的分寸,导致片面强 调作品的载“道〃作用文学作品不是作为文学本身,而是 首先被作为道德说教的材料甚至造成借助作品对中学生进 行缺乏说服力的价值观灌输,例如余秋雨的《道士塔》里把 对敦煌文物和历史文化破坏的罪责归咎于像王道士这样的 小人物,缺乏对这一浩劫的公正客观的评价事实上,只有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才能揭示人与人类社会的本质关系 和发展规律,也才能够体现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 博爱、诚信、宽恕、感恩,等等。

这样的普世价值和精神力 量借助作品的传承,穿越历史时空渗透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的人们心中,对历代读者有着永久的指引性和启蒙性培养 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质,非普世价值不足以完成这 个使命承载着这样的思想力量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具有价 值的作品,也才值得教材去选用例如,读《离骚》《归去 来兮辞》,可以让读者理解社会制度与人的存在及未来之间 的冲突与对话,思考古今之变,思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文 明方向;阅读《我有一个梦想》《短歌行》《将进酒》等等作 品,则有助于他们形成对自由、民主、正义、平等等人类理 想的追求;《故都的秋》《水调歌头》等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于 民族国家故乡等不同层面的人文情感;《老人与海》《边城》 传达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现代人文精神诉求这样的文 质兼美有可读性的作品贯穿着某些现代人文意识,能够从人 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方 面引发读者的思考,帮助他们审视人类社会在各个不同时期 的文化现象,提供给他们认识和鉴别的范本“文学是人学”,历代文学作品都在实践着以人为表现 对象的终极价值,它也必然在面对“人”的教育领域中突显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在选编教材时最根本的还是 要依据中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来选择。

随着高年龄阶 段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增强,教材选编作品就应以哲理思 辨类的文章为主同样是鲁迅的文章,与其选隐讳含蓄的《拿 来主义》《药》等作品,不如选《野草•自序》,在感受和体 验鲁迅炙热的生命情怀中,点燃年轻人的生命激情,激励他 们谱写热血青春又或者选鲁迅的充满人生哲理的诗剧作品 《过客》,让学生在阅读中理智地看待社会人生和人的价值 意义,教会学生敏锐地洞察世界,激励他们更加客观公正地 认识和评判一切只要是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作品,能给人积 极向上的力量和励志的文章都是可以入选的近几年的很多 作品选编还是有所改善,但在选编时依然缺乏符合文学艺术 学科的相对科学和稳定的标准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培 养人才的新的需求的出现,教材选编的标准与原则也应随之 转变由以前以编者标准为主,转变为以读者标准为主:既 要按照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层次兴趣来选择,又要遵循文艺 作品审美性和价值性的标准,还得按照现实的需要重视作品 由审美教育到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借助作品帮助 学生从兴趣培养到审美判断力的建立,再到启发他们对社会 人生的审视和思考只有以这样的尺度和标准来选择作品, 才能真正选出为学生所喜爱的作品来,也才有利于教学相 长,也才有利于他们身心的成长。

也只有这样,教材在人才 培养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凸现出来参考文献[1]秦世家,杜志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