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b最擅抓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66KB
约7页
文档ID:84809135
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b最擅抓_第1页
1/7

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b最擅抓"决定性瞬间"的新闻摄影家享年95岁法国总统:"法国失去了一个真正的大师" 这位全世界最擅抓"决定性瞬间"的人如今成了摄影史的永恒本报综合报道(记者周文翰)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8月4日在法国西南部吕贝弘镇(Luberon)的家里逝世,享年95岁他的家人和马格南图片社共同发布的声明说他的私人葬礼已经于当地时间本周三在附近地区举行,九月初马格南图片社还会举行一个纪念活动   布列松是新闻摄影的先驱,他是最早带着相机,走向街头,走向战场的新闻摄影人,他一生有五十多年时间都是在世界各地旅行,用胶片记录人类的戏剧性场景  从印度圣雄甘地的葬礼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姆·福克纳,从西班牙内战到中国革命,他的照片定义了20世纪中期的历史,使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一门艺术  这位世界摄影史上的大师的去世引起普遍的关注,法国总统希拉克也发表声明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个真正的大师"法国一家图片社的执行总监盖瑞·耐特评价说布列?quot;在一个重要时期重新定义了摄影,让小型照相机成为时尚"美国著名摄影家布路斯·戴维森评价说,"他不是20世纪所谓著名的摄影师之一,他超乎其上,现在的每个摄影师都部分地受到他的滋养,我们都有他的部分DNA"。

中国新媒体艺术家邱志杰则评价说,布列松所代表的这个形象与人们离得更近,也更为人民所熟知他死了,人民还拥有决定性的瞬间吗?    生平显影  布列松,把摄影从一种科学的有趣发明物转化为艺术形式的革命性人物他生于1908年8月22日,1929年去剑桥攻读文学和绘画1931年旅行非洲,后因病被迫回国途中,他在马赛发现了一台小型35毫米相机,于是他成为第一个使用莱卡35毫米相机的摄影师,开始走遍世界的摄影旅程他的足迹遍历战前、战后的德国、美国、印度、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他还抓拍了许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个人肖像早在1933年他的作品就曾在纽约展出,他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作品被尊为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1947年他与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师合伙创办马格南图片社(Magnum),专门为期刊提供环球新闻报道图片1954年他成为第一个在卢浮宫举行展览的摄影师,获得世界摄影大师的美誉  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厌倦了摄影,转而开始绘画,不论走到哪里他总是携带莱卡相机和素描本      崇尚真实  布列松鄙视摆拍,说摄影师应该找到那"决定性的瞬间",马上像使用武器一样快而精确地进行拍摄他只用小莱卡相机拍摄,只用黑白胶片,而且不使用闪光灯。

  他认为在日益兴旺的人工合成时代,摄影是一种保持真实的人类世界的手段   最爱街道  布列松被称作"街道摄影家",在旅行中进行拍摄就是他的使命,他喜欢捕捉每个城市那些平常的街道上的瞬间场景他以莱卡相机特殊的"观景窗"和精确的预估计划,捕捉人在事件发生时连续动作的最高潮     性格内向  布列松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经常抓拍别人的他最为恼怒的就是别人把相机对准自己,脾气古怪的他安静地生活在卢浮宫对面但是这个内向人所摄照片却经常出现在美国《生活》、法国《时尚》这样的全球性杂志上 时尚摄影大师盖·伯丁(摄影名家介绍及作品赏析)(前言)Tom把评图板变成了摄影技术与美学研究评图板从诞生之日起就未曾火爆过,其中有我muma未履行好斑竹职责的原因,还有这个版块内容本身决定了其氛围不可能如器材板块那样活泼但是,当你买好了称心如意的器材之后,势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变成纯粹的器材收藏者;要么开始考虑潜心研究一下摄影现在,这个新冠名的板块给予后者一个绝好的机会,那就是到这里来学习和分享有关摄影的知识开版两年来,这里没有累积什么经典的东西我想,就出于这个目的——为大家为板块为自己积累一点东西,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摄影名家介绍及作品赏析的系列。

我抛砖引玉,先引出一个“盖·伯丁”,之所以选他,说实话完全是因为我对其他名师的不了解至于盖·伯丁,因为曾经看过他在美术馆的摄影展,相当的震撼阿,惶想自己可能还会稍微有些发言权盖·伯丁(GUY BOURDIN 1928-1991)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时尚摄影师,他选择了用最短暂的表达形式———时尚杂志来创造神奇的瞬间,并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为影像领域作出了具有转折意义的贡献,其影响至今不衰,被认为是20世纪视觉文化领域最大胆、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在艺术、时尚、广告和生活等多个方面都有着独特视点和非凡的成就郎静山,浙江兰溪人,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从14岁起即喜爱摄影此后九十余年来相机就没离过手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相机比太太还重要”“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黑白风景画黑白照片是盖·伯丁最早的作品这一时期,他主要取材于他度过大部分童年时光的巴黎和诺曼底的街道同后期时尚照片一样,他早期的抽象摄影作品也具有一种生动的绘画般的效果风景宝利来片 20世纪70年代盖·伯丁用他的宝利来相机记录了他自己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探寻某种具有永恒魅力的视觉结构的过程。

象征主义的宝利来片这部分深显了盖·伯丁拍摄时尚照片的独特手法电影胶片盖·伯丁1971-1975年间使用的8mm及16mm的原始胶片,包括时尚及私人系列/轶闻趣事从另一个视角展现了他在时尚界与非时尚摄影中的视觉与精神探索,及盖·伯丁的肖像技法与贯穿其作品的形式元素风景幻灯片包括了他于20世纪70年代使用柯达彩色胶片拍摄的一组风景由于没有人类形象的存在而产生了震撼的效果,表现了盖·伯丁用镜头作画的方法这些远离时尚与商业活动的景色不仅美丽宁静,而且表现了盖·伯丁在创造隐蔽的视觉内容中的非凡才能   通常,盖·伯丁最显著的商标是一个女人,一个处于暴力或者危险境地的原型女人,比如当他为手表拍摄广告时,画面上是在地铁里被骚扰的戴手表女人那些女人们大都穿着细高跟皮鞋,涂着闪亮的唇彩,高高的颧骨上抹着不太精致的条纹状腮红而他照片中的故事则总是恐怖、病态和不完整的,充满着极端、奇异有时甚至让人毛骨悚然的暗示一个脸被化妆成艺妓模样的女人脸朝下躺着,从她的嘴里吐出被融化的血红色唇膏;被幽禁在一间水泥墙小房间里的两个女人,一个脖子上悬挂着绳索,另一个毫无生机地躺在桌上一个红头发女人走过大街,我们瞥见她闪身而过的一瞬间,她的脸被隐藏在一根水泥电线杆的背后,上面贴着“犯罪调查”字样的招贴……  在盖·伯丁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张照片展现了一个犯罪现场——那个女人已经不见了,只剩下被粉笔勾勒出的身体轮廓,模糊的液体一直流淌到人行道上,而地上还残留着死者的魅力遗物:一副紫红色太阳眼镜和一对粉红色的高跟鞋。

也许,他的影像可以算是被超现实主义者称之为“痉挛的美”的典型,摄影师Nick Knight这样解释这种致命的诱惑:“我认为恐惧以一种有悖常情的方式增加了魅惑力,这是某些我们无论如何期望去体验的东西  盖·伯丁1928年出生在巴黎,1954年开始为法文版《Vogue》杂志工作并持续了30年根据与他合作过的编辑回忆,他是一个身材矮小、离群索居的男人,说话声音尖锐,常常喜欢嘀咕抱怨他在巴黎一个幽暗的、被漆成黑色的影棚里工作,其中没有也没有办公室  即使在70年代的事业巅峰时期,盖·伯丁也从来不被认为是一个让人愉快的家伙他曾经说过他的影像获得仅仅是出于意外,他不是导演而是运气的经纪人但事实是他的每一张照片都包含了无数设计,他始终专横而且苛求,甚至试图去篡改大自然有一次在拍摄户外场景时,他坚持要改变海水的颜色,因为那不是他想要的那种蓝助手们只好往大海里倒入一桶桶染料,但立刻徒然无益被海浪冲走了他以残酷地损害模特的身体而闻名,曾经为了拍摄两个皮肤由黑色珍珠组成的女人的场景,他用胶水从头到脚涂满模特全身再粘上珠子,她们的皮肤因此无法呼吸当一旁的时装编辑提醒他模特有可能会死去时,他微笑着说:“让她们死在床上,那会多么美丽。

  对于那些熟悉内情的人来说,盖·伯丁的私人生活与作品之间的交叠似乎是过于真实与残酷他曾经说过最纯粹的照片是呈现出那些垂死或者无意识的人,他的真实生活中同样充斥着他的影像所提供的那种希区柯克式的神秘与死亡场景:他的一个红头发情人试图割腕自杀,另一个女友从树上掉下来摔死了;他的第二个妻子一直被他禁锢在寓所里,从来不准用,最后她上吊自杀了据说盖·伯丁出生不久就被他的生母抛弃,小时候他只见过她一次,那是一个脸色苍白、化妆精致的红头发女人虽然他一生中从来不曾原谅被母亲抛弃的事实,但是那种脸色苍白、平淡无奇的红头发女人也从来不曾停止地出现在他的摄影作品与生活中  上世纪80年代,当盖·伯丁已经不再处于职业高峰并负债累累时,他曾经因为辱骂税务官被短暂地关进监狱,但他说希望能长久地呆在里面人们很难猜测出他负罪感的真实原因,他应该不需要为身边那些女人的死亡负责他的照片中没有谋杀,只有谋杀的场景也许,他所犯下的惟一罪恶就是他的摄影  郎大师一生酷爱摄影,精研摄影艺术创作无数,并将集锦照相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郎先生1926一1937年曾任上海《时报》新闻记者,是中国最旱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1926年,郎先生发起成立了上海。

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这是我国旱期较有影响的摄影团体1930年郎先生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创了我国摄影教育之先河郎先生1921年起参加国际沙龙活动,入选作品千余次,获奖数百次,先後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美国摄影学会接纳为高级会士,并被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组织聘为荣誉会员1939年,郎先生将现代科学摄影计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六法理论相结合,创出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子,“集锦之法”在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之本,因而国际上评论郎先生的作品是“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1963-92年创办中华民国国际摄影展三十年来共有七十余国家前来参加,每年举办一次,参展作品多达七千件1966/创办亚洲影艺协会并为该会之永久荣誉会长1905-92年一直研究集锦摄影创作,八十七年如一日1933-77年出版十本书,其中包括摄影集和集锦摄影技术1937-92年参加世界各国无数摄影协会,并获颁无数荣誉  1995年4月13日,摄影大师郎静山在台北逝世,享年105岁  “影中有画,画中有影”  郎静山先生是中国摄影界的先驱,自民前八年﹝一九○三﹞进入上海南洋中学预科念书,从李靖兰老师学习绘会、摄影及暗房技巧以来,至一九九五年,以一○四岁高龄辞世为止,献身摄影艺术的岁月超过了九十年,这个惊人的数字恐怕是后人可能很难打破的。

  郎静山先生原籍浙江兰溪,民前二十年﹝清光绪十八年,也就是一八九二年﹞农历六月二日生于江苏淮阴由于受了父亲的影响,郎静山从小就对绘画很有兴趣,少年时期启发他对摄影爱好的李靖兰老师,也就是他的国画老师绘画对于郎静山的摄影,尤其是对他日后所创造“集锦摄影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自学校毕业以后,二十岁那年﹝民国元年﹞,郎静山进入上海申报馆工作,任职于广告部工作的繁忙,使他无暇作画,间接也促成了他专心的摄影三十四岁﹝民国十五年﹞,他转任时报,成为中国第一位摄影记者两年以后,又与黄伯惠先生等人于,时报大楼成立了“华社”,这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恰与北方的“光社”相互辉映成立“华社”的同年三月,郎静山也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览,首开摄影展的风气又过了两年,他开始担任松江女子中学摄影班讲师,这很可能是我国学校正式有摄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