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1MB
约126页
文档ID:48211427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1/126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o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 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要点】o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o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o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o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o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o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o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o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o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键词】o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o生产力 生产关系 o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o社会形态 o社会基本矛盾 o人民群众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n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 n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n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也是两 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

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的、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2.关于唯心史观(1)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n唯意志论认为社会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 决定的n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和社会变化是由某种神秘力 量决定的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n一是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n二是没有正确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3)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n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以前,生产规模 的狭小,限制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n阶级根源:唯心史观反映了剥削阶级的利益,会 得到剥削阶级的支持n认识论根源: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很容 易造成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意志、思想动机决定的 假象4)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n第一,把唯心主义驱逐出了它的最后避难所,宣告 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n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n第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n第四,为人们分析和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n第五,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 社会存在l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其中最本质、最根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地理环境的作用 n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 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n第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环 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一是生态 资源,如阳光、气温、水分等;二是生物资源, 如森林、草原、鸟兽鱼虫等动植物;三是矿物资 源,如煤、铁、石油等各种矿藏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不同影响来 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第三,它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部门的分布,如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加拿大的木材加工业第四,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n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等他们都用地理环境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差别和民族命运的不同,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的形成、人口和种族的分布、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都是受地理环境决定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n第一,它只从外部条件来说明社会的发展,犯了 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n第二,它忽视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积极的能动的 改造;n第三,它同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相违背。

2)人口因素的作用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增长率、密度 、构成分布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等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第三,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对社会发展有不 同的影响作用n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新生 儿出生性别比已高达116.9,海南、广东等高达130 以上照此趋势,到2020年左右,中国将有3000 万~4000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找不到老婆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1766~1834)(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o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o第二,它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o第三,它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 社会意识n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1)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n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n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 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 发展规律 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之间并不是 完全同步的(滞后或超前)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 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l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这个范畴,并且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十七 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n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n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n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 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n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荣辱观。

(2)社会意识的构成n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社会中的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 位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家庭 、团体、行业、阶层、阶级、民族等)的共同意识 n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它 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种不系统、不定 型、自发的反映形式它表现为感情、风俗、时 尚、习惯、成见、审美趣味、自发的信仰和信念 等它是对社会存在的较直接的反映,其中交织 着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但以感性因素为主如 人的穿衣打扮、交往礼仪、谈话说笑、生活行动 等都受一个时期社会心理的影响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思想家们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自觉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的思想观念系统,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对稳定的形式社会意识形式以理性因素为主,其内容主要是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自然科学等n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 形式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在阶级社 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是指不构成上层建筑成分的那些社会 意识成分,主要指语言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等。

非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和非阶级社会中都没 有阶级性3)社会意识的诸形式n艺术艺术是以具体、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反映社会存 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 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二是造型艺术,如绘 画、雕塑;三是语言艺术,如文学、相声;四是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 n艺术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审美作用;二是认识作用;三是教育作用;四是娱乐作用n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具有阶级性,就是说,艺术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表达一定的阶级的利益、愿望和情感的n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总和n道德的特点在于它依靠社会舆论和人内心的信念 、习惯、传统和教育来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作用 ,即靠内外两种力量来保证人按照道德规范去行 动外有社会舆论的评说,内有良知或良心,道 德规范在这内外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得以实行n道德具有阶级性、继承性的特点n宗教宗教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 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是一切宗教 的基本特征目前在世界上影响最广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佛 教和伊斯兰教马克思:“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的消极作用:n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历代剥削阶级都利用宗教作 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武器一方面,他们宣扬“君权 神授“把自己说成是神的化身或代表,是依照天意统 治人民,从而为其统治披上“神圣“的外衣;另一方面 ,他们又利用宗教对劳苦大众进行奴化说教,宣扬人 间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 不可改变的,人们只能逆来顺受,不要反抗与斗争, 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与改造历史上剥削阶 级曾利用宗教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工具西欧封建统 治者利用宗教发动过8次十字军东征,造成尸横遍野 ,赤地千里n对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消极作用宗教宣扬超自然 的神主宰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只能祈祷神的恩赐这种向神灵求助的思想,否 定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而削弱了人们认识 自然、改造自然的积极性n对科学发展的消极作用科学和宗教是两种根本 对立的思想体系在历史上,一切与神学不符的 思想和科学研究都被宗教视为异端邪说,对科学 家进行残酷迫害,妄图用神学阻塞科学前进的道 路在中世纪,天主教专门设立了宗教裁判所, 在欧洲各国被教会迫害致死的五百多人中,有大 量是因接受科学思想而被烧死的。

宗教的积极作用:n对社会发展的进步影响宗教也曾是农民运动的旗帜 ,在中外历史上,都曾有被压迫的群众利用宗教形式 和某些教义、口号,组织群众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对 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n对文化艺术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历史上,宗教思想和 宗教活动对于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 都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的492个洞窟是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陆续开凿的,集建筑、绘画 、雕塑为一体,展现出我国古代艺术的灿烂辉煌德 国著名古典作曲家巴赫创作的以天主教仪式为音乐体 裁的《b小调弥撒曲》仍是当今管风琴音乐中的精品 n对人类思想行为的积极作用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宗教关于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妄语等戒律,平等爱人、救苦救难等慈悲精神,是虔诚教徒的行为规范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n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n生产力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n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基本 要素构成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劳动者属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自然力--体力劳动能力 精神力 德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责任心智力--经验、知识、技能n马克思:“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n生产力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具有客观性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任何社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