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威第十二中学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50KB
约6页
文档ID:31192134
武威第十二中学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情况汇报_第1页
1/6

1武威第十二中学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汇报一、布局结构现状武威第十二中学地处武下公路 8.5 公里处,位于凉州区发放镇与大柳乡交界地带,占地 269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6700 平方米,现为武威市凉州区直属初级中学,服务范围约38 平方千米,服务人口约 3.7 万人学校始建于 1948 年(期间于 1971 年增设高中),现有教学班 15 个,专任教师 68 名调整前,所在区域发放镇、大柳乡原有初级中学发放镇发放中学、双树中学,大柳乡王城中学及武威第十二中学共四所中学二、方向、思路、目标按照凉州区教育局学校布局调整思路,自 2008 年秋季高中停招、初中撤并发放镇双树中学开始,到 2011 年秋季撤并大柳乡王城中学,完成十二中片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三、进展情况和成效2008 年秋季,学校积极响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布局调整的宏观部署,高中部停止招生,同时撤并凉州区发放镇双树中学 成效布局调整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初步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中存在的 “数量多、规模小” 的问题 ,通过布局调整 ,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1 )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布局调整之前,武威第十二中学所在地,有凉州区发放镇发放中学和双树中学、大柳乡王城中学及武威第十二中学共四所中学,存在布局分散 ,校点过多 ,学校规模过小 ,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 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都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 ,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可以避免过去分散办学时普存在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2 )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 2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有利于农村学校形成适度规模,可以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所谓学校适度规模是指在教育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 所有资源得以充分和恰当利用 ,并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保证培养规格、教育质量不受影响的合理限额的班级数和学生人数因此 ,学校规模是判断和评价农村中小学布局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 因为在教育资源一定时,如果学校过多、单个学校规模较小,每所学校就无法发挥规模效益,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

布局调整后 ,学校数量减少 , 每所学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大大增加 ,形成了规模效益,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整体提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3 )布局调整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追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是近年来我国政府 一直致力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布局调整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基础设施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武威第十二中学 ,由于投入加大、资源集中 ,使其办学条件在当 地农村学校处于一流水平,其基础设施、 师资、教学仪器设备、 管理水平等也朝着与城镇水平差距不大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龄儿童可就近接受高质量、 高水平的教育 ,从长远来看,对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对推进区域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起了积极作用 其次,布局调整对于推动县域、乡域之间的教育均衡起了积极作用 一大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被调整和撤销,教育资源得以进一步集中 ,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定点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使得更多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学校教育,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进 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不少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校长、学校中层、干部和教师都认为,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同时有不少家长认为 ,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所以能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除了布局调整后教师得到了合理配置,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外,关键是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了布局调整后教师能更专心于教学工作,家长和学生也更能切实地体会到客观的改变,不少家长认为布局调整后学校老师对学生更负责任了,还有不少学生认为老师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变多了此外,适龄青3少年入学率也明显上升不难看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即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 ,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充分肯定四、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从学生及其家庭方面看,负担加重,安全的不确定性加大 布局调整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严重的就是给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和人身等方面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因交通住宿等引起的重特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给学校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1)交通安全由于这次布局结构调整中将偏远的村校或教学点撤掉,合并集中到交通较为便利的学校,那些偏远村庄的学生要到远离居住地的中心学校去上学,很多学生或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每天来回往返由于距离中心校路途很远路况往往又较差,在往返的路途中极易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来回步行的过程中,因为路途坎坷难行,很容易造成摔伤碰伤被车辆刮伤等事故,或天气不好时因为遇到自然灾害造成伤害有些学生乘坐交通工具来回往返,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学生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往往安全系数很低,而且经常是严重超载,容易引发恶性交通事故可以说,交通安全是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合并调整后的第一威胁 (2)住宿安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离家太远的农村学生不得不选择住在校内或学校附近以住在校内的情况来说,由于目前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远远不到位,住宿条件还十分简陋,各种应有的安全保障措施跟不上,很容易引发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比如:很多住宿的学生年龄小缺乏自理能力,需要细致周到的照顾和管理,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因为编制的问题都无法设置专门的宿舍管理人员或生活教师来照顾和管理学生,只是由专职教师兼任,限于这些教师精力和体力的问题,导致住宿管理上的漏洞往往很大。

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3)饮食安全那些家不在学校所在地的农村学生不能回家吃饭,只能在学校食堂集体就餐或在校外摊点解决吃饭问题,这就存在严重的饮食安全隐患农村学校的食堂卫生条件较差,食物安全很难得到保障,而校外的摊点食物卫生更难以保障,这很容易引发食物中毒事故 (4)身体健康安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然而,在布局调整后,很多农村地区学生上学的路途都十分遥远遥远的上学路使很多农4村中小学生每天往返奔波,身心处于高度疲劳的状态据有关调查统计,布局调整后,很多学生每天至少要减少睡眠两个小时即使是住校的学生,也不能得到充分休息这些情况既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育,又容易引发人身安全事故[2] 2.从教育教学方面看,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调,教育教学的复杂性提高 撤点并校后,大部分老师撤到了合并的学校,从表面上看,教师人数是增多了,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师资源,优化教师的配置,满足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需求但是班额的陡增,不仅使教育教学的复杂性提高,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目前的基本情况是,教师队伍结构失调——需要的找不到,不需要的没办法安排。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的寄宿管理,而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又不充足——原有教师大多也不住校现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还要抽出人手充当生活管理老师,许多学校实在无法承担于是,只有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撤点并校后,许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既要面对教授学生的教学任务,又要关心住校学生的生活起居,肩负起学生家长的责任,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此这般,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部分教师还产生了“职业倦怠” ;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 想当初,大概谁也没有想到,如此盛举之下最为焦虑的竟然是教师! 3.从学校管理方面看,设施配套难以一步到位,管理成本上升,难度加大 撤点并校的重要结果是,学生上学的空间距离空前增大,学校不得不承担了学生更多的生活和管理的责任 随着学校寄宿制的实施,其管理难度也大大增加,学校原有管理难以适应现有的变化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增加了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心理压力寄宿制不完善,使学生的安全、饮食卫生存在隐患,综合治理的“一票否决” 等等使学校的管理者 ——校长大大增加了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显然,学校管理的成本无形中上升,管理的压力和难度加大了。

五、有效应对布局调整问题的基本思路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而且势在必行事实证明,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分布广,不同地区情况复杂多样,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调整结果也将对千万农村中小学生及其家庭产生巨大影响,如不谨慎推进科学落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样一项好政策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凸现的问题及其消极后果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对此给予高度警惕与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使好事真正办好?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一方面,我们要在思想上保持足够的清醒,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条件的,尽快采取措施,制止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撤并”行为,并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积极有效的调整;另一方5面,应尽快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其工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布局调整,使之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伟业目前,最重要的是关注和注意以下问题 1.正确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政策的良性效应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决不能等同于“撤并” 或“收缩” ,而是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或“撤”、“ 并” 或“调”、“ 增”。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因时因地制宜,要本着“ 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根据辖区内实际情况,如学龄人口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来确定乡镇内重点扩建的学校、撤并的学校,制定小步骤、分年度逐渐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合理化原则、超前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应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佳的效益,避免因学校规模小数量多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政府和农民的负担通过调整与撤并减少学校资源隐性闲置和浪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激活竞争机制,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大解决学生生活与安全问题的力度,缓解学校管理压力 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角度来考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订一条布局调整的最高原则和基本底线,即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和普及率;要为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的学生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照顾如购置与寄宿制配套的交通工具,收取较少费用接送学生,或者建立学生上学(放学 )路队制度、教师护送制度、寄宿学生护理制度等,解决好学生的交通、安全和管理等问题同时,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对一些交通不便路途较远的偏僻地方,应暂缓集中办学,适当保留一些村办小学和教学点,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把握教师、家长思想脉搏,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教师,教师队伍的不足与失调制约着教育质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