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回顾及展望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0.70KB
约16页
文档ID:260330414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回顾及展望_第1页
1/16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回顾及展望                    刘春燕1,盘福东2(1.中共桂林市委,广西 桂林 541001;2.桂林博物馆,广西 桂林 541001)摘 要:桂林抗战文化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历史现象,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堪称独秀山下一枝独秀回顾总结桂林抗战文化研究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对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桂林抗战文化的当代价值,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抗战文化研究;一枝独秀;回顾;前瞻G122;K26   :A    :1002-3240(2013)12-0151-06桂林抗战文化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历史现象,是桂林文化中最有特点的一部分,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化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桂林抗战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所展现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孕育的抗战精神、高昂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理由为它的过去式而自豪,为现在式而骄傲,为将来式而展望[1]本文试图对30多年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主要研究领域、讨论热点及发展趋势做一梳理,以更好地推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服务当代文化建设。

一、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回顾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广西日报》开辟“桂林文化城忆旧”专栏和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组织专门力量,收集、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为开端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研究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1979年《广西日报》恢复“桂林文化城忆旧”栏目为标志,研究工作重新开启80年代以来,《广西日报》、《桂林日报》,《学术论坛》、《广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抗战文艺研究》等报刊以及《广西文史资料》、《桂林文史资料》等资料丛书相继刊发了一系列桂林抗战文化史料和学术论文,由此推动了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蓬勃开展[2]90年代以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学术探讨历久不衰,研究成效引人注目一)史料收集卓有成效,初成体系30多年来,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日报社、广西党史研究室、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桂林图书馆、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桂林博物馆、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今发展研究中心)、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和部门,采取历史文献征集、口述实录、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整理并出版了一大批桂林抗战文化史料,涉及文化城盛况、重要文化活动、文化大事、文化机构、旅桂文化名人、报刊杂志等诸方面,成为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出版资料类图书32部,其中,文化城概况类图书史料11部,以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广西桂林图书馆编的《桂林文化大事记》(1987)、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桂林抗战文艺辞典》(1989)、魏华龄主编的《桂林抗战文化史料》(1995)、李建平主编的《抗战遗踪——广西抗战文化遗产图集》(2005)、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编著的《丰碑——桂林抗战纪实文物史料图集》(2008)最为全面;文艺专题类图书史料8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丘振声、吴辰海、唐国英编的《西南剧展》(上、下册,1984),丘振声、杨荫亭主编的《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1987),杜宣主编的《驼铃声声——新中国剧社战斗历程》(1991),杨益群编的《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1995),李建平编著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学活动》(1996)新闻出版类图书史料有5部,其中以龙谦、胡庆嘉编的《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1999)最为详实此外,还出版了一批桂林文化名人史料、重要文化机构史料以及抗战时期桂林文艺期刊和社会科学资料目录索引这些基础性的抗战文献资料收集工作,为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提供了系统可靠的史料依据二)学术氛围活跃,研究成果丰硕。

随着1988年广西社会科学院发起成立广西抗战文艺研究会(1996年改名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1993年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的相继成立,由此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个体研究桂林抗战文化的局面,一批来自驻桂高校、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加入到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领域中来,抗战文化研究阵地开始拓展,区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形成普遍共识,学术氛围日趋活跃,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可谓成果丰硕在学术研讨方面,1993、1995、1998、2001年先后举办了4次广西桂林抗战文化学术研讨会;同时,组织召开了桂林抗战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2002),纪念西南剧展60周年(2004),纪念张曙诞辰100周年(2008)等系列专题研讨,研讨领域涉及爱国主义与桂林抗战文化、桂林抗战文化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化、中国共产党与桂林抗战文化、抗战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重要文化事件、文化人物对桂林文化城的贡献等方面,促进了学术交流在学术成果方面,推出了一批专著和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出版专著达25部以上其中,魏华龄的《桂林抗战文化城史话》(1987),蔡定国、杨益群、李建平合著的《桂林抗战文学史》(1994),刘泰隆的《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1998),魏华龄的《一个独特的现象:桂林文化城》(2003),张红的《抗战中内迁西南的知识分子》(2004),李江的《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主潮论》(2005),王小昆的《桂林抗战音乐文化运动》(2005),雷锐的《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小说研究》(2007),黄绍清的《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诗歌研究》(2007),李江的《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戏剧研究》(2007),刘铁群的《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散文研究》(2007),黄伟林、高蔚的《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人文生态研究》(2007),刘俊文的《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社团》(2008),魏华龄的《桂林抗战文化史》(2011)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出版论文集近20辑,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以魏华龄主编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1-8集,1992-2005)、李建平、张中良主编的《抗战文化研究》(1-7辑,2007-2013)较有影响三)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学科价值日益显现进入21世纪以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广西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社会科学学科,呈现出逐渐由地方学科向全国性学科转化的趋势,正在跻身学科前沿[3]桂林抗战文化研究课题是广西哲学社会科学每年常设的重点课题,特别自2006年以来,《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家群及其成因研究》(2006)、《抗战时期广西新闻出版事业研究》(2007)、《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背景下桂林新闻事业史研究》(2008)、《桂林抗战艺术史》(2009)、《抗战时期桂林进步报人群体新闻活动研究》(2010)、《西南抗战文化运动中的共产党员群体作用研究》(2011)等课题,相继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其学科价值和当代价值可见一斑四)与时俱进,服务当代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领域已从最初的研究文学艺术起步,逐步拓宽到目前的整个文化领域,涵盖文学、艺术、教育、新闻出版、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人物及作品诸方面。

研究队伍以桂林、广西为主体,兼及重庆、武汉、上海、贵州、长沙、北京、太原等地都有学者开展研究,形成了以魏华龄、李建平为学科带头人,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为组织纽带,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其中,桂林得天独厚的历史和地域优势,使得桂林的抗战文化研究堪称独秀山下一枝独秀[4],尤其在史料收集整理、抗战文学、抗战戏剧、抗战美术、抗战音乐、人物及文艺作品研究等方面,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公认和肯定,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如,1987年《桂林文化城史话》出版后,被认为是广西“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桂林文化城历史的专著,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桂林抗战文艺运动史的空白”[5];1994年《桂林抗战文学史》出版后,先后有10多家报刊发表评论,认为该书是“一部填补中国现代文学史空白的学术专著”,“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6];1998年《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出版后,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鲁迅研究的新开拓”,是“一本开拓鲁迅研究新领域的力作”[7] 2011年《桂林抗战文化史》出版后,被学界认为是“一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集大成之史著”[8]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成果,受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50多所高校的关注,或刊物栏目转载,或摘登论文观点。

新华社1995年和1999年先后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引人关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向海内外作了报道,引起海内外文坛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桂林抗战研究会和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积极推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服务当代文化建设,参与策划、撰写了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的历史纪录片《方舟》;多次在桂林百姓大讲坛向公众普及抗战文化知识;“桂林抗战文化”陈列展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已形成集文学、艺术、文化、新闻出版、党史、地方史、教育、社会学、图书馆学等众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局面,进入了桂林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参与,由此产生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成为为改革开放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现代新型学科[3]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探讨(一)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抗战时期,桂林一时间文化名人云集,书店出版社林立,图书报刊琳琅满目,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文化活动高潮迭起,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被誉为“文化城”对这一独特历史现象的形成,学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的特定条件下,桂林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环境,国民党桂系当局同国民党蒋介石既有合作又有矛盾,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作了大量统一战线工作,桂系当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营造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这是桂林抗战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3]。

抗日战争局势的变化、蒋桂矛盾的特殊环境、良好的自然地理及社会人文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桂林文化城形[来自wWw.lW5u.CoM]成的客观依据和根本原因[9]二)桂林抗战文化的内涵桂林抗战文化与桂林文化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紧密相连桂林文化城一般指的是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以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到1944年桂林大疏散以前这段历史时期,桂林成为抗战中国的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前后将近6年时间抗战文化则是指“九一八”事变之后,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一时期[3]桂林抗战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弘扬;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10](三)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桂林抗战文化与延安、重庆、武汉、上[来自wwW.lw5U.com]海、香港等地抗战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桂林抗战文化不仅汇集了国统区大后方的文化,而且汇集了延安、沦陷区以及上海、香港地区的抗战文化,具有全国性、国际性[11]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抗战文化的总汇,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抗战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和革命文化、宣传抗日、宣传团结进步、宣传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12](四)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学界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统一战线建立、进步文化人士奋起抗战等方面,对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经验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讨如:党必须掌握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保证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与桂系地方实力派搞好统战关系,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爱护知识分子,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骨干作用[13];桂林抗战文化的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